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國亮 郝獻澤 盧濤
(河南理工大學體育學院 河南焦作 454000)
我國體育產業規模偏小,人年均消費偏低,加上絕大部分體育資源都是國有,社會的自覺自發力量弱小等,嚴重制約了體育產業的發展,我國體育產業還遠未達到支柱產業的標準。投融資體制改革是經濟體制改革的關鍵環節,它影響著未來的經濟結構與增長模式,是體育產業體制創新的核心內容。新時代我國經濟已經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但國際國內對經濟進一步發展的制約因素卻不斷增加[1]。近年來,我國雖然通過開發體育彩票、建設國家體育產業基地、支持體育產業企業上市、發行債券、銀行貸款等一系列措施,拓寬了資金來源渠道。隨著金融改革與技術創新,我國體育產業資本市場取得了階段性進展,多層次體育產業資本市場體系已初步建立[2]。但是,由于我國體育產業投融資制度建設尚處于初級階段,體育企業發展不均衡,以中小企業為構成主體[3],缺乏規范的理論指導和經驗借鑒,在實際的運作中仍然存在著諸多問題。如何依靠市場經濟投融資的相關理論指引體育產業向正確方向發展,是我國體育產業亟待解決的首要問題。
目前,體育用品業作為我國體育產業的支柱產業,其投融資的主要渠道為獨資、合資、合作、銀行信貸、發行債券、進入資本市場融資等。體育用品業形成了以福建晉江為代表的體育用品制造業集群;設立了深圳等5 個國家級體育產業基地和浙江富陽1 個國家級運動休閑示范區,體育產業集聚區已初具規模;規劃設置了環青海湖民族體育圈、環首都體育休閑圈和環太湖體育圈等20 個體育圈;涌現出李寧、匹克、安踏、澳瑞特等體育用品知名品牌。其中,A 股市場上有中體產業、信隆實業等,境外上市的如李寧、安踏、匹克、特步及361°等。除了這些知名品牌,還包含一些小型的體育用品生產企業,他們規模小,融資渠道少,但其是體育用品業的生力軍,擁有巨大的潛力,目前的投融資渠道基本將他們拒之門外。
體育服務業是勞動密集型產業,它的特點是占資少、技術程度低、勞動力多。它具有娛樂大眾、服務大眾的生產目的,沒有直接物化產品,被定位成第三產業。它包含體育公共服務、體育賽事、體育旅游、體育博彩、電視轉播、賽事廣告、體育保險、體育休閑娛樂等。其投融資的主要渠道為政府撥款、體育贊助、體育彩票、體育債券、體育消費、融資租賃、獨資、合資、合作、銀行信貸、進入資本市場融資等。但是,我國絕大部分體育資源的國有屬性,這直接導致了投融資目前的突出問題,即資金缺口大、投資不足、融資困難。
體育建筑業主要指大型體育場館的建設,其投融資的主要渠道為政府撥款、體育贊助。大批現代化體育場館的興建,不但增加了中央財政支出,還間接地增加了巨額的地方債務。以深圳大運會為例,深圳市審計局2012 年底公布的統計公告顯示,截至2012 年9 月30日,深圳為舉辦大運會共投入資金139.96億元,而大運會收入合計則為12.17 億元。陜西正式獲準承辦十四全國運動會后,短時間內就完成53個場館設施的建設任務,其中新建場館30 個。從數值差來看,我國的資金投入大都用于場館基礎和周邊環境建設,有力推動了我國體育建筑業的快速發展。
目前,我國是以商業銀行為核心,以間接融資為主導的金融體系,資本市場發展緩慢,結構比較單一。由于體育產業處于快速發展期,融資需求體現出較強的多樣性[4],對于體育產業這類中小企業而言(個別知名企業除外),門檻高不可攀,普遍無法滿足這些硬件。雖然,我國已經創建了中小企業板和創業板的市場,但能夠上市的體育產業企業數量極少,大量企業仍被拒之于市場之外。
2020 年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不僅會繼續影響后續投資規模,而且還可能擠兌由消費所引致的產業增長空間[5]。銀行借貸與企業總資產是成正比關系的,貸款是由企業能夠提供抵押的動產和不動產總額決定,體育產業大多是中小企業,能夠提供的資產凈額不足,這直接制約了這些企業從銀行等正規金融渠道獲取資金的能力。短期借貸方面,盈利能力越強的中小企業,基本依靠自身利潤積累和留存收益等內源融資,他們向銀行借貸的意愿不強,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還款方面的“道德風險”,這也為銀行不愿意向中小型體育產業發放短期貸款提供了理由。從信用和行政干預方面考慮,銀行更愿意向內資企業放貸,不愿意向存在風險所有制企業發放貸款。
在2010 年國務院辦公廳發布《關于加快發展體育產業的指導意見》后,國家體育總局和各地政府相應地出臺了很多鼓勵體育產業發展的政策,也取得了一定成績。如江蘇省出臺了民間資本投資體育產業與國有經濟同等待遇、每年設1億元體育產業投資引導基金、拓寬融資渠道等融資優惠措施。山東省鼓勵和扶植體育產業發展,積極推行土地“點供”特殊供應制度。國家體育總局出臺對體育捐贈費用實行稅前扣除和廣告支出允許稅前抵扣等措施。系列政策的出臺為體育產業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保障,但是,多數政策缺乏具有實踐中的可操作性,在現實中表現為缺乏平等、透明的法律環境,政府執法水平不高,執法隨意性較大,法律體系不完備,服務意識和服務水平與政策要求不相適應。
第一,制度保障,創造良好的制度環境。從制度需求角度看,我國體育產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地成長,源于體育事業由舉國體制向市場機制的轉軌進程,政府干預與自由市場并存是產業投融資機制現狀的基本特征[6]。建立健全體育產業管理運作機構、運作范圍、運作方式、財務管理等方面的法律規范,嚴格執行相關法律規定。第二,金融扶持,打造良好的金融環境。政府要創造和培育體育產業集群成長所需的高級生產要素,解決技術創新過程中的資金瓶頸。如地方政府應牽頭不定期組織銀行與企業對話,項目推介,加強金融機構同企業之間的聯系;開發適應體育產業發展的金融產品;增強銀行卡的體育消費服務功能等。第三,政策傾斜,提供良好的政策環境。政府層面的產業政策是對投資項目起到重要的導向作用。政府對體育產業的扶持力度增大,將會促進社會資源流向體育產業,在一定程度上優化體育產業投融資的環境。
體育產業實際上既是核心資產,也是無形資產,要把這一無形資產有效地利用起來,發揮其價值。從做大的角度來說,就是要完善體育產業的產業鏈。目前體育產業的同質化非常嚴重,集中度不夠,要在文化、科技、教育、旅游、競賽、廣告等各方面形成一個融合發展的態勢,這樣才有更好的盈利模式,才能真正與資本市場進行對接。形成大的產業鏈之后就意味著無形的大的資產,可以由多種渠道、多種產業鏈來實現利益。這樣就可以形成一個良性的自我增長,如果從融資的角度看,大的產業鏈之后就意味著產業不完全是虛的,既有有形資產,又有無形資產,二者結合起來就更容易進入資本市場,帶來更好的發展。
由于政策和體育產業企業規模限制,企業能發放的債券不多。對于體育產業這類中小企業來說,是否可以考慮將中小企業聯合起來,與政府結合,發放體育產業集合債權。這樣由體育產業聯合,由政府統一管理,統一推介,統一擔保,發放統一的債券。這樣對于風險的承擔能力就會得到很大的加強,當然這一問題不再是單一的資金問題了,還涉及管理等方方面面的問題。
政府須建立一套完善的監督與評估機制,針對不同的企業進行系統的評估考核,只有完全符合標準,政府才給予撥款。資金不能一步到位,而是分階段、分步驟撥款,即只有保證前期資金的合理使用的條件下,才能獲得到下一階段資金。此外,評監部門也要進行不定期的檢察和監督,以確保其公平、公開、公正、合理、有效地運作。
體育產業的發展需要在國家的政策引領下科學開展,并在實踐中不斷地摸索經驗,不斷提高體育產業結構、要素、產品的質量和投融資效率與效果。投融資是推動體育產業轉型升級和高質量發展的基礎,也是體育產業主體面臨的關鍵問題,如何通過理念創新、技術創新、方法創新等做好資本運營的改革,結合經濟政策、經濟規律、大數據及新算法等科學解決體育產業的投融資問題,仍是亟待持續研究的重要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