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倩
(安徽省宿州市碭山縣經濟開發區實驗小學 安徽 宿州 235300)
“柯爾文手勢”是柯達伊音樂教學法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19世紀70年代由約翰·柯爾文首創。七種不同手勢用不同的高低位置來代表七個不同的唱名,是師和生之間進行音高調整、交流的一種身體語言形式。在開展合唱練習的過程中,教師為了能夠及時指導學生調整合唱狀態,同時又不打擾學生的合唱進度,就會采用柯爾文手勢來與學生交流,學生的眼睛看到教師所傳達的信息、大腦理解了教師的指導內容,在行動上,學生則能夠迅速調整狀態,達到良好的合唱效果。
音樂課堂是互動性比較強,學生的注意力時常波動的場所。在音樂課上,學生的注意力時而跟著教師的話語而集中,時而隨著音樂的響起而分散,時而在與學生互動的過程中,心思已經飄散到九霄云外。一方面,教師希望學生在音樂課堂上能夠與音樂一起律動,釋放自己的情緒,另一方面,教師又希望學生能夠在音樂課堂上不僅欣賞歌曲,更能學習到相關的音樂知識,從專業的角度鑒賞不同的歌曲,提升學生的音樂素養。為了讓學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同時又能給學生留夠充足的感受時間,教師需要在教學中應用柯爾文手勢來引導學生在學習音樂的過程中收放自如。在小學音樂課堂上,學生性格活潑,且都將音樂課作為放松的好時機,在這樣活潑的課堂氛圍中教授學生音樂知識可并非易事。此時,教師不妨利用柯爾文手勢來誘導學生“同學們,老師指導你們每個人都有充足的音樂細胞,以致于每位同學聽到自己喜歡的歌曲都在不由自主的律動?,F在,我們不妨將這連續的音樂看做一個個小音符,這些跳動的小音符有時按照從高到底的順序跳動,有時則相反,還有的時候,它們一點也不聽話,出現的順序高高低低,讓人摸不著頭腦。現在,請同學們仔細觀察老師的手勢,跟著老師的節奏走,我們一起好好感受這段音樂?!痹诮處煹囊龑?,學生的實現不由自主的集中在教師的手勢中,教師則利用連貫的手勢帶領學生加入到音樂互動中來,為了跟上教師的不步伐,學生的頭腦與眼睛可不敢有絲毫松懈。在柯爾文手勢的應用中,小學音樂課堂的氛圍時刻保持著極高的效率,學生學習音樂的渴望也隨著對音樂的了解而逐漸加深。
新課標中明確提出“要更加重視并著力加強合唱教學……”。把柯爾文手勢運用到教學中,堅持每節課運用音程與和聲進行發聲練習,很快就會看到學生在歌唱音準和聽覺上的進步。而且,通過逐步的音準訓練,為課堂歌曲的合唱教學做好有效的鋪墊。如:在合唱歌曲《大鐘和小鐘》中,教師先提煉出每個樂句的主干音程,分別用手勢引導學生構唱,接著增加難度,教師分別用左右手代表一個聲部,學生分聲部根據教師手勢的引導,由幾個單音演唱合并為多聲部的和聲練習,通過手勢的效應,提高學生準確的聽辨力,初步感受和聲美。
如2/4
左手:55 3 3 | 5 5 3 | 5 5 3 3 | 5 5 3 |
右手:3 - | 1 - | 3 - | 1 - |
這首歌我對二年級學生進行了有效的嘗試,教學效果甚佳。教材中很多歌曲都能進行這樣簡單的加工,但要注意在剛開始時只要求解決一個目標,不要求大篇幅地演唱和聲作品,同時在教材設計中要符合和聲的配置原則,符合音樂形象。通過這樣的有效訓練,學生音程概念和合唱作品的能力才會逐漸加強。
如:師生問候時:我會彈奏12 34|5 -︱15.|1 5.︱ 54 32|1-︱
學生會用柯爾文手勢來回應老師的問好。而后:我彈奏:“do——— do”八度音階的上行、下行,學生就會在身體前方巧妙地運用柯爾文手勢,把所唱的音的高低關系體現出來,來表示七個音階中各音的高低。
在學習音樂的過程中,教師總是向學生強調“音感”,希望學生能夠保持對音樂的明銳洞察力,在學習音樂的過程中認識到音符之間的細微差距。而樂感的培養不僅需要學生在生活中經過大量的訓練,更需要學生將對音樂的理解與應用由實踐轉化為內在,使得學生即使不在唱歌,但心中仍有旋律。在應用柯爾文手勢的過程中,教師多次采用該方法,在開展《蝸牛與黃鸝鳥》的教學中,教師帶領學生大聲合唱,引導學生在合唱中明確每個音的高低不同。為了培養合唱團的默契,培養學生的音感,使得合唱團在歌唱的過程中唱和有度,教師利用柯爾文手勢來引導學生在靜默中于內省感受這些音符,在教師的引導下默默跟唱,通過無聲卻有形的反思帶領學生認識到合唱過程中自己可能存在的問題。學生在心唱的過程中獲得反思自己的機會,這也給合唱團的同學們留下了進步與思考的空間。音樂是在領悟中獲得關鍵性提升的,學生的音感也有賴于“頓悟”的過程,教師利用柯爾文手勢于無聲處引導學生,給予學生支持與鼓勵。
在小學音樂合唱教學中,教師作為學生信賴的指揮者發揮著不可忽視的作用。教師應重視柯爾文教學法,關注學生的音樂體驗,利用肢體語言為學生提供準確而又及時的指導,帶領學生團體高效合作,共同吟唱出優美的歌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