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傳菊
(安徽省淮南市鳳臺縣第二實驗小學 安徽 鳳臺 232100)
數學是小學教學內容中不可忽視的基礎性課程,其對于推動學生思維邏輯能力發展有極為重要的影響,但由于數學學科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和復雜性,小學生很難通過單一的文字輸入了解學科本質、深化課堂內容、運用數學知識。故而,小學數學教師就要深刻認知到數學生活化教學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結合小學生的認知特點,科學、合理、有效地將生活化教學融入小學數學課堂中,使其能夠靈活運用已有的數學知識解決生活難題,真正推動數學學科正向發展。
1.1 有利于激發學生的探究熱情。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中,部分教師往往采用填鴨式的“單通道”教學方法,使學生始終處于非主體地位,被動性接納和運用知識。而學生長期在該模式的學習中,會逐步喪失對數學學科的探究熱情和學習動力,甚至會出現抵觸、排斥等不良情緒,從而影響數學學科推進的效率和質量。而應用生活化的教學方式,學生可以將邏輯性和抽象性較強的問題轉化為與生活相關的具體事件,從而更有效、更便捷地理解數學,并迅速將其中所涉及的相關知識深化為符合自身認知特點的內容。同時,在不斷積累和運用知識的過程中,學生會逐步樹立起學習自信,從而更進一步激發出學生的探究欲望和學習熱情,真正實現良性循環[1]。
1.2 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實際應用能力。數學知識來源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因而,小學數學教師應用生活化教學模式能夠幫助學生提高自身的實際應用能力,讓學生在“發現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這一過程中深刻認知到數學學習與自身發展間密不可分的關系,進而使其將學以致用的思維方式貫徹到日常生活中的各個環節,真正推動學生形成自主思考、自主探究的良好意識。
2.1 創新教學模式,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興趣是帶領學生探索未知空間、感受未知領域最好的老師,因此,小學數學教師在開展教學工作時就要基于小學生的個性特點,優化教學模式,應用趣味型生活化的教學措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讓小學生在輕松、愉悅的課堂氛圍中,更積極、更主動地投身到數學知識的探索中。
比如,教師在教學人教版六年級上冊《扇形統計圖》的內容時,就可將“生活化趣味活動”融入課堂教學中,開展“數學知識大比拼”。在課前,教師要先將該游戲的主題以圖片展示、文字分析的形式發送到家長管理群中,引導學生在家長的幫助下完成不同數據的收集,如:該棟樓居民的用水情況、該棟樓小朋友的身高區間、小區內樹木綠化的品種等等,并將與其相關的圖文資料、影像資料進行整合,作為輔助材料運用到游戲比拼中。在課上,教師先引導學生輪廓性闡述自己探究的主題,并將其作為初步探究線索記錄于黑板上。接著,教師可隨機邀請一名同學將自己帶來的具體資料或新鮮資訊通過多媒體投影技術展示給大家,并針對其中的數據進行探究和解析,在該同學進行知識分享時,教師可鼓勵其他同學以“場外評委”的身份針對某些具體環節提出問題,展示同學則在已有的基礎上,運用輔助展示資料進行解答,必要時教師可提供一定幫助。最后,教師要根據該學生整理的資料,結合黑板上的主題類型,帶領學生探究扇形圖的使用方法和具體意義。
課后,教師可將該次比賽活動中出現的精彩部分或涉及到重難點知識的部分進行整理,以多媒體技術剪輯成微課視頻分享到班級群中,鼓勵其他同學對該部分內容進行二次探究和學習。
通過這樣的教學方法,學生能夠真正將數學知識和技能應用于日常生活中,使數學學科的“教學”價值最大化。同時,學生在信息交換和頭腦碰撞中,能夠獲取更多元、豐富的數學知識,并將其迅速地轉化為符合自身認知特點的素材,進而提高學習自信、激發探究興趣,真正實現課堂高效化、高質量化發展的目標[2]。
2.2 設計生活練習,強化數學應用能力。學生在生活中運用數學知識,不但能夠通過實踐檢驗理論知識,又能夠通過實踐深化理論內容。因此,小學數學教師在推進數學教學時,就要為學生創設出生活化的情境,并根據該堂課程的核心內容設計出有針對性、有目的性的生活化練習,從而使學生能夠在課堂情境中應用數學知識,強化數學實際應用能力。
比如,教師在教學人教版二年級上冊《100以內的加法》內容時,就要充分發揮生活化教學情境的引導價值。在課前,教師可先要求學生將自己喜愛的物品帶往課堂中,并為其標注適當的價格。在課程開始后,教師就要根據學生的表達能力、思考能力、學習能力,將學生分為多個層次,并將不同層次的學生均勻地組合成不同小組,力求每一位學生都能夠參與到課堂中。接著,教師可為學生播放日常生活中超市購物的視頻,并要求某一小組成員作為顧客到“超市”中進行購物,其他小組成員則作為超市的“賣家”。在學生開始購物前,教師要隨機為該小組設定“本金數額”,鼓勵學生以最少的錢購買最多的商品。在學生進行交易時,教師可播放“真實環境聲”,最大程度地貼合學生生活。同時,教師要適時參與到學生的商品交易中,并給予買賣雙方一定的建議,但對于學生的具體“買賣行為”和最終的商品選定不做過分干涉,更不以消極負面的態度評判學生的“計算行為”。通過這樣的教學模式,學生能夠切實與彼此建立起情感溝通的橋梁,并能夠在具體的實踐中優化數學應用技能,讓學生了解并掌握解決實際問題的一般思想方法,從而形成科學的思維習慣和數學意識。
2.3 重視個體差異,優化教學評價體系。有效評價是推動學生發展、彌補自身短板或不足的重要措施,也是教師調整教學模式、完善教學方法的參考載體。同時,在小學階段的學生會因為自身發展需求、教育資源、家庭背景等眾多因素形成個體差異,這些差異不僅會影響學生的思維模式,更會影響學生的學習能力、體悟能力、轉化能力,因此,教師就要重視個體差異,并在已有的基礎上落實個性化的評價體系,使不同學生始終處于正向發展趨勢[3]。
比如,在轉化和學習能力相對較強的學生進行反饋時,教師就要引導學生綜合性、全面性、整體性發展,突破傳統學習模式的局限,不斷深挖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問題的有效措施,并在現有的基礎上向上攀爬、挑戰自我。同時,教師可引導該層次的學生將自己的探究方式和學習方法分享給其他同學,實現優勢互補。在轉化和學習能力相對較弱的學生進行反饋時,教師則要針對該層次學生在本階段出現的非正向因素,及時采取有效的引導措施,幫助其通過生活化的探究手段扎實地掌握數學基礎知識,從而樹立起學習自信,實現穩定發展。
綜上所述,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開展生活化的教學尤為重要,教師要積極、主動地結合現代化信息技術,創新教學模式、革新教學內容,不斷挖掘提高數學教學質量的生活化措施,讓學生在有限的課堂時空中更直觀、更準確、更清晰地了解和掌握數學知識,從而將其靈活地運用到生活和學習的方方面面,真正提升學生的數學實際應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