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文俊
摘要:利用線上教學的交流空間,收集學生在“物質結構與性質”學習過程的問題,并進行開放式調查。通過對調查結果與提問行為的數據初步研究,觀察學生的提問意識與提問途徑選擇,分析不同成績學生的提問行為,從而判斷學生在課堂學習中少有提問的原因,為學生提問能力的培養提供思路參考。關鍵詞:線上教學;數據分析;提問;化學教學
文章編號:1008-0546(2021)09-0010-04
中圖分類號:G632.41
文獻標識碼:B
doi: 10.3969/j.issn.1008-0546.2021.09.003
提問是學習過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環節,提問的頻率和問題數量可以反映出學習者當前的學習積極態度,提問的方式和內容質量可以反映出學習者對問題內容本身的理解程度,從學習者的提問數據中發現問題,可以對學習者提供有針對性的建議。作為教師是希望學生能多提出學習過程中的問題,以更好解決課上教學內容的理解障礙,但高中階段的學生在學校課余時間提出問題的積極性并不高,即便作業都是錯、考試不理想時也不愿向老師提出問題,同時在學校對學生已提出的問題難以全面記錄分析。
我校是省重點一級達標學校,學生成績位于全省前列,但在學校教學過程中同樣也存在學生提問積極性不高的情況。借特殊時期的線上教學期間,高二學生開展“物質結構與性質”模塊的線上教學,結構與性質的聯系是微觀抽象的,學生要從教材中有限的結構示例中尋找規律,練習具備一定的難度。利用線上信息反饋跟蹤記錄2個班級8周的化學學習情況,除日常授課和作業之外,額外增加學生對學習問題的反饋要求。在教學階段開始時進行線上調查,通過對調查數據與學生實際行為的對比分析,初步對學生在化學學習中的提問行為進行研究。
一、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問題解決途徑調查
當面臨一項任務而又沒有直接手段去完成時,就有了問題[1]。學生從提出問題到解決問題的過程是學習成長的必經之路,在學習中的常見問題表現:一是信息內容的解釋,即學習內容的理解,如試題信息;二是能否有結構化的解決策略,即能否有舉一反三的規律;三是對學習內容產生好奇的疑惑,嘗試打破原本的知識結構建立新的認知結構。筆者在線上教學結束的第一周,進行簡要調查,為避免調查的問題前后關聯對回答的影響,在反饋完前一個問題后再布置下一個問題,被調查學生需反饋①是否在學習過程中會產生問題,②本周學習過程有記錄的化學問題有幾個(無需刻意再回想問題)以及記錄方式是什么,③遇到問題時求助方式的順序是什么。由于封閉式調查存在設置選項對被調查者潛意識引導影響,因此本次調查采用開放式調查,不設置選項參考,由學生自我意識產生的順序用文字表示回答。本次問題解決途徑調查對象為2個班98名高二學生,收到83名學生的完整反饋,反饋率84.7%,調查結果與分析如下:
1.有問題是共性的,但能提出問題的較少
1 00%學生表示,在學習過程會遇到問題。第一周沒有提前布置問題反饋的作業,學生只憑借日常學習習慣反饋產生問題的數量,有記錄問題的同學為34人,占反饋人數59.0%,說明不少學生在產生問題后沒有記錄的意識。記錄問題的方式全部都是做記號,說明學生潛意識里感到學習有障礙,即產生疑惑,而沒有將問題形成具體內容,從而無實質性提出,更不用說對老師提問(第一周主動向老師提問人數為5人)。這是學生日常學習的正常表現,即便是在優秀的學生中,也沒有記錄、提出問題的意識,為此,在之后的線上教學中增加了問題反饋的要求,迫使學生將問題記錄并提出。
2.有提問的意愿,老師是解決問題的最后依靠
如圖1所示,絕大多數學生(69人,83%)遇到問題首先考慮的是靠自己能力去解決,從心理學的角度看,這個年齡階段的青少年開始根據自己的認同做出獨立判斷,并依照自己的人生做出獨立選擇,是自我意識增強的表現[2]。
通過查閱課本、輔導材料、相關參考書籍的同學(40%),與利用各種學習app或使用搜索軟件的同學(43%)人數相當,這是在學校與家庭極大限制學生使用手機等智能設備使用時間下的情況,如果沒有加以限制,使用搜索軟件的比例應該還會增大。在遇到問題后首先想到向老師詢問的人數很少(9.6%),在自行查閱資料或上網搜索無法解決時,候選中最后會考慮問老師的人數有所增加,說明對這部分學生來說,當自己能力不足時,老師是解決問題最后的依靠。另外,會考慮問其他同學的人數比考慮問老師的人數還要少,說明學生間的交流在學習方面的頻率很低。
3.優生更有意愿向老師提問,其它問題解決途徑的成績分布較分散
成績分析來源是物質結構模塊回校后現場測試的結果,可信度高,可以反映出學生在階段學習后的表現。如表1所示,將兩個班級混合排名,首選問老師的8名學生平均名次明顯很靠前,首選和候選有考慮問老師的學生以名次中上為主,首選搜索網絡的學生平均名次較低,成績分布較分散,各個分數段的都有。說明能夠對問題具體內容有效組織的學生,會更傾向于面對面或點對點的交流,問題內容化的能力較弱,加之表達能力不足時,會羞于向老師或同學提問,轉而向無情感反饋的網絡提問,這也是普遍存在的心理表現。
二、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提問行為表現
學生的日常學習通過線上直播聽講和學習素材包自學相結合進行,除完成聽課和作業外,還需每周反饋1次學習或作業中的問題,不對學生提出問題的來源、形式、內容進行任何限制,意在從學生提問的內容和數量觀察學生自發的問題意識。在8周的教學時間內,收集了6周的問題反饋,有72位同學進行了提問反饋,提問率73.5%,且所有問題都是用文字表述的方式反饋。現將學生反饋的提問數據與內容,結合上文的數據分析,初步分析結果如下:
1.提問次數統計
提問次數體現學生學習習慣的連貫性,匯總學生反饋的提問次數與模塊測試的名次進行統計,結果如表2所示,同時結合問題解決途徑中首選老師或網絡搜索的情況進行對比,可以說明:
(1)提問次數與成績具有一定相關性
表2統計顯示,成績兩端的學生提問次數差異明顯,提問次數高于3次的平均成績要高于整體平均值,提問次數較少的學生成績偏低,堅持每次提問的學生成績要明顯高于整體水平,提問次數在3-5次的學生成績差異不明顯,沒有提出過問題的學生的成績則低于整體水平。
(2)學生的問題解決途徑與提問次數關系
在問題解決途徑中首選問老師的學生全部分布在提問次數較多的群體中,在前文中提及這部分學生的成績要高于平均水平。首選搜索網絡的學生在高次數段沒有,在具體訪談時了解到,高次數段學生認為搜索網絡的無效和錯誤信息太多,看似高效,其實不如問老師或查閱專業書籍有效,說明這部分學生具有很強的自學能力和分辨能力。首選搜索網絡的學生在其它次數段分布比較均衡,說明多數學生是認同搜索網絡帶來的便捷性。
(3)學生的個性與交流習慣影響提問次數
上述統計表明的是群體行為,不排除有個例出現,例如在提問1次的名單中,出現2位成績前20的學生,這2位學生的問題解決途徑順序,分別位為:自己查資料和上網搜題——問老師,這2位學生個性較獨立,平時與老師交流很少,因此提問次數不能說明他們沒有問題,只是更傾向于自己解決;在提問次數5次的名單中,出現1位成績后10名的學生,她的問題解決途徑順序問老師——上網搜,從個人情感意識上傾向于同老師交流,因此向老師提問的頻率高。如果除去部分個例,提問次數與成績的正態分布會更明顯。
2.提問內容分析
(1)提問內容的分類示例
提問的內容依據學生對問題內容的思考深度劃分(如表3所示)。如果只圍繞日常作業和練習中的試題信息內容進行提問,學生能引用所見文本直接呈現的信息進行提問即可,這種問題對提問內容組織要求是較低的,個別學生甚至只提出某某題怎么做。如果能跳出試題信息本身,對已學習內容的適用性進行提問,學生需要結合自己的理解考慮知識的應用規律,這種問題提高了提問內容的組織要求,即便是簡單表述,也是有價值的。如果提出的問題不在教材的解讀范圍之內,是學生出于對知識外沿的理解、想象、好奇,對教材沒有解釋全面的內容提出疑問,這種問題則是對學生想象能力和表述能力有更高的要求。
(2)提問內容的分類統計
在日常面對面的學習中學生多數是針對練習試題中的內容提出疑問,對教材中解釋內容的外沿與內涵,少有學生提出問題,但并不能說明學生沒有這方面的疑問。如圖2所示,線上提問學生對試題信息解答疑問的需求下降(29.5%),學生考慮更多的是知識應用的規律(51.0%),同時對知識完整度的需求也得到提升(19.5%),學生希望能尋求對知識更全面的理解。在問題思考和表述空間充裕的情況下,不論優生還是后進生,學生顯示出對問題內容的描述能力超過筆者的日常認識,學生對學習的理解其實不是簡單的做題,還是有很多自己的思考,但很遺憾,這些思考在日常課堂教學中學生沒有表達出來。
(3)提問類型與成績相關性
從不同成績分布中提問類型的比例看(如圖3所示),1-20的優生在知識外沿的思考會更多(26.8%),成績后段的學生對知識外沿也有較高的需求(占問題量25.9%),說明學生的天性就有探索欲與好奇心,但是由于優生提問的數量要多,因此提出知識外沿問題的絕對數量是最多的。由于學習壓力等因素,以及在學校缺少與老師交流的獨立空間,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減少了探索欲與好奇心的外顯機會。除了最優秀的學生,其余各個成績段的學生提出的問題比例沒有非常明顯的差異。
另外,對于問題的具體內容,1-20的優生思考深度較之其學生會有不同,例如在1-20的優生提出:為什么Fe最多能結合6個SCN-,我算了一下,要空出6個空軌道的話,需要失去5個電子,是有+5價的Fe離子還是Fe結合6個SCN后該化合物不呈電中性,還是說這種結合比較特殊。而類似的問題對于81-98的學生提出:對于含6個配位鍵的物質,它的空間結構是什么樣的?說明后進生與優生同樣都有的學習疑惑,但是對問題內容的思考和組織深度不如優生。
三、結論與啟示
1.提問行為的障礙在于問題內容的組織。這個問題在學生學習過程中一定會產生,學生都有提出問題的想法,從產生疑問——形成問題——提出問題這一過程確實需要在日常學習中訓練。由于心理、情感、表達、思考時間等等諸多不確定因素的影響,學生不愿向他人包括老師和同學交流學習問題,優生提問較積極,更大原因是能有序組織好問題內容,從心理上建立提問的自信。因此,對提問這一行為不建議非要在課堂上進行,通過網絡、書面等其它非面對面模式,可以讓學生有將疑問轉化為具體問題的空間,從而促進學生對學習的深度思考。
2.在線搜索會降低面對面的提問行為。在線應用日趨成熟,線上教學的拓展意義不言而喻,并且作為信息交流的平臺,線上無疑比線下要有更寬的通道。同時應指導學生理性對待網絡搜索這一途徑,一方面學生對新技術的適用能力很強,通過網絡搜索很容易就能得到試題的解答,但技術的便捷性也影響了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另一方面網絡信息與現實信息一樣,內容質量參差不齊,但網絡的信息量更為龐大,需要通過增強自身學習能力才能進行有效甄別。
3.數據是在線教學的最大附加價值。缺失數據的收集與分析,僅僅把課堂搬到網絡上并不是完整的在線教學,對數據與學習行為和教學行為的分析是線上最有價值的內容之一。個案的分析固然有其意義,但在大數據時代的思維不用隨機分析法這樣的捷徑,而采用所有數據的方法,即“樣本=總體”[3]。不過本次研究采集的數據還不夠,統計結果中個體的偏差對結果的影響較大。
四、結語
由于日常題海的淹沒,以及受到考試評價的影響,以往認為學生在學習過程的問題思考多數還停留在解題階段,只有非常優秀的學生才會有自己的思考。在這次線上問題反饋中,發現各個學習層次的學生都有各自原生態的思考,優生在問題的嚴謹性和表述能力上會更勝一籌,但目前還無法量化這種對比差異。如何將學生提出的問題價值放大,并實現與教學評價的對接,是值得思考的問題。
參考文獻
[1]王甦,汪安圣.認知心理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277
[2]阿普里爾·奧康奈爾,文森特·奧康奈爾.心理學與我[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153
[3]維克托·邁爾一舍恩伯格,肯尼思·庫克耶.大數據時代[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39
*本文系福州市教育科學研究“十三五”規劃2019年度規劃課題“基于數據分析測評的化學教學實證研究”(課題編號:F22019CH017)階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