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莉 張海燕
(1.蘇州市職業大學,江蘇 蘇州 215000;2.江蘇益友天元律師事務所,江蘇 蘇州 215000)
人類進入21世紀后,隨著信息通信技術的迅猛發展,教學理念和方式也受到了劇烈的沖擊。一些原本主要依靠教材傳播、教師講授的知識由于信息技術的發展,學生可以依靠“互聯網+”、大數據、新一代人工智能等更簡便快捷的方式獲取。2018年4月教育部印發的《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在指導思想中提出,建立健全教育信息化可持續發展機制,構建網絡化、數字化、智能化、個性化、終身化的教育體系,建設人人皆學、處處能學、時時可學的學習型社會。行動計劃還指出智能環境不僅改變了教與學的方式,而且已經開始深入影響到教育的理念、文化和生態。由此,我們的教育理念不應僅停留于傳統的依賴教材進行教學的模式,而應積極與信息技術相結合,培養學生發展信息技術時代所需要的專業知識的素養和能力。
信息化已經深入到了各行各業,信息資源已經成為社會資源或社會財富,誰掌握了信息技術,誰在行業上就更有競爭力。[1]法學專業身處這個信息技術的時代,也無法置身事外。現在正在就讀的21世紀出生的法學專業學生們,多數在充斥著計算機的環境中長大,他們了解新技術,也渴望創新。他們對新知識新技能有著更迫切的需求,將法律知識與信息相結合,適應和發展信息技術在法律教育領域的滲透,是法律教育的時代需求。在探索法律與信息技術相結合的教育教學過程中,法律檢索是最能夠體現法律與信息技術緊密融合的課程之一。如今法律、法規的更新速度如此之快,數量如此龐大,一個人不可能熟記當下所有有效的條文內容。況且,現實中的案件紛繁復雜,即便是屬于書本上所歸類的簡單案件,其間也會充斥著大量冗繁的信息,不會像書本上描繪的那般清晰、明了。我們需要高效、全面、準確地把握相關的案件事實和涉及的諸如法律、原則、道德、習俗、政策等等問題。這時候,我們最好的求助對象或許就是法律檢索。[2]它既能滿足學生對信息技術的需求,又與法律實務相結合,培養學生能像真正的法律工作者一樣思考、分析和實踐。
美國是最早開設法律檢索課程的國家之一,法律檢索課程早已成為了該國各大法學院的必修課程,在1992年美國律師協會出版的報告中,更是將“法律文獻與信息檢索”列入十項律師基本技能中的第三項。加深對美國法律檢索課程教學和實施情況的了解,有助于補充、發展和完善我國法律檢索課程的教學設計和實踐。
檢索課程最早在美國稱為“書目課程”(the bibliography course)。這個課程的開創者羅杰·W·?庫利在1906年寫了一本名為《法律書籍簡介和使用》的書,在書中,作者不僅敘述了如何尋找法律規范,同時也有如何使用裁決和法條(包含分析和評價),以及如何準備初審和上訴的案情摘要等內容。[3]
之后,因為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后,學生的寫作基礎頗為薄弱,法律寫作的教學內容被融入法律檢索課。這種課程的設計獲得了成功。在之后短短兩年時間,這個課程被超過55所法學院所采納。發展至今,法律檢索和文書寫作(Legal Research and Writing)課程已經基本上是美國各大法學院的必修課程之一了,主要設置于法學院一年級的課程之中。美國學者從法律檢索的課程設置、師資情況、教學方法等方面進行了較為詳盡的探討,從中也可延伸出一些對我國相關課程設置和教學的思考和借鑒意義。
在教學時間設置上,大多數法學院把法律檢索與寫作課設置在了一年級,但一些研究者認為在這個階段,學生還沒有很好地掌握專業知識,在檢索時無法準確而全面運用所學來分析法律問題,由此造成這門課程無法發揮出最大的效能。也有研究者認為僅將該課程設置在某個學期并不合理,法律檢索應該貫穿于法律學習的全過程,包括在專業課程的學習之中也應導入法律檢索的學習方法,才能將法律檢索這個技能真正予以實施和應用。
有研究者認為,雖然這門課程開設時間已久,但法學院的重視程度還是顯著不足。課程的設置和教學資源配備沒有跟上技術的發展和學生個性的變化,特別是專業教師存在不足。一些法學院是由圖書館人員擔任授課教師,雖然他們在文獻檢索和數據庫的使用上具有一定的優勢,但是顯然對法律這門學科理解不夠,會造成教學上專業性薄弱。而即使有一些是專業教師擔任,也多由年輕教師或助教承擔這門課程的學習。專業課的教授們普遍對這門課程不感興趣。[4]有一些學校安排的教師擅長寫作課程,而在檢索方面缺乏專業性。教師對法律和檢索兩方面的研究和教學能力直接影響了這門課程的教學質量。
學生掌握的資源庫比較單一,基本集中在Westlaw和LexisNexis以及一些紙質資料。要么就是使用google,只會搜索不會分析。即使經過法學院檢索課程的學習,許多學生在畢業后的工作中也會遭到雇主的抱怨。比如說過量使用LexisNexis和Westlaw,對其他數據庫或檢索資源不會使用;不能迅速及時地提供初步的答案,檢索效率低;忽略了如何檢索法律和規則,對檢索時間沒有合理的預計;不理解如何進行更高性價比的檢索,使得檢索成本不必要地增加等。
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我國高校以圖書館作為教學基地開設文獻檢索課,經過多年的教學實踐和探索,在培養學生獲取和利用信息、提高信息素養方面起到積極作用。[5]但是時至今日,法律檢索課程的受重視程度、師資配備、教學設置等方面,與現在提倡的“人工智能+X”的復合專業培養新模式尚有著不小的差距。
信息化已經對法律檢索進行過了一次改造,法律文本、裁判文書等法律資料的數字化,支撐起了市場規模巨大的法律數據庫市場。但不可否認我國原始法律資源的建設還不夠完善,一些信息資源的獲取渠道并不暢通,有部分原始法律資源無法直接有效地獲取。檢索時往往只能通過二次資源進行引用,從而導致數據或信息不可靠,進而影響結論的準確性。因此,希望有關部門和機構能夠貫徹執行國家的信息公開條例,進一步擴大信息公開的范圍和力度,開放更多有效的原始資源。
目前有許多學校尚未開設法律檢索類的課程,或者是以圖書館不定期的檢索講座為主,并沒有系統的課程設置。法律檢索課程僅由圖書館員承擔教學是不夠的,它不是一門單純的檢索課,而是與法律專業相關,在教學的過程中,涉及對案件的理解和分析,因此由掌握法律檢索技能的法學專業教師承擔授課任務更為適當。
在法律執業過程中,對理論知識的掌握固然是基礎,但更重要的是將知識與實踐相結合。因此,在法律檢索中,如果只注重數據庫的介紹是不夠的,必須與法律實務相結合,將檢索應用于實踐之中。法律檢索課程與其他法學課程不同,應當更重視與實踐的結合,否則將失去設置這門課程的必要性。因此,在法律檢索課程的教學過程中,應牢固樹立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目標,以“學生為中心”,在教中學,在學中練,用實踐案例來剖析課程的重點和難點問題,以案例處理進程和實踐效果來檢驗課程的學習實效。
本校近期在法律事務專業二年級開設了法律文獻檢索課程,經過兩屆學生的教學實踐,筆者發現學生在未學習這門課程之前,普遍存在以下問題。
首先,多數學生進行法律檢索主要依靠“百度”,并且不會對相關檢索結果進行篩查,往往是隨機選取一條進行應用,不會對相關內容進行驗證或比較分析。對于這些非專業檢索數據庫中得到的信息,由于是開放式的,并未經過專業的篩查,因此非常容易得到錯誤或者片面地觀點,進而影響檢索的準確性。
其次,對于法律檢索的流程普遍沒有清晰的想法。學生們收到檢索任務時往往匆忙進行檢索,而沒有先分析再檢索的習慣。只有在檢索過程碰壁后才開始考慮檢索方式的轉換,但卻因此浪費了大量時間。
再次,檢索沒有時間觀念。學生在檢索時沒有預先計劃的觀念,一開始會因為一個細節而思考很久,但最后卻沒有時間來分析案件最根本的法律問題,多數同學在課程初期無法在教師設定的時間內完成既定的檢索任務。
另外,學生比較喜歡檢索二次或三次法律資源,寄希望于網絡上搜索出一個答案,卻缺乏耐心去檢索原始法律資源,并從中推導出準確的答案。
針對以上學生存在的問題,在課程教學過程中,筆者從法律信息的淵源和分類、法律檢索策略、法律數據庫的檢索技巧、法律檢索報告的書寫等方面進行具體的講解。同時在每個章節通過案例導入讓同學們對于法律檢索的方法和過程有一個更為直觀的認識。每次課都在知識要點講解完之后安排時間讓同學們上機進行檢索訓練,檢索的內容以分析實際案例為主,同時還會布置課后作業來進行鞏固。具體而言,本課程主要訓練學生以下能力。
(一)判斷檢索工具的可靠性。介紹法律領域專業的數據庫和網站,指導學生在檢索時運用一些判斷規則來正確選擇適當的數據庫或其他檢索工具,并驗證其可靠性。
(二)團隊合作與個人相結合。在一些復雜的檢索項目上,先進行團隊合作,集思廣益,研討出更優質的檢索路徑。然后分別由每個人在研討的基礎上進行實際檢索訓練并制作檢索報告。將團隊與個人相結合,彌補課程初期因個人能力欠缺而造成的檢索困境。
(三)教學過程要結合法律實踐。整個教學過程中,多以解決實際案例為主,讓學生結合之前學習的專業課知識,考量檢索方案后,解決實際的法律問題。案例多具有典型性和一定的復雜性和綜合性,使得他們今后到了實踐崗位上可以將法律檢索的能力進行靈活運用。
(四)實踐報告可以與思維導圖等多樣化呈現方式相結合。檢索報告與實踐相結合,可以通過制作表格或思維導圖等更為直觀的方式來進行展現,培養學生多維思考的能力,并能用更簡潔清晰的方式來表述檢索結論。
今后,法律檢索還將面臨越來越快速地發展和更新,從基于規則的專家法律系統(將法律專家的法律知識、經驗等以規則的形式轉變成為計算機語言),到以深度學習、機器學習、大數據等為支撐的自主系統,法律檢索越來越廣泛地在法律實務中得到應用。同時人工智能已經滲透入整個法律行業,并且其影響力還在持續擴大和深入,在人工智能技術的加持下,法律檢索也將更智能化和自動化。法律檢索所面臨的挑戰很多,但也正是這種挑戰給法律未來的發展帶來了新的機遇。作為培養應用型人才的學校,法律檢索技能顯得尤為重要,我們必須與時俱進,才能培養出真正適應這個時代發展的法律應用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