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教會、勤練、常賽”是新時期學校體育工作的重點,運用文獻資料法、邏輯分析法,指出:“教會”是學校體育的目標,體育教師是“教會”的前提條件,場地器材是“教會”的物質基礎,時間是“教會”的重要保障,教材是“教會”的重要載體;“勤練”是“教會”的重要途徑,體育課是“勤練”的主陣地,要多法提高學生的學練時間和學練積極性,課外的“勤練”和校外的“勤練”是重要的補充;“常賽”是“勤練”的催化劑,也是評價“教會”程度的重要手段,要做到課課有比賽,人人有比賽,單項賽與綜合賽相結合,群眾性比賽和競技性比賽相結合,讓“賽”成為學生校園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
關鍵詞:學校體育;教會;勤練;常賽;思考
中圖分類號:G807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006-1487.2021.05.018
收稿日期:2021-04-07
作者簡介:周萬征(1982-),男,江蘇徐州人,碩士,中小學一級教師
研究方向:體育教學與訓練
體育課是以“健康第一”為指導思想,以身體練習為主要手段,以體育與健康知識、技能和方法為主要學習內容,以增進學生健康,培養學生終身體育意識和能力為主要目標的學校課程。由于諸多原因,教學內容低級重復,缺少銜接,教學“蜻蜓點水、低級重復、淺嘗輒止、半途而廢” [1],學生經過多年體育課的學習,學不會、不會學,技能無成,素質不高,體質不佳。“‘教會、勤練、常賽是新時代學校體育面臨的重點工作,也是擺在全體體育教師面前的一項新任務和新課題” [2]。準確理解和把脈“教會、勤練、常賽”,有助于學校體育工作的有效開展,確保學生在義務教育階段結束后能夠真正掌握1~2項運動技能,具備終身體育鍛煉的意識、習慣和能力。
1 “教會”是學校體育的目標
“教會”是指體育教師依據課程標準,結合學校實際情況,設計行之有效的教學活動,學生通過積極的課內外學練,掌握“體育與健康知識、基本運動技能和專項運動技能”,且能在特定的環境中快速、準確地做出反應,運用所學的知識、技戰術,在行動中表現出良好的學科素養(運動能力、健康行為和體育品德)。例如,利用體育保健知識指導自己的體育鍛煉;在走路絆倒的時候能夠合理團身滾動;在籃球比賽中能夠靈活使用所學技戰術,正確看待輸贏,勝不驕敗不餒。如果著眼于每個水平段,“教會”的標準不盡相同,應是一個螺旋上升的呈現。例如,一年級的學生學習跳繩,能夠知道適合自己的繩子長度、上下肢動作比較協調連貫,一分鐘能夠跳87個以上就算基本“教會”了(國家體質健康測試標準中,一年級的學生每分鐘跳繩87個,即可獲得良好等級)。但是如果用這個標準來評定中學生的跳繩是否“教會”就有待商榷了。
1.1 體育教師是“教會”的前提條件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大計,教師為本。擁有足夠數量和質量的體育教師是“教會”的前提條件。“有米難為無巧婦之炊”,相關文獻指出,“目前全國大約有50萬名體育教師,缺口20萬左右” [3]。體育教師人手不夠,只能用其他教師頂替兼職。兼職體育教師解決了體育教師數量的問題,但體育教師的質量問題仍然很難解決。如果體育教師教授的內容存在問題,學生習得的結果也將存在問題,這不僅不能達到“教會”的目標,而且還會為后期的修正帶來不必要的麻煩,甚至會造成傷害事故。另外,體育教師的教學組織能否調動學生的學練積極性、激發學生的學練內驅力,直接影響學生的學練效率,最終影響“教會”目標的達成。所以,體育教師的業務能力至關重要,必須具備“一專多能”、甚至“多專多能”的能力,而且要善于抓住各種機會,通過多種途徑,不斷學習,不斷充電,要成為“源頭活水”,這樣才會跟上時代步伐,在工作中得心應手、游刃有余、左右逢源,更好地服務于學生,擔當時代使命。
1.2 場地器材是“教會”的物質基礎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場地器材是開展學校體育工作的物質基礎,也是學生進行體育學練的必要條件。基于多種原因,場地器材短缺是許多學校無法回避的客觀事實,除了爭取更多資金的投入外,還要多法并舉,因陋就簡、一物多用,合理規劃現有的場地器材,有效開展學校體育工作。另外,周末、假期期間,社區和學校的體育場館也可以嘗試向學生免費開放。
1.3 時間是“教會”的重要保障
眾所周知,一項體育運動技能的習得,需要理論方法上的理解和反復的學練。以武術為例,先輩早早地指明了方向,拳諺曰:“拳不離手”,“拳打千遍其義自見”。只有通過長時間地學練,學生才能加深肌肉記憶,達到本體感受疊加,掌握運動技能。除了長時間的百次、千次,甚至萬次的重復練習,別無捷徑可循。缺少時間堆砌起來的技能,都是空中樓閣。
1.4 教材是“教會”的重要載體
“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當前,學段間缺少有效的教材銜接,“鐵路警察各管一段”,導致不同學段的學生技能儲備水平參差不齊,不能有效形成針對性教學。編寫地區銜接教材勢在必行,真正做到“理論先行”,體育教師嚴格按照教材進行教學,循序漸進,層層銜接,確保教學的系統性。
2 “勤練”是“教會”的重要途徑
“勤練”是指盡可能地多練、經常練,時間是前提,主動性是關鍵。
2.1 校內的“勤練”
2.1.1 課內的“勤練”
體育課是“勤練”的主陣地,教師要優化教學設計,做到二個“提高”。
一是增加學生的學練時間。教師要充分認識到學練時間的重要性,要多法并舉地為學生贏得足夠的課堂學練時間:(1)盡量確保學練集體性,全體學生同步參與學練。例如,分組練習時要多分組,減少學生排隊候場的時間,也可以安排候場的學生做一些輔助性練習。(2)借助現代教育技術,提高講解、示范、隊伍調動等效率,為學生學練贏得更多時間。例如,利用交互白板,演示分組練習方法,直觀形象,事半功倍。(3)合理搭配教學內容,降低場地器材短缺帶來的負面效應。例如,武術與體操相結合,一部分學生在組長的帶領下復習武術動作,另一部分學生在教師的帶領下學練“分腿騰躍”,一段時間后,兩組學生交換練習場地。(4)合理布置場地器材,減少隊伍調動。(5)對于不具有普遍性的問題,不要叫停學生,集中糾錯。
二是提高學生的學練積極性。教師要綜合各種教學要素,有效設計教學,確保課堂具有吸引力,寓練于樂,樂不知疲:(1)豐富教學手段與教法。例如,采用多媒體教學,創設教學情境。(2)創新場地器材。例如,蘇州教育名師、蘇州高新區體育教研員金*老師曾利用多色的輪胎很好地開展了“分腿騰躍”教學,學練效果非常明顯。(3)優化教學形式:“走班化”教學,打破原來的行政班級教學形式,以學生興趣分班組織教學;“合班化”教學,請專項優秀的教師主教,專項欠缺的教師助教,利用班級間競爭,激發學生斗志(如廣播操教學);“換班化”教學,避開自己薄弱項目,與優秀教師換班上課,發揮優秀教師的特長,以出色的專項技能吸引學生;“選師化”教學,打破原來的行政班級教學形式,學生選擇喜歡的教師,發揮“親其師信其道”的效應。
2.1.2 課外的“勤練”
課外的“勤練”主要指在體育大課間的“勤練”和課外活動的“勤練”。
當前許多學校的體育大課間活動僅僅是鍛煉性活動,達到了健身效果。但體育大課間活動的潛在價值挖掘不夠,需要創新體育大課間活動觀念。體育大課間不僅僅是學生體育鍛煉時間,更應該是學生技能學練、強化提高的時間,是體育課在時間上的延伸。根據教學計劃,合理安排不同年級、學段的大課間體育活動內容,既鍛煉了身體,又提高了技能,一舉兩得。如果受制于場地、人數、器材等因素,也可以局部實施,即單獨劃出一塊場地,安排課堂上學練效果不好的學生“補差”。
課外體育活動主要是以興趣小組、社團或訓練隊的形式開展,是校內“勤練”的重要組成部分。一般來說,參加的學生都有著濃厚的興趣和良好的身體、技能,比較容易組織。
2.2 校外的“勤練”
許多動作技術的復雜性,動作技能的退化性,注定了學練的長期性。僅僅靠校內的時間進行學練是遠遠不夠的,校外的“勤練”也是必不可少的,是“勤練”的重要補充。校外的“勤練”主要指教師要求的“勤練”和自發的“勤練”。
2.2.1 教師要求的“勤練”
教師要求的“勤練”主要指學生的“體育家庭作業”。“體育家庭作業”既要安全簡單、易于評價反饋,又要突出學生的主體性,設置“作業清單”供學生自主選擇,還要考慮特殊學生群體(肥胖、先天性疾病等),科學開出“私人訂制”的“運動處方”,讓“體育家庭作業”真正落到實處。
2.2.2 自發的“勤練”
自發的“勤練”主要指親子體育活動、伙伴體育活動、社區體育活動、培訓機構體育活動等。穩定的體育興趣、正確的家庭體育觀等是促成自發“勤練”的因素。自發的“勤練”,學生內驅力十足,是“我要練”、而非“要我練”,學練的效率高、效果好。
3 “常賽”是“勤練”的催化劑
“常賽”是經常比賽,表現在比賽的頻度上。
競爭性是人類的天性,與生俱來,每個人都希望在競爭中取得勝利。比賽既可以促進學生積極參加學練,以賽促練、以賽代練,加快“教會”的進程。同時也可以為學生提供交流、秀技的平臺,檢驗學生的學練效果。
提到比賽,常規思維是某個體育項目的正規綜合技戰術比賽,例如,“五人制”籃球比賽,“六人制”排球比賽。“常賽”中的“賽”應該有更廣泛的含義,指在一定規則約束下的公平競爭,實則是運用學生的競爭心理。“賽”可以時時舉行,人人參加,內容豐富,形式多樣。例如,在一年級學生學練跳繩的初級階段,可以在課堂上組織本班學生比賽,看誰一次跳的次數多,看誰一分鐘跳的次數多。也可以將技戰術復雜的體育項目分解比賽,例如,籃球投籃比賽,排球自墊球比賽。還可以將競技比賽規則校本化改變,降低比賽難度,例如,“六人制”排球比賽中,降低網的高度,允許個人單次擊球多于2次,全隊單次擊球多于3次等。
比賽的魅力在于比賽過程的奮力拼搏,以及比賽結果的未知性,勝不驕敗不餒,激勵勝者,鞭策敗者,反過來促進學生進一步“勤練”。要充分利用比賽的催化劑作用,做到課課有比賽,人人有比賽,單項賽與綜合賽相結合,群眾性比賽和競技性比賽相結合,讓“賽”成為學生校園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
4 結語
“教會、勤練、常賽”是新時期學校體育工作的重點,要緊緊圍繞這三點有效開展工作。體育教師要轉變觀念,不是教給了學生多少,而是教會了學生多少;認真鉆研教材教法,提高學生學練積極性,培養學生體育興趣,確保教學效果的穩步提升;利用好比賽這個催化劑,確保學生在比賽中享受體育的魅力。
參考文獻:
[1] 毛振明,于素梅.思考解析“教會、勤練、常賽”——“體育走班制教學”是保障“教會、勤練、常賽”的正確教學模式[J].體育教學,2021(01):4-9.
[2]段瑞莉.改進體育課堂教學 落實“教會、勤練、常賽”[J].體育教學,2021(02):18-19.
[3]王宗平.新時代學校體育的使命與擔當[J].中國學校體育,2020(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