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梅 張曉林
摘 要:為厘清日本中小學健康教育課程標準的特征為中國中小學健康教育改革找到啟示,采用文獻資料法、比較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對日本最新頒布的中小學體育科《學習指導要領》中保健領域部分的課程目標、課程內容、課程要求的主要特征進行研究分析,總結出對我國中小學健康教育改革的建議:(1)細化健康課程目標,提高不同學段的學習針對性;(2)明確健康教育內容,構建本土特色的健康教育體系;(3)拓展健康教育渠道,建立全方位的健康教育機制。
關鍵詞:課程標準;健康教育;日本;課程目標;課程內容
中圖分類號:G807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006-1487.2021.05.016
收稿日期:2021-03-31
作者簡介:樊梅(1985-),女,四川成都人,碩士研究生在讀
通訊作者:張曉林(1981-),男,博士研究生,教授
研究方向:體育教育
健康教育是解決公民健康問題的重要手段,學校健康教育是提高我國公民健康素養的根本途徑[1]。《“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要求提高全民健康素養,將健康教育納入國民教育體系,以中小學為重點,建立學校健康教育推進機制[2]。2020年底,教育部組織成立了首屆全國中小學和高校健康教育教學指導委員會,以進一步加強對學校健康教育教學工作的指導。
日本是健康教育課程體制相對成熟的國家之一,其學校健康教育內容主要分為保健體育課程中的保健知識、性教育和安全教育三大方面。保健課程學習以必修課程保健體育為主。2017年3月日本文部科學省頒布了最新修訂的中小學《學習指導要領》(課程標準),要求小學于2020年4月、中學于2021年4月起全面執行新修訂的《學習指導要領》。本文擬對日本新修訂的中小學體育科《學習指導要領》中保健領域的課程目標、課程內容和課程要求的主要特征進行研究分析,以期為我國基礎教育階段健康教育的開展提供參考借鑒。
1 日本中小學保健課程目標的主要特征
1.1 學校教育目標特征
日本的《教育基本法》將教育的目標闡釋為:“教育, 必須培養人格完善的國民、和平民主的國家和社會的創建者。我們期待著把國民培養成擁有必備資質、身心健康的人”[3]。《學校教育法》規定義務教育的目標之一是“為了健康、安全、幸福的生活,養成必要的習慣,同時通過運動培養體力,促進身心協調發展”。因此,每10年修訂一次的課程標準《學習指導要領》對健康教育極為重視。1988年的《學習指導要領》將個體自身教育能力的培養納入學校健康教育的目標;1999年的《學習指導要領》將保健教育與體育教育融合在一起,提出了“生存能力”和“自我健康管理及其改善能力”的培養目標[4];2008年的《學習指導要領》繼續強調“生存能力”的培養,重視“豐富的心靈”和“健康體魄”的培養[5];2017年的《學習指導要領》仍強調“生存能力”的培養,提出了“知識、技能”“思考力、判斷力、表達力”“向學力和人性”三大資質和能力的培養,以確保學生能適應不斷變化的社會生活。雖然《學習指導要領》的具體課程目標有所修改,但培養身心健康、能適應社會變化的人的教育目標始終沒有改變。
1.2 保健課程目標特征
日本的體育和保健課程是合并在一起的稱為保健體育科,學科之下設立了體育領域與保健領域兩個部分。中小學保健領域的課程目標同樣圍繞“知識、技能”“思考力、判斷力、表達力”“向學力和人性”三要素來編制(表1),在以資質和能力三要素總目標為指引的同時根據學科和分支領域的特征進行細化,使得保健教育的基本目標得到明確。整個保健體育學科要不斷加強體育與保健的關系,在保健教育方面要求學生掌握健康安全相關的知識技能,培養自主解決健康問題的能力和態度。
在明確了保健體育科保健領域的課程目標之后,又制定了學年目標和具體的學習內容目標,形成了目標體系(圖1)。如小學整個學段分為低、中、高3個學年階段,保健課程從三年級開始教授,3~4年級為中學年階段,這個階段的保健課程內容為“健康的生活”和“身體的生長發育”,對應的學習內容目標為“理解健康的生活/身體的生長發育;發現健康生活/身體生長發育的問題,能夠為了解決問題而進行思考并表達出來。”明確且詳細的課程目標讓教師在進行授課時能夠清楚明白地知道教什么、怎么教,提高了教學的操作性和規范性,有利于教學任務的完成。
2 日本中小學保健課程內容的主要特征
日本中小學的體育課程內容分為體育運動和保健兩部分,無論是體育運動課程還是保健課程,都規定了明確的學習內容。小學階段的保健課從三年級開始教授,共有5大學習主題涉及了身心發育、身心健康、安全及疾病預防等內容。初中保健課程的內容由4個主題組成,包括健康生活與疾病預防、身心功能發育與心理健康、傷害防止、健康與環境,其中健康生活與疾病預防的內容貫穿整個初中三年的學習。具體內容如表2 所示。
從日本的學校保健教育內容構成可以看出,小學階段主要學習與身邊日常生活相關的健康和安全教育知識,初中階段除了個人健康安全外還要學習周圍環境即公共衛生健康知識。郭亞新認為日本健康教育從知識內容的范圍來看則呈現出個人生活空間同心圓逐步擴大的趨勢[6]。隨著學生的成長和與社會環境接觸的增多,其接受的知識范圍也逐步由個體中心的生長發育、生活行為習慣等向其生活的社會環境逐步擴大。從健康生活的構成來看,健康生活的成立需要3個因素來確保,一是健康生活的主體,二是健康生活的環境,三是主體為了健康生活所采取的行動。健康教育的目的就是要教會健康生活的主體通過采取健康的行動,營造健康的環境以達到健康生活的目的。
3 日本中小學保健課程要求的主要特征
3.1 課時要求特征
隨著學生身心的成長發育和與社會環境接觸的增加,日本中小學保健課程的課時在保健體育學科總課時中的占比越來越多。日本的保健課程從小學三年級開始教授,課時要求如下:3~4年級總的課時要求為210課時(每年105課時,每課時長45分鐘),其中保健課程的要求為8課時,占總課時的4%;5~6年級的總課時為180課時,其中保健課程為16課時,占總課時的9%;初中三年保健體育科的總課時要求為315課時,其中保健課程的總課時要求為48課時,占總課時的15%。可見,學生越是成長越是需要對其進行更多的健康教育。
3.2 指導要求特征
日本不僅重視健康相關的課程教育,更重視通過與其他學科和校外機構的協同共建來全方位推進健康教育的落實,確保學生健康知識的掌握和運用。日本中小學保健課程的指導要求為:要考慮到兒童的發育階段,在學校的整個教育活動中適當地進行體育健康的指導,以實現健康安全的生活、豐富的體育生活的教育目標。特別是學校的飲食教育、體力提高指導、安全指導和身心健康指導,不僅要在體育課、家庭課和特別活動的時間內進行,在道德課、外語活動等其他科目和綜合學習時間中也要根據各自的特性適當推行。此外,要與家庭、地區和社會相連接,在日常生活中促進體育健康相關的實踐活動,為度過終生健康、安全、有活力的生活奠定基礎。
4 日本中小學保健課程標準對我國的啟示
近年來,學校健康教育越來越受到國家和相關部門的重視,教育部門提出了“以人為本、健康第一”的發展理念,并將“健康第一”作為體育課程標準的指導思想,我國在學校健康教育方面已經取得了一些成效,但同時仍存在一些待完善的地方。通過研究分析日本最新版的中小學保健體育科保健課程標準,總結出對我國中小學健康教育改革的建議:
4.1 細化健康課程目標,提高不同學段的學習針對性
雖然中日兩國都施行九年制義務教育,但課程目標的設定卻很不一樣。我國的《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11年),以下簡稱《課程標準》(2011年版),將義務教育階段作為一個整體來設定課程目標,只對學生在初中畢業的時候的知識學習和技能掌握作出了程度規定[7]。在課程目標之下設定了四個方面的學習目標,其中健康內容涉及身體健康和心理健康及社會適應兩方面。身體健康方面的目標是:(1)掌握基本保健知識和方法;(2)塑造良好體形和身體姿態;(3)全面發展體能和健身能力;(4)提高適應自然環境的能力。心理健康與社會適應力方面的目標是:(1)培養堅強的意志品質;(2)學會調控情緒的方法;(3)形成合作意識和能力;(4)具有良好的體育道德[8]。而日本小學和初中的課程目標是分開設定的,雖然所有的課程目標都是以資質和能力三要素為基礎制定的但不同學段的要求卻是不一樣的。從表1可以看出小學畢業時學生的知識學習和技能掌握程度和初中畢業時要達到的程度是有明顯區別的,這樣更能體現出不同學習階段學生學習的針對性。加之日本對每個年級保健課程的具體內容作出了要求,使得課程目標更加清楚明白。我國的健康課程目標雖然也有層次,但沒有對不同學習階段應達到的具體學習目標做細化要求,可以說是體育教學目標過于全面但不夠具體[9]。在沒有具體目標指引的情況下,體育教師如果不能準確把握不同階段學生身心發育特點和規律的話,就難以編制出符合要求的教材內容,進而難以保證教學目標的實現。
4.2 明確健康教育內容,構建本土特色的健康教育體系
日本中小學保健課程的內容是設定好了的,每個年級要學哪些內容,需要多少課時都有明確的規定。我國《課程標準》(2011年)以“目標統領內容”的形式,將課程內容的選擇權下放給了學校和體育教師[10]。因此健康課程部分并沒有規定具體的學習內容,學校和體育教師自行選擇很容易出現課程內容泛雜、不統一的問題,難以保證教學質量。另一方面,隨著社會發展和教育環境的變化,我國的青少年學生面臨著肥胖、近視、心理問題等不良生活方式引起的健康問題,一些健康問題已經對青少年的成長產生了嚴重的影響甚至成為了社會問題,迫切需要得到解決[11]。因此,明確健康教育內容,構建符合我國國情和特點的健康教育體系,是提高我國青少年兒童健康素養的重要手段和迫切任務。通過合理膳食保證均衡營養的飲食健康教育、養成良好生活習慣的行為健康教育、正確排解壓力調節心緒的心理健康教育、日常生活中的環境及安全教育等都應該成為我國中小學健康教育的課程內容。
4.3 拓展健康教育渠道,建立全方位的健康教育機制
日本中小學關于體育健康的指導要求為:要考慮到兒童的發育階段,通過學校的全體教育活動來推進。除了體育保健課之外還要與其他學科相融合、與家庭和社會相關聯,在日常生活中進行實踐運用,以奠定終生健康生活的基礎。雖然在“健康中國”的戰略背景下我國的健康教育越來越受重視,但總體來說仍存在受重視程度不夠,發展不均衡等問題[12],所以在明確必修的健康教育課程之外,還應拓展健康教育的渠道,推動多學科、多部門的協同共建。學校要擴展學生的學習方式和途徑,除了課堂學習還可以開展相關講座、競賽、主題展、參觀等多種形式的健康教育活動;除了理論知識的學習也應增設相關的實踐活動,如簡單的受傷處理、緊急事件應對等,以確保學生切實掌握相關技能和處置方法。還要推動體育健康課程與其他學科的關聯融合,構建體系化的健康教育模式。學校教育之外要形成政府機構、教育部門、衛生部門及法律部門等相互配合和對接的組織管理,形成社區和家庭共同參與的社會網絡結構模式[13]。通過校內外的多方協作,構建全方位、日常化的健康教育機制,確保青少年切實接受健康教育、擁有健康生活的能力,成為發展健全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參考文獻:
[1] 邱烈峰,肖爽.健康中國背景下中小學健康教育教師隊伍建設研究[J].體育科技,2018,39(02):163-164.
[2]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中共中央 國務院印發《“健康中國 2030”規劃綱要》 [EB/OL].
(2016-10-25)[2021-03-31]http://www.gov.cn/xinwe/2016-10/25/content_512 4174.htm.
[3] (日)文部科學省.教育基本法.[EB/OL].(2017-06-13)[2021-03-30].https://www.mext.go.jp /b_menu/kihon/about/mext_00003.html.
[4] 孫亞文,馮震.日本中小學的健康教育發展及其啟示[J].外國中小學教育,2019(07):29-34.
[5]季瀏,尹小儉,尹志華,周亞茹.日本基礎教育體育科《學習指導要領》評述[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15,41(02):1-7.
[6]郭亞新. 21世紀日本學校健康教育課程體系研究[D].北京:首都師范大學,2013.
[7]鐘丹.中日兩國義務教育階段體育課程目標比較研究[J].廣州體育學院學報,2017,37(05):110-113.
[8]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2011.
[9]姜志明,周濤.中國與發達國家學校體質健康教育比較[J].沈陽體育學院學報,2014,33(05):110-114.
[10]季瀏.《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修訂說明與分析(三)——課程內容[J].中國學校體育,2012,06.
[11]徐勇,朱虹.我國學校健康管理現狀與對策[J].中國學校衛生,2016,37(02):164-166.
[12]宋玲.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問題及其策略研究[C]//廣西寫作學會教學研究專業委員會.2019年教學研究與教學寫作創新論壇成果集匯編(三).桂林:廣西寫作學會教學研究專業委員會:20-22.
[13]郭思強,張向陽,李靈超,殷瑞.美國、日本青少年體質健康促進政策研究及其啟示[J].肇慶學院學報,2018,39(05):7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