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本文圍繞高中化學核心素養的目標要求,闡述模型構建的策略,按模型分類的三種類別,著重介紹弱電解質電離平衡模型(形象模型)的教學策略,培養學生的形象模型認知能力和構建能力,落實高中化學核心素養的目標.
關鍵詞:核心素養;形象模型構建;電離平衡;高中化學
中圖分類號:G63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8-0333(2021)30-0100-02
《普通高中化學課程標準(2017年版)》指出,化學學科核心素養包括5個方面.“證據推理與模型認知”的內涵包括具有證據意識,能基于證據對物質組成、結構及其變化提出可能的假設,通過分析推理加以證實或證偽;建立觀點、結論和證據之間的邏輯關系;知道可以通過分析、推理等方法認識研究對象的本質特征、構成要素及其相互關系,建立模型.能運用模型解釋化學現象,解釋現象的本質和規律.同時,新課程標準也在課程目標體系中對“證據推理與模型認知”作了具體要求.
一、模型認知和構建能力培養的意義
模型的分類有不同的標準,按照模型與原型的相似程度和直觀性大小,大體上將模型劃分為三類:形象模型、符號模型、數學模型.形象模型是以一定的形象或圖像反映原型的結構、性質和機制.中學化學教學中,用到的形象模型有原子模型、電子云模型、球棍模型、比例模型、化工流程圖等,通過這些形象模型的輔助教學,突破了教學難點,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教師除運用已有化學模型進行教學,還可以和學生一起分析系統性較強又較為抽象的專題,學會構建模型,并在教學實踐中不斷優化拓展,逐漸構建各種模型.構建模型既服務于教學,充分調動學生研究化學科學的積極性,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也有利于培養學生模型認知和構建能力,有利于高中化學核心素養的落地,逐步形成研究科學的素養和品質.
二、模型認知能力培養模式
建模和用模是培養學生模型認知能力的兩個過程,二者相輔相成,是一個整體.建模是基礎,是用模的前置條件,用模是目的,是對建模的驗證和深化.在建模過程中,教師要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充分引導學生敢于突破學科常規思維,勇于跨學科、跨領域類比、類推,大膽假設,小心求證,通過相互討論、相互激發、相互質疑、相互補充,讓學生融入到主動探索學習的氛圍之中.
圖1在教師引導下,學生通過研究原型,分析問題本質后構建初級模型,運用、理解和拓展模型,反復修改構建高級模型,在此過程中,學生不僅獲得了較完善的模型,教師也落實了基于化學核心素養的教學目標(如圖1所示).
三、形象模型認知能力培養策略實例分析——以弱電解質電離平衡為例《化學反應原理》中電離平衡一節內容抽象,類型復雜多變,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較難掌握,教師可先展示漂浮的冰山圖片如圖2所示,引導學生構建形象模型.
所謂“冰山一角”,露出海水的只是整座冰山的一小部分,還有絕大部分隱藏在海面以下,重力和浮力相等使二者處于相對平衡.學生通過圖片和生活閱歷,初步獲得電離平衡的認識.進一步引導學生,對于醋酸的電離平衡:CHCOOHCHCOO+H,已電離的醋酸和未電離的醋酸相當于冰山的哪一部分?通過對比,學生很快建立對應關系,進一步抽象構建模型如圖3所示.
通過模型,學生形象地認識到弱電解質的電離程度是微弱的,只有很少一部分發生了電離,大部分弱電解質未電離.進一步引導學生思考如何表示鹽酸等強電解質的電離呢?學生分析、討論,拓展構建鹽酸的電離模型如圖4所示,教師繼續趁熱打鐵,給出例題.
例題在兩份等量的足量鋅粉中分別滴加:
(1)10mL 0.01mol/L的鹽酸;
(2)10 mL 0.01 mol/L的醋酸.
比較大小:
①開始產生氫氣的速率;
②完全反應后所得氫氣的體積(相同狀況下).學生思考后建模如圖5所示.
分析根據v(H)∝c(H)和模型,開始c(H)大小關系:鹽酸>醋酸,故產生氫氣速率:鹽酸>醋酸.又根據V(H)∝n(H),醋酸未電離的H可以隨反應進行繼續電離出來,并與鋅粉反應,結合模型,二者面積相等,故醋酸參加反應的H總量與鹽酸相同,完全反應產生氫氣相等.學生已經基本理解該模型,但靈活運用上還有困難,教師再次給出變式練習加以鞏固.
練習在兩份等量的足量鋅粉中分別滴加:
(1)10mL pH=2的鹽酸;
(2)10 mL pH=2的醋酸.
比較大小:
①開始產生氫氣的速率,
②反應一段時間后產生氫氣的速率,
③完全反應后所得氫氣的體積(相同狀況下).
學生獨立思考、重新構建模型如圖6所示.
學生運用前面所學知識很容易構建模型來分析①③,而面對②,則較困難,教師引導學生從題中“反應一段時間后”必消耗一定量的H+,如同冰山融化一部分,隱藏的冰山就會上浮,激發學生思考弱電解質的電離平衡被破壞,發生電離平衡的移動,學生運用勒夏特列原理,重新構建模型,在新模型中,可以清晰的看出醋酸和鹽酸中的c(H)均減小,但前者大于后者,故產生氫氣的速率為:醋酸>鹽酸.學生在不斷思考、分析中,通過建模、改模的反復構建中強化了模型理解和拓展能力,培養了學生模型認知和構建能力,落實了高中化學核心素養的目標.
模型從原型而來,不能簡單地等同于原型,要充分理解二者的聯系和本質區別.模型的發展離不開新問題,要遵從由淺入深,循序漸進,逐步提高的原則,同時隨著核心知識的深入學習,模型在新問題中可能不能適用,甚至出現錯誤,這是事物發展的自然規律,教師要用引導學生用發展的眼光看問題,積極地、科學地評價模型,總結得失,這樣就能在構建模型的教學中不斷落實化學核心素養的目標.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化學課程標準(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
[2]化學方法論編委.化學方法論[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89.
[責任編輯:季春陽]
作者簡介:馮小明(1980.12-),男,安徽省績溪人,本科,中學一級教師,從事高中化學教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