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雅哲
(河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河南 開封 475000)
分眾式教學是針對不同學生群體和教學內容而不斷進行調整、針對性較強的教學方法,要求教師在全面了解學生需求、充分尊重學生的興趣愛好、知識結構的條件下,設計具有針對性的分眾教學方法,并在教學實踐中根據實際情況適時調整。高中思政課教學應采取因材施教、因需施教、因時施教的分眾式教學方式,堅持學生的主體地位,創新思政課教學設計,推動“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相結合,打造高中思想政治“金課”,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高中思政課的任務是傳導主流意識形態,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現階段,高中思政課教學采用的教學方式各具特色,課堂導入形式新穎生動。但有一個共性問題,課堂互動方式大多是教師問、學生答,雖然課堂教學目標很清晰,但學生仍處于被動思考的狀態。這樣一來,學生真正關注和疑惑的問題便不能得到充分解答,這顯然不符合分眾式教學的要求;因此,在高中思想政治課分眾式教學中必須突出“問題意識”,發揮思想政治教學的導向作用。
高中思政課突出“問題意識”,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
“學生的疑惑就是思政課要講清楚的重點”[1],高中思政課能否取得良好的教學實效,學生能否真正將所學的思政知識入腦入心,取決于教師是否有明確的“問題意識”和正確的“問題導向”。以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標準為指導,以思政學科核心素養為指引,立足實際學情,關注學生在思想政治課程學習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在課堂上關心和困惑的問題,并根據實際問題,基于分眾教學的理念對學生存在的不同類型的問題和疑惑進行劃分,有針對性地改進教學設計,為學生解疑釋惑。
一直以來,思政課的課堂教學氛圍相對枯燥,大多數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不是很高。雖然近兩年思政教學效果大有改善,但學生學習主動性仍需進一步增強,教學成效仍需進一步提升。高中思政課教師在運用分眾式教學策略時,應有意識地培養學生學習的自主性,提升學生學習熱情。要營造輕松、愉悅的思政課堂氛圍,讓學生敢問;建立互尊互愛的師生關系,讓學生多問;激發學生創造性思維,讓學生會問。
“問題意識”是推動高中思政課教學形成正確“問題導向”的目標指引。以問題為切入點的思想政治課,既能使高中思想政治課教學做到有的放矢,又能引起學生的關注和共鳴;既能不斷提高思政教師的教學能力,又能使思政課堂生動地呈現出來,從而促進高中思政課教學取得良好效果。
高中生綜合素質的提升和解疑釋惑能力的提高,既來自思政課的學習,又來自其他學科的學習。高中思政課分眾式教學必須發揮思政課與各類課程的協同效應,以促進功能互補。
高中思政課要與各類課程相向發力就必須做到:
當前,高中思政課的教學以課本為主,以學科知識為延伸,較少涉及其他學科知識,不符合分眾式教學的兼容性特點,也不利于學生對知識的掌握;因此,思政教師要不斷拓寬知識視野,除了具有扎實的學科專業知識功底之外,還要廣泛涉獵其他學科的知識,同時,加強與其他學科教師的溝通交流,挖掘其他學科中存在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實現學科教學功能互融互通。
高中思政教師隊伍大多是思政類專業出身,在面對擅長學習數、理、化、生等學科的學生群體時,教師如果對這些領域知識所知較為匱乏[3],那么在進行教學設計時自然無法對學生進行科學合理的分眾,在課堂內容講授中涉及與其他學科專業知識的聯系時,就會報以“避之而不及”的態度。教師無法同學生在他們感興趣的學科領域進行交流,一定程度上會影響思政課堂教學效果,也會使學生形成固化的學科思維界限;因此,思政教師應針對高中思政課本不同模塊的教學內容,了解其他課程中與思政教學內容相關聯的學科知識,從而設計與“分眾”對象在其他學科領域所學知識相關聯的教學案例。例如,在向學生講授必修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課程中的“原始社會的解體”章節內容時,應結合歷史學科和生物學科中的生物進化等相關內容展開。
充分發揮思政課與各類課程的協同效應,既能加深學生對思政課程知識的掌握程度,又能幫助學生解疑釋惑;既能提升課堂育人實效,又能促進不同學科教學的功能互補;既有驚濤拍岸的聲勢,也有潤物無聲的效果。
高中思政課分眾式教學必須立足“精準教學”,思政課堂教學如果不精準,就不是高質量的教學,學生的學習就不會在真正意義上有所收獲,思政教學也難以取得良好的育人實效;因此,高中思政課教學必須尊重不同學生的興趣、需求和層次,立足“精準教學”,因人施教。
高中思政課實施“精準教學”必須做到:
當前,各學校思想政治課的教學大部分傾向于高考重難點,較少立足學生實際。在高一階段,高中生尚未選擇文、理科之前,思政課教學大多不結合學生的文理興趣學科方向,采取“一籠蒸”式的教學方式,導致部分徘徊在文理科之間又傾向于選擇文科的學生,認為思政課學習就是傳統的死記硬背,課堂相對枯燥乏味,進而對思政課產生倦怠感,喪失興致,思政課便很難引起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因此,應根據高中思想政治教育目標和學生成長發展特征,有針對性地設置課堂教學環節,創新教學設計,使教學環節層層遞進、環環相扣,穩步推進課程教學設置,確保高中思政課的實效性得以實現。
在新高考制度下,學生的選擇更加多樣化,作為獨立的個體,每個學生的興趣點和關注點不同,相應的學科選擇也有很多差別,高中思政課教學應根據學生在學科選擇中所呈現出的個體差異性,開展針對性教學。[4]例如,在教學之初,根據學生對不同學科的興趣對其進行分眾,在給對政史地等人文學科更感興趣的學生講授“新時代”相關內容時,結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黨的百年奮進歷史、社會經濟發展等內容展開;在給對理化生等自然學科更感興趣的學生講授“新時代”相關內容時,結合新時代國家的科技進步、航空航天、生物科技等領域的偉大成就。
此外,還應根據不同分眾“對象”的特點,適時開展課堂互動,營造出良好的教學氛圍。
高中思政課針對不同的教育對象進行“精準教學”,既能優化思政教育內容,又能為學生提供正確的思想政治學習指導;既能提升思政教師的教學能力,又能促進學生在思政課學習中“三維”目標的有效實現。
高中生作為思政教學“分眾”對象,應該具備雙重身份——既是知識的接收者,又是實踐的踐行者、信仰的傳播者;因此,引導高中生將在思政課上所學知識內化于心、外化于行,是高中思政課分眾式教學的內在要求。
實現內化與外化相統一就必須做到:
高中階段重在培養學生的政治素養,引導高中生充分掌握思想政治課知識,積極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增強法治意識和增強公共參與意識。在教學中,思政課教師要盡可能地將思政課教育理論和社會生活結合起來,這樣不僅可以提高學生學習思政課的興趣,還可以提高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例如,在向學生講授消費心理時,讓學生收集生活中理性消費心理、從眾消費心理所對應的不同消費行為,并與同學們進行討論分享,發表自己的看法和觀點。教師作為輔助者必要時對學生加以合理引導,使學生形成正確的消費觀。
當前,高中思政課教學有意識地加強理論與實踐的結合,但實際效果不太理想。大多數學校思政課教學仍以高考為重,主要圍繞考試重點、難點開展,重理論而輕實踐的問題普遍存在,實踐性活動開展較少,未形成常規化教學形式;因此,高中思想政治課教師要創造實踐情景,鼓勵學生積極參與社會實踐,使學生在活動參與中發揮自身的雙重身份效用,充分激發自身的社會參與感、成就感,提升自信心,鍛煉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例如,在講授中國精神時,以抗疫精神為例,讓學生觀看抗疫紀錄片,通過展現疫情防控期間醫護人員的舍小我顧大我精神、艱苦奮斗精神,來激勵和感染學生。同時,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學校開展的志愿服務活動,使學生在活動參與中明辨是非、提升自我、激勵擔當。
高中思政課教學通過堅持內化與外化相統一,既能培養學生對思政課的學習興趣,又能提高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既能激發學生的創造思維,又能促進學生“知”“情”“意”“信”“行”各方面的協同發展。
高中思政課是提升高中生政治素養、傳播主流意識形態的主陣地,高中思政課的教學質量與教學效果的好壞直接關系到高中生能否形成良好的政治素養。而要提高思政課的教學質量與教學效果,就必須通過可觀察、可測量的差異化考核來評價。[5]實施差異化考核評價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
現階段,大多數高中思想政治課采用的考核評價都以學生考試成績為標準,課堂表現、課堂考勤、小組合作等評價因素在考核評價中的占比較小。但對于不同分眾領域的學生而言,這種課堂考核評價方式過于單一,無疑會限制學生向著“自由而全面”的方向發展,高中思政課考核注重過程性評價尤為重要。當然,采取過程性評價不是只關注過程而忽視結果,而是指要關注思政課教學過程中學生在德育、智育、美育等方面的綜合表現,全面了解學生的學習歷程,幫助學生認識自己在思政課學習中的優勢與不足,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例如,教育心理學中將不同氣質類型的教育對象分為膽汁質、多血質、黏液質、抑郁質。黏液質的受眾學生群體,在課堂互動中反應相對遲緩,不擅長自我表現;多血質的受眾學生群體,平時課堂表現更加積極活躍,樂于參加各種課堂活動,但相對粗心、浮躁。思政教師在課堂中要創造不同的教學情景,帶動不同氣質類型的學生參與課堂互動,并引導不同氣質類型的學生在互動交流中互相學習、揚優補劣。在此基礎上,及時對學生思想政治課學習的質量水平做出判斷,肯定學生成績,找出阻礙學生進步的因素。
高中思政課的考核評價既要關注學生的課堂表現,又要與課下作業相結合,這樣才能使評價信息的搜集更加全面準確,使學生在課下學習中鞏固所學知識。例如,針對膽汁質和多血質的學生,可以在課余時間組織思政專題演講比賽、辯論賽等,充分發揮學生自身優勢,促進學生在活動中牢固掌握學科知識,增強自信心和能力;針對黏液質和抑郁質的學生,可以結合思政課教學模塊布置家庭作業,組織專題征文大賽,鼓勵學生廣泛搜集素材,對優秀者給予獎勵和表揚,并將學生表現納入考核評級體系,不斷提升學生對思政課學習的熱情和積極性。
根據分眾式教學的性質和要求,采取差異化的考核評價方式,既能增強學生學習思政課的積極性和主觀能動性,又能實現師生良性互動;既能提高高中思政課教師的教學能力,又能促進學生的自由全面發展。
高中思政課分眾式教學應在突出“問題意識”的前提下,發揮與各類課程的協同效應,促進功能互補,在與各類課程的協同中立足“精準教學”,堅持內化與外化相統一,通過實施差異化考核評價方式,促進學生牢固掌握思政學科知識,推動自身全面發展。完善高中思政課分眾式教學策略,有助于推動教師在教學內容、教學方式、教學風格等方面常講常新、常學常新、常用常新,增強高中思政課教學的科學性、針對性、實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