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小華
(山東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山東 濟南 250014)
紅色文化作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優質資源,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有著重要的理論意義與實踐意義。
列寧曾說過,無產階級文化并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也不是什么人憑空杜撰出來的,是人類在資本主義社會、地主社會和官僚社會壓迫下創造出來的全部知識合乎規律的發展。同理,紅色文化也不是憑空出現的,紅色文化應是我國人民在長期革命實踐中創造出的、能夠滿足當時時代需要的一種特定精神,它不是紅色和文化的簡單相加。紅色文化的內涵表現在物質、精神和制度三個層面:物質層面是指革命戰爭年代留存下來的具體事物,如革命戰爭遺址、革命遺留物等;精神層面主要指受紅色文化影響產生的優良精神與傳統美德,如井岡山精神、延安精神等;制度層面主要指黨在革命建設和改革各個時期制定的路線、方針、政策等。
1.紅色文化的民族性
民族性是紅色文化最基本的特征。進入20世紀,列強入侵、軍閥混戰,中華民族爭取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的目標遲遲無法實現。中國共產黨就是在這樣內憂外患的局面下誕生的。中國共產黨在成立之初帶有鮮明的民族性,始終以人民為中心,挽救中華民族于生死存亡之際,領導中華兒女成立一個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并致力于實現共產主義。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革命、建設和改革中產生的紅色文化,也必然帶有鮮明的民族性。
2.紅色文化的科學性
馬克思主義所具有的科學性與革命性相應地決定了紅色文化是科學的。中國共產黨成立以來,始終把馬克思主義與中國革命的實際相結合,在理論、路線、綱領、方針、政策和多個方面不斷創造和傳播先進的文化,因而中華民族能夠由小到大,由弱變強,最后奪取全國政權,取得革命的勝利,實現了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緩解了深刻的民族文化危機,為完成中華文化的現代轉型和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創造了政治前提。
3.紅色文化的傳承性
中國共產黨所創造和倡導的新民主主義文化之所以能深深植根于中國人民心中,是因為黨很好地傳承了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我國傳統文化中,蘊藏著豐富的民主主義和社會主義思想。孔子提出的“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的思想,墨子提出的“兼愛”和“非攻”的思想,古代儒家在《禮記·大同》中提出的“天下為公”的大同理想社會和小康思想,就是我國傳統文化中最早的民主主義和社會主義思想,對新時代我國各方面建設仍然有積極意義。
4.紅色文化的教育性
紅色文化體現出來的追求真理、自力更生、艱苦奮斗、不怕犧牲的思想風貌,對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仍有巨大作用。新時代大學生生活年代與紅色文化誕生時期盡管相距甚遠,我輩仍應以其為榜樣,將日常生活與紅色文化相結合。青年時期是人成才的關鍵時期,高校在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時,要用豐富多樣的形式傳播紅色文化,傳承紅色革命精神,使大學生逐漸將紅色歷史文化知識、革命優秀傳統內化為自身的理想信念。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在系列講話中屢屢提到文化自信。他指出,文化自信是關系到國運興衰、文化安全、民族精神獨立性的大問題。紅色文化是中國共產黨隨著革命歷史的發展不斷學習和接收馬克思主義而形成的帶有民族性和傳承性的文化。傳承紅色文化首先要以我國具體實際為出發點,弘揚紅色精神,牢記黨在革命建設年代的艱苦卓絕的歷程,時時刻刻提醒新時代大學生要牢記歷史,以史為鑒,不忘初心。度之往事,驗之來事,參之平素,可則決之。高校傳承紅色文化必須借鑒以往的經驗,但又不能照搬照舊,要在實際教育教學的過程中不斷完善升華,進一步增強大學生的愛國意識,培養其高度的文化自信。大學生只有堅定文化自信,不斷汲取紅色文化精神養料,將紅色文化真正融入其血液中,才能傳承好紅色文化。
我國進入新時代,青年一代大學生的成長環境與面臨的挑戰都隨我國國情相應改變。伴隨互聯網大數據產業的快速發展,網絡自媒體平臺如雨后春筍般涌現,魚龍混雜的信息對大學生的核心價值觀產生了巨大的沖擊。進入新時代,幫助大學生樹立健康的價值觀成為高校立德樹人的重要任務。心中有理想信念,前行的腳步才能堅定有力量,沒有理想信念的指引,就如同沒有光明的黑夜,寸步難行。“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不是一句空話,也不是敲鑼打鼓就能實現的。大學生要在實現理想的過程中始終擁有堅定信念,并在推進偉大事業中不斷強化理想信念。只有自覺將紅色文化的精髓轉化為自身的行為規范,積極承擔起歷史使命和責任,才能樹立起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實現自我價值。
紅色文化源于革命實踐,在新時代仍然有其重要的理論和實踐意義。一方面,紅色文化作為先進文化,本身就是高校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內容。對紅色文化進行研究,有助于完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學體系。紅色文化有科學性和教育性,將紅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僅能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還能促進高校紅色文化教育在方法、內容等方面的完善與更新,有助于建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學體系。另一方面,將紅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加強思想政治教育與其他學科的聯系,使紅色文化深入影響大學生生活學習的各個方面,拓展高校思政新視野。只有這樣,大學生才能在充斥著紅色文化的校園氛圍中提高自身道德修養,豐富人文知識,實現全面發展。
經濟全球化和網絡信息化的互相交織,以及外來文化的影響,使許多學生崇尚追求新鮮事物,對紅色歷史記憶逐漸淡化。我國主流思想文化深受外來文化的沖擊,個人主義、功利主義、享樂主義等不良價值觀紛紛涌現出來,致使一部分大學生的思想行為不可避免地受到影響。西方文化通過不同途徑和手段潛移默化地影響了青年一代,許多大學生貪圖享樂、超前消費,將中華民族勤儉節約的傳統美德拋諸腦后。另外,新時代大學生多出生于新世紀,相較于革命建設年代,物質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沒有經歷過艱苦歲月的磨礪,造成其接受紅色文化教育的思想動力不足。
目前,我國高校思政課仍以傳統教學方式為主,缺乏靈活性,與時代發展脫節,很少顧及學生的個性發展,導致學生對思政課缺乏興趣,甚至出現反感情緒。盡管我國高校多媒體現代教學設備覆蓋率達到80%,但受各種因素影響,未能發揮其真正作用。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內容更新緩慢,大學生接受起來難度較大且缺乏興趣。傳統思政課以理論性、概括性為主要特點,往往忽視實踐性,吸引力不夠。如談及愛國主義,教師往往只是講授書本中的內容,道理淺顯但課程枯燥。
除了書本中的紅色文化資源以外,高校還應該開展一系列紅色教育實踐活動,推動大學生積極地將紅色文化融入社會生活實際。如講愛國主義,可以組織學生參觀愛國主義實踐基地、革命戰爭遺址遺跡等。以紅色文化教育資源為載體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可以發揮紅色文化潛移默化的特征,使大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受到熏陶。利用隱形教育與顯性教育相統一的方式,讓學生在追溯歷史中反思現實,真正掌握愛國主義的深刻意義。實踐教學不僅能豐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學方法,還能讓學生親自動手,身臨其境地體會書中講述的紅色文化。
紅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首先需要完善課程體系,可以通過設立校本課程來實現。當前,我國高校開設紅色文化專題課程甚少,紅色文化僅僅作為思政課的一個知識點被提及,未能形成系統的學科課程。高校應積極整合紅色教育因素,開設紅色文化專題課程。高校思政課的核心內容及育人的根本任務決定了紅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必須始終堅持以人為本的原則。教師是學生成長過程中的引路人,開設紅色文化專題課程,要注重對教師的選拔,設定具體標準培育專題課程教師,鞏固教師在教學中的主導地位。要加強師德師風建設,發揮好教師在教育工作中的積極作用。
講好思政課,要不斷創新教育教學方法,更新思想教育方式,結合新時代大學生的成長特點,因時制宜、因材施教。教師在教學中要摒棄“填鴨式”教學方法,要運用現代多媒體教學工具提升教學效果,使學生更好地認識和掌握紅色文化。首先,要構建“多元化”的紅色網絡傳播平臺,將紅色文化基地開設的活動通過網絡平臺傳遞給大學生。其次,利用微博、微信等平臺開展網上閱讀紅色經典、歌唱紅色歌謠、拍攝紅色話劇視頻等活動,號召學生積極參與線上互動,不斷創新紅色文化教育方式。同時,要注意規范大學生的網絡道德,培養其理性意識,提升其辨別善惡的能力。網絡世界魚龍混雜,高校利用網絡開展思政教育的前提是建立完善的、科學有效的管理機制,切實保障大學生的身心安全。
高校可以通過開展體驗式的社會實踐活動來鼓勵學生積極地參與到紅色實踐教育活動中去。高校應積極開展紅色實踐教育活動,組織大學生走進革命老區,讓大學生在學習、生活中陶怡情操、磨煉意志。如山東高校可以充分利用孟良崮戰役等紅色文化資源,組織學生到愛國主義示范基地孟良崮戰役紀念館、臺兒莊大戰紀念館、五三慘案遺址等學習和參觀,深刻感悟革命先輩“為有犧牲多壯志,敢教日月換新天”的偉大革命精神,讓大學生真正感悟到紅色文化的價值所在,增加社會責任感,提升自身的道德水平。高校只有發揮好紅色文化主陣地優勢,為學生營造紅色氛圍,才能充分利用紅色文化潛移默化的特征,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受到熏陶,進而發自內心地認同紅色文化,自覺承擔起弘揚紅色文化的責任。
將紅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勢在必行,要把握好紅色資源與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點,在引導教育大學生提升自身修養的同時,推動高校探索有效的紅色文化教育形式。紅色文化能讓新時代大學生切實學習到偉大的紅色精神,幫助其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念,并努力為社會主義事業建設添磚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