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瑞雪 錢容德
(寧夏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寧夏 銀川 750021)
思想政治教育作為一種自人類社會產生以來,特別是階級形成之后國家產生以來,就客觀存在的社會活動,在社會層面為國家治理體系現代化建設培養具有良好政治素養的建設者、參與者、支持者。思想政治教育是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的基本途徑,是完成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各項任務的中心環節,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基礎工程。思想政治教育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中具有特殊的作用和重要地位,在國家治理體系和國家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思想政治教育作為人類社會活動的產物,其本質是社會主導意識形態的教化,具有客觀存在性,其本質具體體現為通過提高人的思想政治素養為社會全面進步服務。“統治階級的思想在每一時代都是占統治地位的思想”[1],統治階級要想鞏固自己的統治地位,就必定會將自己的統治思想傳達給社會成員,且要社會成員對統治階級的思想產生強烈的認同感,以達到統治階級在社會中占據主導地位。
“思想政治教育屬于意識形態教育,與經濟基礎比較而言,屬于上層建筑?!盵2]思想政治教育從根源為推動國家治理體系和國家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掃除意識形態層面的障礙。在國際環境愈加錯綜復雜的當今時代,中國主流意識形態受到重重挑戰,思想政治教育也受到各種質疑和曲解。思想政治教育要突破這兩層阻礙,實現助力國家治理體系和國家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就必須宣傳馬克思主義、科學社會主義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進而調節人們的精神狀態,扭轉人民對思想政治教育的看法,整合社會的精神生產要素,從而實現對精神生產的導向和調節;同時,還要向人們揭露與剖析與馬克思主義思想和主流意識形態相對立的思想,批判和遏制曲解主流意識的不健康精神產品,以此達到純凈精神生產的效果,使大眾接收和再加工生產的精神產品,甚至整個精神生產過程都是無可指摘的,是與我國社會主義生產相統一的。
思想政治教育與中國共產黨的革命斗爭實踐和社會主義建設活動相聯系,前者產生于后者。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前身”便是黨的政治工作和思想工作,在現代,思想政治教育是“一定的階級、社會、組織、群眾與其成員,通過多種方式開展思想、情感的交流互動,引導其成員吸納、認同一定社會的思想觀念、政治觀點、道德規范,促進其成員知、情、意、行均衡協調發展和思想品德自主構建的社會實踐活動”[3]。思想政治教育在國家治理體系和國家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中力量暴發點也在此有所體現——“引導其成員吸納、認同一定社會的思想觀念、政治觀點、道德規范”,即向人們傳導我國在國家治理現代化領域內主導的政治思想、法律規范和道德觀念,有利于人們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提高政治判斷力、鑒別力和選擇力以及參與國家治理現代化建設的自覺意識。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任何國家的國家治理體系都會面對危難環境的考驗。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暴露出我國在重大疫情防控體制機制、公共衛生應急管理體系等方面存在短板。在抗擊疫情過程中,各種復雜、混亂的言論在各種信息平臺相互交匯。面對來路不明卻害人不淺的“思想病毒”,思想政治教育者高舉思想旗幟、緊握思想利刃,通過各種主流媒體、社會媒體、自媒體等信息平臺以及社區宣傳、企業宣傳、學校宣傳等途徑傳播專業知識,最大限度地減緩人們面對疫情因信息魚龍混雜和缺乏科學判斷能力導致的恐慌、焦慮情緒,從而為國家處理公共危機提供穩定的社會秩序,發揮了傳導國家主導意識作用,更體現了國家面對危機的強大魄力和處理危機卓越能力。
“民族精神”是一個民族長期處在同一生活環境中,經過共同生活和共同社會實踐所形成的,為本民族所共同認可的道德規范、行為準則、文化傳統、心理特征等的意識形態層面的綜合反映。民族精神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賴以繁榮發展的精神動力。任何一個國家的治理都需要民族精神支撐,需要民族向心力和民族凝聚力,這兩種力量在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建設中起到維持國家、民族、社會以及個人“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的凝聚作用。民族精神在歷史積淀中形成一種“魔力”,可以調動全民族的進取精神和奮斗意識,進而形成促進社會向前發展運動的合力。
盡管新冠肺炎疫情對當前經濟社會發展造成了一定的沖擊,但我們黨對人民做出的莊嚴承諾——打贏脫貧攻堅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不會變。在這一偉大實踐中,思想政治教育理應自覺擔起舉旗幟、集民心、聚民力、育新人的重擔。一個偉大社會實踐,需要堅強的精神引領;一種精神的傳承,需要思想政治教育。我國能夠在復雜的國際環境中,保持政治認同、文化認同、制度認同的舉國同心局面。這彰顯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彰顯出了中國共產黨的超群領導力,彰顯出了我國國家治理體系和國家治理能力的優勢,彰顯出了中國思想政治教育的正確性,同時彰顯了我國國家治理能力的政治認知能力。這一政治認知能力的把握程度得益于黨和國家對本國政治制度的堅持、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吸納、對中華民族精神的傳承,也得益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凝聚力。
我們中華民族近代以來的最偉大的夢想,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思想政治教育者通過加強共筑中國夢教育,增強人們對中國夢的認同感,使共筑中國夢成為全國人民的精神支柱,激勵人們緊緊圍繞共筑中國夢努力奮斗。大力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建設,全面深化改革國家治理體系和國家治理能力現代化,是加速完成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實際需要。全民參與國家治理現代化建設,基層政府、企業單位、社區、學校等各機構組織依托自身的實際情況,制訂適配自身的目標,以達到“眾人拾柴火焰高”的效果。
愛國主義始終是我國的主旋律,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的民族心、民族魂,是中華民族最重要的精神財富,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維護民族獨立和民族尊嚴的強大精神動力。[4]愛國主義是民族精神的核心,加強愛國主義教育是凝聚民族精神的重要前提條件,愛國主義教育是宣傳愛國主義精神的重要途徑。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堅持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教育人民,新時代的愛國主義教育要面向全體人民、聚焦青少年。在學校內,教育者充分利用課堂教學這一主要渠道,推動愛國主義教育“三進”,創新利用新媒體、紅色影視作品、音樂、美術等載體增強愛國主義教育的渲染力和吸引力。在企業內,教育者通過企業文化宣傳、企業素拓活動建設、員工培訓學習等途徑,推進愛國主義教育融入企業文化。在社會中,通過社區居民學習、基層干部培訓、村社廣播宣傳等途徑,進行“無死角”、全覆蓋式愛國主義教育。愛國主義教育激發全民族愛國熱情,將愛國主義精神扎根于人民群眾的心中,可以激發出強大的精神動力,增強民族凝聚力。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提出,堅持黨對一切的領導,黨的領導是歷史的選擇、人民的選擇。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最大優勢,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征。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是一項挑戰與活力并存的事業,這就需要我們堅持黨對國家一切治理工作的領導。黨的歷史、新中國發展的歷史表明,要維護好社會秩序,治理好擁有14億人口的大國,保證黨的統一領導。黨堅持人民至上的態度,增強人民群眾對黨和國家的認同感、自豪感。思想政治必須堅持黨的正確領導,堅持以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凝聚全民族精神,使全民族擁有對抗一切不義不善精神侵略的底氣。
國家治理是一項復雜的項目工程,其涉及領域十分廣泛。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理能力現代化建設,必須加強改革和創新社會治理,建設人人參與、人人盡責、人人享有的社會治理共同體。堅持改革創新、與時俱進,使社會始終充滿發展動力,是我國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的顯著優勢之一。堅持改革創新是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動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基本原則,推動國家治理現代化必須堅持改革創新。改革與創新是推動我國制度更加成熟穩定、推動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內在動力。沒有一個國家的治理體系是與生俱來的,如何治理國家、以怎樣的規范治理都沒有模本可以參考。中國共產黨堅持以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實際情況相結合,創新形成毛澤東思想以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并堅持以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以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指導國家治理。
馬克思指出:“人們奮斗所爭取的一切,都同他們的利益相關的。”[5]“充分考慮受教育者的心理,相信受教育者的思想本質,在滿足受教育者基本需求的情況下,最大可能地開發受教育者思想政治學習潛能,培養受教育者的優良品格,提升受教育者的思想品質,通過人性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幫助受教育者不斷完善自己的人格。”[6]人們的積極性與他們的切身利益密切相關,利益關系越密切人們的積極性越高。思想政治教育運用信仰、道德、榜樣等多種激勵手段,充分調動受教育者參與國家治理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激發人們的創造欲望,鼓勵人們大膽創新,促使人民群眾更積極、有效地參與國家治理現代化建設實踐。思想政治教育是唯物辯證的,因而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適當的保持物質利益原則,可以更好地激發人民群眾的創造欲。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堅持物質利益原則與精神激勵原則相結合可以保持教育效果的客觀平衡性。一方面,可以避免只追求精神激勵忽視物質利益導致的思想政治教育唯心論;另一方面,避免產生只追求物質利益,否定精神鼓勵的極端唯經濟利益論。人民群眾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建設者,是歷史的創造者。激勵人民群眾參與國家治理體系和國家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既需要適當的物質利益激勵,又需要堅定的精神激勵,這就需要思想政治教育發揮激勵作用。
國家治理現代化,是中國共產黨人帶領中國人民從我國基本國情出發,在總結改革開放歷史經驗的基礎上,著眼于改革開放中黨和國家面臨的問題、困難和挑戰提出的又一戰略性思想。思想政治教育作為我們黨和國家一切工作的生命線,是我們黨的重要治理手段,滲透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方方面面。在新時代國家治理現代化建設中,作為治理手段的思想政治教育自在地發揮其實踐價值和理論價值。思想政治教育積極傳導國家意識,為國家與人民搭建暢通無阻的思想交流橋梁;深入發揮民族凝聚力,為國家治理贏得最大合力即人心;培養創新型人才,是國家治理的重要能量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