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麗娟
(江西省上饒市余干縣洪家嘴中心小學 江西 余干 335100)
“學習力”指的是個體的一種學習能力、毅力以及動力。通過學習力學生能夠將已經學習的知識轉變為資本,這樣的學生是未來企業所需要的一類綜合型人才。但是就當下的小學生而言,學生并不具備這樣的能力。小學生普遍對數學這門課程的學習興趣不高,學習的能力也比較差。這就需要教師融入學講策略,不斷優化課堂,提高小學生的學習力,促進小學生數學核心素養的形成。
2.1 未發揮學生在課堂中學習的主動性。就當下的小學生而言,在學習數學這門課程時,往往缺乏主動性,大多都是被教師強行拉到課堂,進行一系列知識的學習和訓練。這歸根結底和小學生的年齡較小以及課堂缺乏趣味性有密切的關系,需要教師不斷引導,對課堂進行優化,充分尊重學生在數學課堂中的主體地位,才能夠逐步提升學生的學習力。
2.2 教學模式過于單一。小學階段的數學看似簡單,實際對于小學生而言還是非常復雜和抽象的。但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往往采用的方式就是知識講解,讓學生學習再練習。雖在新課改的背景之下,教師融入多媒體,但是整個課堂教學的實質并未有所改變,教學的效率也難以提升。
2.3 注重考試,忽略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對于數學這門課堂而言,要注重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以及學習能力。但是大多數教師受應試教育的影響較為嚴重,并不愿意花費太多的時間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往往會采用練習的方式,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這雖然會在短時間內幫助學生獲得好的成績,但并不利于學生長期的發展。
3.1 課前設計導學內容,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習慣和學習力。“學講方式”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應用,首先需要讓學生學會自主學習。在這個環節考驗的是教師課前設計的能力以及學生自主學習的主動性。通常如果教師放手讓學生自由去預習,學生往往只會粗淺地翻閱課本,并不會達到提前對課本知識了解的相關目的。因此就需要數學教師引領學生自主學習,通過設計課前的導學內容,為學生的自主學習提供指引,逐步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自主學習的好習慣,提升數學學習力。
3.2 設計數學開放性問題,提升學生解決問題能力。小學數學開放性問題大約有以下四類:答案不確定的數學開放題,條件不完備、結論不確定的數學開放題;條件開放、結論開放、策略開放的數學問題;綜合性開放題。在解決這些開放性問題時,學生重在信息的分析、選擇、加工、處理,重在解決問題的方法、途徑、策略上。簡言之,重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上,而學生在經歷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生的分析、辨析、推理、擇優等能力得以培養。例如,要解決的問題是:學校操場要鋪地磚,預算所需經費。這是一道綜合性開放題,條件、結論、策略都沒有給出,當然結果也就不是惟一的。學生首先要考慮解決問題需要的條件,每塊地磚大小、單價、數量,操場大小,其次考慮如何獲得所需數據,然后還要考慮解題策略,最后考慮經費的預算宗旨,即是從質量、價格、經濟實惠、耐用、美觀等哪一方面來思考。由于要解決的問題就在學生身邊,并不陌生的問題的開放度較大,因而學生需要借助和綜合已有的知識經驗、生活經驗,在教師、學生共同合作下完成,既不感到困難,又有興趣,在闡述各自觀點時教師就能清晰的看到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全過程,也即能力增長的過程,可有效提升學生的學習力。
3.3 運用開放的教學方法,培養學生的數學學習力。一位教師在月初時出了這樣的學習內容:以小組為單位,調查10戶鄰居一個月內上、中、下旬的水電用量,制成條形統計圖,你能想到什么問題,作出分析,月末完成。這個問題在學習時間上打破了單位時間學習的觀念;在學習的空間上打破只在教室中讀書本上以文字方式呈現生活內容的做法,讓學生從教室走向社會,從書本走向生活,真正感受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問題,削減了學生的思維難度;在學習方式上由師生交互走向學生間合作;在學習結果上從惟一答案,走向多個不同的開放性答案。由于教師改變了傳統的就書本論書本的觀念,從生活中尋找接近學生學習實際的內容,打破時空界限,鼓勵學生合作完成,為學生提供了很開放的思考活動,實踐空間,因而才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發現問題,動腦分析,產生聯想,形成新的思考——新的疑問。久而久之,在這種開放的教學方法指導下,學生的問題意識會日漸加強,問題能力不斷提高,主動思維就會成為學生的自覺行為,從而提高學習能力。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落實學講方式,充分踐行了新課改的基本理念,有利于提高學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加強學生在數學課堂中的互動,提升學生的學習力。為不同層次的學生提供發言的機會,逐步培養了小學生數學思維能力以及學習力,為構建高效的小學數學課堂奠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