湯旭球
(廣東省廣州市增城區荔江小學 廣東 廣州 511300)
立德樹人是小學信息技術課程的核心價值觀,大部分小學信息技術老師都會將立德樹人的價值觀融入到信息技術課堂中去。然而,小學信息技術學科課時量往往只有每周一節,該如何實現學科知識傳授與德育高效融合是每一位小學信息技術老師亟待解決的問題。根據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的要求,在實踐中反思,不斷總結經驗,筆者對信息技術課堂中如何進行德育滲透進行探究,筆者認為,要實現學科知識與德育高效融合可以運用以下策略:
《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中明確提出,學生應該具有國家意識,認同國民身份,能自覺捍衛國家主權、尊嚴和利益,有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而不懈奮斗的信念和行動。而信息技術作為小學階段科技最前沿的學科,更應該在課堂中增強學生的民族認同感,繼而激發學生學習信息技術的熱情,為科技強國之路奉獻自己的力量。
所謂“知恥而后勇”,要培養學生的國家認同感筆者采用的教學策略是利用當下時政痛點,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勉勵學生下定決心學好信息技術,茁壯成長,將來為科技強國之路奉獻出自己的力量。例如,在講授信息技術第一課《信息與信息技術》課堂中介紹筆記本電腦、智能手機等信息技術設備時,筆者會播放中興通訊、華為科技等我國著名的高科技公司近年來屢受外國政府打壓的新聞片段,并提醒學生留意事件背后觸目驚心的后果。視頻播放結束后,讓學生分組圍繞以下主題展開討論:(1)看完視頻后有何感受?(2)我國的科技公司為什么會受到外國政府的打壓?(3)外國政府利用什么手段打壓我國的科技公司?(4)為了破解外國政府的技術打壓,我們應該怎么做?由于在觀看視頻過程中學生們清楚地了解到我國最先進的一批科技公司被外國政府打壓后所造成的后果,學生們在分組討論的時候都格外熱烈,愛國熱情也在討論中徹底激發。而在之后的小組匯報環節中,更有不少學生表示自己要努力學習科學知識,為祖國科技進步而努力。在討論小結環節,筆者播放了“兩彈一星”、“長征系列火箭”等一系列建國以來,我國科技工作者突破外國技術封鎖自主研發的重大科技成果的視頻。進一步勉勵學生們學習我國科技工作者不畏困難,發憤圖強的精神,為科技強國之路、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努力學習!
這種利用社會熱點、痛點事件,激發學生愛國熱情并轉化為學習信息技術動力的教學策略,既能有效地培養學生的“國家認同”素養,又能提升學生學習信息技術的積極性,達到了學科教學與德育高效融合目的。
在教學設計過程中應做到與時俱進,嚴格篩選符合學生個性發展的素材是該教學策略成功的關鍵所在。
學生應該具有問題意識,能獨立思考、獨立判斷的“批判質疑”素養,應該具有好奇心和想象力,能不畏困難,有堅持不懈的探索精神,有能大膽嘗試的“勇于探究”素養均是《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中提出要求。信息技術課堂中可以運用貼近學生生活的典型事例,激發學生興趣及探究熱情,達到培養學生“批判質疑”和“勇于探究”素養目的的教學策略。
例如:在講授《信息技術的應用》一課時,筆者在介紹“人臉識別”技術環節時播放了《小學生破解豐巢刷臉取快遞》的新聞片段:視頻中四位來自浙江嘉興的四年級學生為了驗證小區快遞柜的人臉識別技術是否可靠,用一張打印的家長頭像,成功打開了小區門口的豐巢快遞柜,并取出了原本不屬于他們的快遞。視頻播放結束后,組織學生圍繞“同為四年級的學生,看完視頻后有什么感受”進行分組討論。在小結環節重點引導學生要有批判質疑精神,不迷信權威;要有勇于探究的精神,勇于嘗試使用、驗證新技術。
通過運用貼近學生生活典型事例進行德育滲透的教學策略,能迅速引起學生的共鳴并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有效培養學生“批判質疑”、“勇于探究”素養,同時也增強了學生學習信息技術的信心和決心,實現了德育滲透與學科教學高效融合的目的。
如何培養學生良好的信息意識,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網絡使用習慣,一直是學生、家長、教師乃至社會各界關注的痛點問題。而針對培養學生信息意識的問題,《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中提出了具體的要求:能自覺、有效地獲取、評估、鑒別、使用信息。除此之外,學生應該具有對自己的學習狀態進行審視的意識與習慣,養成“勤于反思”的素養。筆者認為,在信息技術課堂中,可根據學生的興趣特點,設計巧妙且具有針對性的教學活動,引導學生反思自己的網絡使用習慣,培養學生良好的信息意識。例如在《圖文混排》這一課中,筆者是這樣安排教學活動環節的:
3.1 雙動畫導入:首先播放歷史上著名的“荊軻刺秦王”動畫片段,然后馬上切換到當下學生最熱衷的網絡游戲《王者榮耀》中游戲角色“阿珂”的刺殺畫面。最后出示課題任務:歷史上的荊軻為現代的游戲把自己的英雄形象變為“小女子”的形象而感到痛心,希望制作一份電子小報為自己正名。
3.2 學習新知:設計一系列的“荊軻刺秦王”的圖文素材排版任務讓學生完成《荊軻小報》,使學生在設計小報的過程中了解真正的“荊軻”這一歷史人物。
3.3 作品評價:小組內互評、小組代表作品比拼、優秀作品展示及教師點評。
3.4 總結環節:(1)本節課的知識點回顧。(2)引導學生思考經過本節課的學習之后,對網絡游戲的認識,了解網絡游戲的危害性。(3)出示中美學生利用網絡進行有關活動的對比數據,美國利用網絡進行學習、資料搜索等學習活動的學生占大多數,而中國利用網絡進行游戲、娛樂等活動的學生占大多數,引導學生反思自己的網絡使用習慣,回顧中美科技差距,勉勵學生勤于自我反思,正確利用網絡進行學習,養成良好的信息意識。
課堂教學中的活動環節設計,筆者精心挑選了學生興趣極大的游戲素材,在導入環節就能最大限度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瞬間點燃學生的學習熱情,任務學習環節學生就積極地“動”起來了。而在總結環節利用中美學生利用網絡的習慣數據對比時,又能使學生“靜”下來自我反思。這一動一靜之間學生均在形象真實的體驗中深深地感悟著。學生的網絡使用好習慣并非一朝一夕就能養成,因此在日常教學中,通過精選學生倍感興趣的素材進行教學活動的設計,讓學生感受正確使用網絡帶來的成功感,引導學生養成勤于反思習慣,使學生的信息素養在潛移默化中得到提升。
綜上所述,要在有限的信息技術課堂中達到學科教學與德育高效融合的目標,需要教師充分了解學生興趣點,結合《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的具體要求,精心搜集容易引起學生共鳴的素材并進行有效的教學活動設計,在學科知識教學過程中精準、高效地滲透德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