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小紅
(江西省南昌市城東學校 江西 南昌 330003)
為增強學生的學習效果,老師必須在課堂教學的深度與廣度上多下工夫。然而,怎樣才能在初中歷史課堂教學上體現深度與廣度呢?我發現學生對旅游總是充滿了期待與向往,有著非常濃厚的興趣和無限的想象。那么,教師是不是可以利用學生喜歡旅游的心理特點,把教師這個職業與導游結合起來,把教學與旅游結合起來呢?我記得看過一篇文章,說英國中學的歷史教師常常帶學生走出課堂,到工廠、舊農莊、博物館等地方上歷史課,讓學生親自尋找和感受歷史。于是,我嘗試運用“導游式”教學的方法,把身邊的教學資源與適宜的課程結合起來,通過“導游式”教學拓展歷史課堂的深度與廣度。
例如,在講授中學歷史《星星之燈,可以燎原》一課時,教學大綱要求讓學生通過這一課的學習掌握發生在1927年的南昌起義的目的和意義。教學大綱要求指出這是中國共產黨獨立領導的武裝斗爭,并創建人民軍隊。要學生掌握這次起義具有打響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統治“第一槍”的偉大歷史意義。教師在講授本課時,提前作好教學準備。可以把帶領學生參觀南昌八一起義紀念館,通過參觀“南昌起義的決定”、“南昌起義”、“南昌起義部隊南進和井岡山會師”三個部分并聆聽講解員的講解。同時,現場觀看一件一件文物,通過聲光電等高科技手段,讓學生的思維飛揚起來。使同學們直觀形象地加深對八一起義歷史過程的理解。
例如,在講授中學歷史《改革開放》一節內容時,需要讓學生對鄧小平改革開放理論的創立有一個認識。如何讓初中學生對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同志的理論有所認識?那么,可以采用導游式的辦法來解決。教師提前作好教學準備與教學設計,帶領學生到“小平小道”參觀學習。1969年10月至1973年2月鄧小平同志在新建縣拖拉機修配廠工作。這里是鄧小平同志產生中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重要思想的萌芽地,被稱為“小平小道”。教師帶領同學們在當年鄧小平同志工作過的車間進行參觀學習,瀏覽圖片展覽和影像視頻。讓同學們改革開放之初的歷史進行回味和體驗,從而更容易理解和掌握鄧小平改革開放理論的創立,讓同學們認識到特殊年代的特殊歷史場景,使學生的情感涌動起來。
例如,中學歷史《國共合作》中的新四軍這一知識點,老師采用“導游式”教學結合探究的學習方式。教師帶領學生到“鐵軍廣場”,參觀新四軍軍部舊址陳列館。通過緬懷先烈,感受先輩艱苦卓絕抗擊日寇的英勇精神。學生們在聆聽取講解員的解說中體會新四軍英勇殺敵的大無畏氣概。學生們在觀看陳列館的圖文資料中領悟新四軍發展壯大的艱難歷程。并進行新四軍小故事討論,課堂氣氛頓時活躍起來,同學們對新四軍的歷史也就記憶更強了。
4.1 “導游式”教學是把課堂設在具有教學資源和特色的地方通過參觀、小組討論交流、互動答疑等方式,提高學生認識、分析和解決問題能力的培訓方法。根據不同的“導游式”教學可以采取不同的形式如以歷史教育為主的現場體驗式,即通過參觀博物館、紀念館、革命舊址了解歷史。教師、學生、現場教學點相關人員三方共同運用知識點,教育學生分析和加深對歷史認識,重點是教師利用現場的教學資源實現教學目的。
4.2 “導游式”教學不同于教室教學,“導游式”教學的流程主要有:(1)根據教學內容選擇合適的現場。(2)課前教師介紹教學內容、環節和要求等知識作課程導入。(3)學生在教學現場“游覽式”學習形成體驗與感受。(4)學生就參觀體會進行互動交流。“導游式”教學的特點和流程決定了其優勢:(1)學生置身現場,感受與坐在教室學習不同,印象深刻。(2)有得于學生對某一知識點的形象認識達到理論認識,從而提升學生的思考能力和綜合素質。
4.3 在應試教育的長期影響下,不少人心中形成了這樣一個觀點:學歷史就是背歷史。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就要求學生要對知識作進一步的追尋,對知識有更多的了解。這就要求教師突破教材限制,不能緊盯課本,畫地為牢,教師必須提升自身的專業素養,拓展教學方法。即便教師口才再好,學生也難有親身體驗。而“導游式”教學能進一步提升歷史教學的廣度和深度,對增強教師的歷史素養,滿足學生對于歷史的興趣都大有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