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俊欽
(深圳大學體育部 廣東深圳 518060)
體育健康產業主要是指在當前健康中國的背景下,迎合人民需求所形成的體育與健康聯動的復合型產業,通過體育鍛煉的方式增強體質,從而提升人民健康水平[1]。圍繞“體育健康產業”方向的研究,是我國當下廣受學者關注的熱點。自2020年“新冠”疫情暴發以來,全世界各方面遭受了不良影響,人們長期的居家久坐和有限的活動空間所帶來的身心健康問題,備受關注。在這一背景下,眾多研究者為提升居民健康水平提出了多樣化的路徑與方案,從而使得全民健身的熱潮逐漸白熱化[2]。根據國家統計局最新的數據顯示,2019年我國人均體育場地面積為2.08m2,全民健身路徑達82.5萬個;相比之下,2020 年底,我國人均體育場地面積增加到2.20m2,全民健身路徑達87.2萬個[3]。由此可以發現,新冠疫情的影響提升了人民對體育鍛煉的需求,從而也推動了體育健康產業的創新與發展。
1.1.1 區域性體育健康產業發展研究意義
將區域性、體育健康及產業發展這三個重要元素結合,針對我國不同區域的體育健康產業發展狀況加以探究,能夠凸顯各個區域改善人民生活品質和促進體育產業發展方面的現實意義,使得結論更具針對性、地域性[4],這也符合2019 年9 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促進全民健身和體育消費推動體育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意見》[5]中“促進區域體育健康產業發展”的要求。特別是對于二、三梯隊的城市而言,能夠借鑒第一梯隊城市發展體育健康產業的寶貴經驗,在相應的產業建設過程中避免重蹈覆轍,從而提升獲得成功的概率[6]。
1.1.2 區域性體育健康產業發展研究價值
該文選擇“體育健康產業”作為切入口,針對不同區域進行個例分析,從而得到具有特殊性的發展策略。結合研究過程中所獲成果,將研究價值重點置于下述兩個方面。
其一,結合城市的具體研究案例,對區域性體育健康產業發展進行詳析,對已然獲得成功的部分城市經驗加以總結。盡管不同城市有著不同的發展道路及方向,但研究那些成功的案例,對正處于上升、推進狀態的城市而言,有著不可忽視的參考意義。
其二,對區域性體育健康產業發展進行研究,可以就體育健康產業處于不同城市中的實際情況進行探究,從而探尋產業發展的布局規律和發展趨勢,進而為體育健康產業的理論發展提供一定的支持。
當下,我國體育健康產業的發展顯現出不同區域的發展水平差異顯著且不同區域的發展領域差異顯著的特點。
2.1.1 一線城市產業發展成熟,發展投入力度強
在我國一線城市(如北京、上海等地區)中,體育健康產業已經呈現出一定的發展規模。以體育健康為代表的相關產業內容也一步步融進不同的產業之中,通常以消費型、經營型文化行業作為主導方向,從而構建能夠循環的產業模塊。這樣“閉環性”的模塊,主要指的是體育健康產業萌發出的初級消費,經過發展達到中級消費,進而再上升成為高級消費,這幾個環節之間可相互連接、循環往復[7]。例如,北京在成功申請2022年冬奧會之后,就引導社會資本投入,大力發展冰雪運動產業,重視體育場館建設和群眾性體育比賽的開展[8]。
近年來,上海市多次向市民配送“體育消費券”,以助力全民健身,致力于營造“處處可健身、天天想健身、人人會健身”的城市環境[9]。由此可以看出,一線城市的體育健康產業發展體現出以下優點:可以把城市發展中群眾需求與體育健康很好地結合起來,衍生成為新興的產業,從而更方便地服務于民眾生活。在這些城市的體育健康產業發展中所覆蓋的年齡群體更加廣泛,特別是以老年群體為服務對象的體育健康產業更為突出且較為成熟。例如,上海市體育局與民政局共同推動的“體育加康養”項目,專門制定適合于老年人鍛煉的健身設備與課程,通過開展系列講座活動普及健身知識。無論運作機構是以政府為主導,還是由企業出資創辦的體育健康產業,都擁有較好的發展[10]。
2.1.2 二線城市利用地方特色發展產業,調動全民參與
在我國二線城市,體育健康產業近年來已經逐步得到發展,早已突破了以往“零”這一數字,向前邁出了大跨步發展。例如,山東省青島市的人均體育場地面積達3.29m2,顯著高于國內平均水平[11]。河南省作為“太極故里”,很好地發揮了區域文化特色,帶動了多個省內多個市、縣和鄉鎮的老年人太極健身的熱潮[12]。還有許多二線城市,針對年輕人的需求較大規模地開展了與之對應的體育健康產業。例如,廈門市大力引進大型體育賽事,針對青年群體,積極建設配套的體育健康產業,不僅深受廣大年輕群體的喜愛,更在市場上大獲收益[13]。二線城市在發展過程中非常重視青少年體育健康事業的發展,面向青少年開展“奔跑吧,少年”等主題健身活動。不過,大部分二線城市在體育健康產業發展過程中存在利潤和運營成本等方面的問題。換言之,刨除財政所給予的部分資金之外,產業自身的活力及經營能力往往是二線城市發展亟待思考的內容。慶幸的是,區域產業的協同發展能夠很好地解決這一問題,如在京津冀地區,校園足球夏令營的開展已經到第五個年頭了,由一線城市與二線城市聯動,推動體育健康產業的發展,并促使其迸發出無限活力[14]。因此,對于二線城市體育健康產業的良性發展來說,區域間的合作與協同發展極具參考價值。
2.1.3 三線城市與脫貧攻堅政策融合發展產業,增加基礎設施
對于大多數經濟欠發達的三線城市來說,體育健康產業還是一個比較朦朧的概念。處于這一梯隊的城市,大多數剛剛完成“脫貧攻堅”這一目標,正處于鄉村產業振興的進程中[15]。在市場較為低迷、民眾體育健康意識剛剛覺醒的階段,加之發展水平的限制,缺乏推動體育健康產業發展的基礎條件。然而,在基礎條件不足的情況下,許多省市城鎮的政府和體育部門也按照實際情況制定了具有針對性的體育發展策略[16]。值得一提的是,有許多三線城鎮已經能夠充分利用當地的自然資源,與文化旅游產業相結合,開展體育健康產業,如利用山地資源開展登山、徒步登山、山地騎行等活動。以寧夏回族自治區的賀蘭縣為例,其政府和縣委高度重視體育健康工作的開展,多渠道加大全民健身設施的供給,建成多所體育館和訓練場地,縣人均體育健身場地可達2.29m2[17]。貴州省政府和體育局通過建設健身服務平臺,發動群眾通過徒步的健身形式對深度貧困地區進行愛心捐贈,即步數越多,可轉化的扶貧基金越多[18]。因此,從寧夏和貴州的例子中可以看到,盡管在三線城市中還存在著一系列基礎設施建設等問題需要去逐步解決,但是體育健康產業的發展并非完全依靠經濟的支撐和發展,相反,發揮地緣優勢和良好的創意方案,甚至可以帶動人民體育健康意識的發展以及助力脫貧攻堅工程。
就全國范圍而言,無論在哪個經濟發展區,體育健康發展都是一個核心趨勢[19]。這既代表著體育素質教育逐漸得以深化與重視,也代表著當前的體育健康逐漸產業化的形態。
傳統的體育素質教育僅在九年義務教育中不斷加深程度,因而大部分人群的體育素養也只處于素質教育階段。近年來,圍繞體育健康、體育素養和體育健康意識的培育得到了相應的重視[20]。一方面,在當前的素質教育過程中,體育教育備受重視,如新課標對體育教育提出了許多具體要求[21]。順應要求,教師在體育教學過程中也逐漸開始采用新的教學方法,如分層教學法,將學生的個體素質差異和擅長領域考慮在教學范圍內,進行個性化教學[22]。這些都體現出當下體育素養備受重視的實際情況。另一方面,區域的差異化,并不會對體育健康的核心屬性產生影響。以二線城市所組成的區域為例,魯西南地區有著一定的體育健康產業的基礎。其中,以山東省樂陵市為代表,體育健康產業已經成為該市的主導產業,在當地政府的支持下,依托泰山體育的品牌,同時與中小學和高校合作,進行高科技創新型的體育產品的推廣和體驗活動,從而增強了全民的體育健康意識。由此可以看出,樂陵市體育產業的發展上呈現出較大獨特性,較好地同當地消費者的實際需求契合,而并沒有一味照搬一線城市的策略[23]。由此形成了獨具特色、老少皆宜的千億級體育健康產業群。樂陵在其發展過程中,不僅顧及了城市中青年體育健康消費需求,也關注到了老年人的需求,并輻射到更多需要體育運動、醫療和康復的人群。因此,當前拓展范圍的體育素質教育,能夠將體育素質教育和體育健康產業聯系起來,通過體育健康產業高速發展的正面宣傳作用,使二者有機聯系起來,加大了體育素質教育的影響范圍及內容深度。
對于產業的發展,不可忽略的一個大背景就是當下大數據及人工智能的高速發展[24]。科技創新對當前的體育健康產業產生了十分重要的影響,一方面使得公眾能夠免費參與其中,另一方面科技和體育健康產業緊密聯系,催生了一些以人工智能為主導的體育健康產業,正迅速投入市場之中。
在深圳、杭州及北京等一些科技發展較為迅速的城市,體育健康產業已經逐漸向公益性邁步,市民的參與度及財政的投入度發揮了巨大的作用[25]。在杭州,一部分體育健身公園和公益性的老年健身場所,投入到使用的過程中,甚至帶動了不同年齡層的健身潮流[26]。此外,成都的一家文創公司,開發了智能的硬件設施來減少廣場舞所帶來的噪音問題,將廣場舞和新興科技相結合,推動廣場舞由單純的占用公用資源向有需求的體育健康產業發展過程邁步[27]。在武漢、南京及天津等二線城市中,體育健康產業正處于轉型之中。其由原來以消費為主,到現在由消費和創新結合共同發力。例如,曾處于疫情中心的武漢,城市恢復及發展速度令人震驚。在疫情之中備受打擊的地產行業,便創新性地將體育、健康產業結合起來,形成了新的“體育+健康”產業[28]。最后,在遵義、漳州等一些三線城市,體育健康產業雖然發展較慢,但已初步跟上一二線城市的發展步伐,并且在發展初期便出臺了創新性的政策[29]。
由此看來,不同區域的體育健康產業的發展的水平和速度存在差異,發展市場最大且速度最快是以“北上廣深”為代表的一線城市,其次是以沿海和較為發達的二線城市,其發展情況較佳。而三線城市作為第三階梯,體育健康產業發展較為落后,還處于起步階段,這三個具有差異性的板塊,構成了我國的體育健康產業。此外,不同區域的特色健康產業仍然需要因地制宜,發揮地區資源和環境的獨特性。因此,結合以上問題,在下文中提出了相應的區域性發展策略。
對于區域性體育健康產業的發展策略,落腳點首先是對癥下藥,將區域特色和區域實際發展水平結合起來,既不能盲目借鑒,也不能全盤排斥。要做到對癥下藥,就要針對城市的詳情進行整體性分析。無論是由城市的職能部門或是管理機構進行籌劃,抑或由企業開發商進行單獨性投資建設,都要對城市進行綜合分析,針對消費者的需求及當地體育健康產業發展現狀、未來發展計劃這三方面找尋發展策略。特別是在未來發展計劃的制訂方面,既要滿足城市的體育健康發展需求,也要滿足消費者的體育健康素養提升的需求。對此,一線區域城市群,應當做到在現有的計劃指導下,繼續增加有關科技創新方面的內容。二線區域城市群,應緊跟一線城市群的發展道路,并結合自身的實踐經驗和區域特色,更側重突出區域特色能夠帶來的發展紅利。例如,將體育健康產業的發展與體育科技、醫療及娛樂等多方面內容結合起來,建設綜合性體育健康產業。三線區域城市群應當突破現有的瓶頸,在方案制作上更落地、更實際及更細化,從方案的目標、側重點、難點、實施步驟、執行人員、實際計劃、季度要點等做到精確把控,與此同時,要積極發揮相應的產業優勢和稅務優勢,促使已然成功的產業對體育健康產業加以傾斜,激發更多富有活力的體育健康產業的誕生。
一般而言,每個城市制訂詳細的體育健康產業發展計劃時,都會圍繞該區域的特征和群眾需求進行規劃,但同時便非常容易忽視舉一反三這一思路,即僅僅針對現有問題進行集中性警覺,而忽略了未來可以突破的創新點。因此,在未來的計劃過程中,應當做到未雨綢繆。
在意識到問題發生之前,要多為未來可持續發展留下空間。應該找尋克服困難、突破創新的方法,去擬定計劃和解決問題。如以二線城市貴陽為例,體育健康產業發展過程中出現的最為顯著的問題,就是體育健康產業面臨諸多機遇與挑戰,卻難以統籌與解決[30]。針對這一情況,應著眼以下3個方面。第一,加快調整當前的發展計劃與頂層設計,打破制度性的束縛,并在產業布局、空間規劃上多下功夫,為產業健康發展打下基礎。第二,注重產業集群效應,結合實際情況,找尋當地體育健康產業的新突破口。例如,貴陽市應積極將當地體育健康產業融入“一帶一路”、長江經濟帶等國際、國內的產業經濟循環體系,通過集群效應,實現產業的轉型升級。第三,人才是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因素之一,應注重高端人才的培養與引進。可出臺相應的人才引進計劃、激勵政策等,設立專門的科研資金以及住房、生活補貼,具體方案的制訂仍應結合當地社會經濟發展狀況。
區域協同發展本身伴隨著諸多的問題,利益分配不等及信息不對稱的情況時有發生,導致最終違背了區域發展的初衷[31]。在各個區域的體育健康產業發展過程中,唯有技術的推進與完善是各方協同、配合的關鍵。體育健康產業和技術融合需從以下兩個方面開展。第一,充分利用線上和線下平臺的多方聯動,對體育健康產業進行宣傳推廣,多媒體技術占大頭。第二,重點在線下推動體育健康產業的進一步發展,開發和使用人工智能等高科技手段,做好大數據的輔助,以便于全方位了解當前區域人群的需求。
該文在調研過程中,對城市發展情況及數據掌握并不全面,因而無可避免存在一定局限。由于信息獲取、研究角度等問題的存在,該文僅針對不同城市和區域提出部分看法和建議。在未來的研究過程中,應當結合當下的城市發展實際及最新的體育健康產業相關政策與數據進行持續性地跟進與完善,以求達到內容有效且具有參考價值這一最終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