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凌林
摘要:國有企業改革是全面深化體制改革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其所涉及的利益群體和利害關系十分復雜,因此也被稱為改革的“硬骨頭”。在推動國有企業改革的過程中,應該重視管理轉型和管理創新,將其作用充分發揮出來,以確保國企在完成改革后,能夠很好地適應時代發展的要求。
關鍵詞:國有企業;體制改革;管理轉型;管理創新
伴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和完善,國有企業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想要實現自身的長遠健康發展,需要做好必要的改革工作,通過放權讓利、制度創新和產權改革,轉變企業發展方式,促進企業經營管理水平和創新能力的提高。在國企改革中,應該做好相應的管理轉型和創新工作。
一、國企改革概述
國企改革指國有企業改革,其主要目的是確保國有企業更快地適應性新的發展環境,提高國有經濟的競爭力,放大國有資成本。國有企業改革可以分為三個階段,分別是初步探索階段、制度創新階段以及縱深推進階段,其可以說是中央推動與地方實踐相互結合的產物,能夠很好地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的客觀需要。推動國有企業改革與發展,可以從總體上增強國有企業的活力以及國有經濟的控制力,在建設和完善市場經濟體制,推動經濟快速發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及鞏固社會主義制度等方面有著非常積極的意義。
無論采用的理論和政策如何,國企改革自一開始,實際上就是強調“市場導向”,要求企業能夠面向市場需求來對自身的生產活動進行組織。在經過商品市場競爭后,國企改革取得了一系列的成就,一是明確了企業發展的市場導向,初步掌握了依照市場需求組織生產活動;二是刺激了供給的增長,帶動了買方市場的形成;三是加速了產品與企業的分化速度,出現了一大批具有較強競爭力的優勢企業。
深化國有企業改革,需要進行開拓創新,也需要從以往的改革發展中汲取經驗教訓。國有企業改革發展的歷程可以看作是解放思想、理論創新和積極探索的過程,自20世紀80年代開始,各種所有制經濟的快速發展使得國有企業看到了差距,也激發了國有企業改革發展的緊迫感。黨的十五大明確提出,應該從整體層面發展國有經濟,做到“抓好大的,放活小的”,以此為背景,國有企業形成了優勝劣汰的競爭機制,而在經過改革脫困、結構調整、技術改革后,國有資本逐漸集中到了關系國民經濟命脈的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國有經濟也呈現出了更強的活力和影響力。市場化改革中,通過現代企業制度的建設及企業治理結構的完善,國有企業的市場主體地位得以在體制和機制層面得到了強化,也增強了企業市場化運作的自覺性和適應力。
二、國企改革的意義
國有企業是實現我國現代化發展,保障人民利益的重要力量,也是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重要物質和政治基礎,深化國有企業改革,有著非常積極的意義:首先,國企改革是實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的必然要求。當前,我國仍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市場經濟發展中強調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深化國企改革,能夠提高效率,增強活力,發展國有經濟;其次,國企改革是實現經濟穩健發展的客觀要求。經濟新常態下,我國在發展結構、發展動力和發展速度等方面呈現出了新的特點,國有企業作為先進生產力的代表,有著很強的行業影響力,在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帶動供給側結構改革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深化國企改革,能夠促進經濟轉型升級,實現經濟穩定健康發展;最后,國企改革能夠促進經濟運行效率提高。國有企業在我國多分布在關鍵領域,其經營效率會對產業鏈上下游乃至國民經濟整體的運行質量產生直接影響,深化國企改革,可以促進國民經濟運行效率的提高。
三、國企改革中的管理轉型和創新策略
在國企改革及管理轉型和創新的溝通作用下,國有企業獲得了今天的地位,如果脫離管理轉型和創新,國有企業無法很好地適應市場經濟環境下的發展需求,如果脫離改革,國有企業難以實現本質層面的突破。不過,國企改革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時,也存在一些不足,對比國際大型企業及國內一些優秀民營企業,國企在經營理念、商業模式、運營效率等方面存在較大差距。基于此,國有企業在改革的同時,也應該進一步加快管理轉型和管理創新。
(一)推動經營理念變革
面對新的發展環境,要真正實現國企改革的目標,實現國有企業、國有資本和國有經濟層面的改革創新,要對企業經營理念進行革新,明確市場機制在國企改革中扮演的角色。市場能夠對商品供求結構進行調整,使得其不斷趨向平衡,通過對市場機制的合理利用,可以從市場競爭和風險機制等方面,對國有企業的組織結構和運營效率進行優化,也可以通過價格或者利潤的誘導,推動資源的充分流動,提升產業結構的生命力。在這個過程中,國有企業必須能夠結合市場機制的規律和特點,積極應對變革,調整自身的經營理念,使得其能夠更好地適應市場變化,依照具體的變化情況,制定出全新的發展方向及經營目標。
(二)做好商業模式重塑
伴隨著市場的發展變化,企業需要對自身的商業模式進行不斷優化創新,這樣才能時刻跟隨時代發展的腳步,避免被時代所淘汰。以往在各自領域達到了“巨頭”級別的企業,如諾基亞、摩托羅拉,在無法適應時代發展潮流的情況下,也已經淡出了人們的視線,而新興起的企業如華為、小米等,則都是適應市場變化的成功者。面對新的發展環境下,國有企業想要實現自身的穩定健康發展,需要做好商業模式的優化和重塑。在克里斯滕森的觀點中,提出商業模式具備四個核心要素,分別是客戶價值主張、關鍵流程、關鍵資源及盈利模式,這些要素在相互作用的情況下,能夠實現價值的創造和傳遞。例如,華為在運營中,提出了“標桿學習、產品創新”及“全球化經營”的商業模式;小米提出的則是“低成本戰略”,強調讓消費者“成為產品工程師”。這實際上都是對商業模式的創新,能夠在不確定的商業環境中,依照企業的實際情況,實現戰略的靈活調整,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商業模式,通過創新的方式成就了企業的輝煌。
(三)提高生產配置效率
現如今,社會發展對于資源的需求不斷提高,但是資源短缺問題始終存在,嚴重影響了國有企業的發展,也使得資源配置效率和生產效率的重要性越發凸顯。資源配置效率要求國有企業從實際生產需求出發,做好投入要素的分析,形成最優組合,提高效率及投入產出比。生產效率的提高則主要體現在創新方面,要求在投入條件固定的情況下,對制度、技術、工藝和人員等進行創新,以此來實現投入產出效率的提高。結合申銀萬國證券公司的研究報告分析,行政化的企業運營模式,會導致其逐漸偏離利潤最大化目標,如果反映在財務指標方面,就是毛利率和凈利率相對較低。以汽車行業的發展為例,對于客車,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的毛利率分別是11.4%和16.8%,對于乘用車,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的毛利率分別是12.1%和21.8%,對于零部件,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的毛利率分別是17.2%和24.7%,這也從側面反映出了國有企業與民營企業在資源配置效率及生產效率方面的差異。對此,在推動國有企業改革的過程中,應該采取有效措施來提高企業生產及配置效率,以此來實現企業的穩定健康發展。
(四)做好企業規范治理
一是應該關注國有企業經營活動的合法性及管理行為的合規性,二是應該強調驅動效率及效益的提高。在新一輪的國有企業改革中,涉及了國有企業管理和國有資本運營兩個方面的內容,愈發市場化的國有資本經營強調國企股權多元化的混合所有制的實現,要求建立起國資運營及投資公司,實現國有資本的有序流動,同時也應該借助企業分類管理、法人治理結構完善及長效激勵和約束機制的完善,實現國有企業管理的市場化。以新加坡淡馬錫為例,其之所以能夠取得成功,一方面是因為有著先進的企業治理模式,如市場化的董事會制度、富有競爭力的企業薪酬體系,以及能夠保證企業管理層決策獨立性的組織結構,以此為支撐,可以推動投資組合的優化;另一方面則是國有資本的運營有著良好的獨立性,不會受到外部因素的干擾,即便是企業經營層也只能從利潤的角度,獨立制定投資決策,這也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政府對于企業的行政干擾。我國國有企業改革中,想要實現企業的規范化治理,需要在強調“管住”的同時,做到“放開”,依照企業分類管理的基本原理,管住應該關注的,放開需要放開的,這樣才能確保國有企業在法治化以及市場化的道路上,實現穩定健康發展。
(五)引入職業經理制度
職業經理人制度建立的核心目的,是使得國有企業能夠通過市場來對職業經理人進行配置,確保職業經理人能夠很好的適應市場競爭的要求,為國有企業創造更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在對職業經理人制度進行監理和實施的過程中,需要關注幾個方面的內容:一是應該對國有企業的法人治理結構進行完善和規范,確定好職業經理人的職責、權利和義務,做到權責分明的同時,實現制衡有度;二是應該做好國有企業的“去行政化”工作,建立起相應的職業經理人職業崗位,放棄以往的“官位”;三是應該對市場化的薪酬激勵制度和約束制度進行實施,強調按勞分配,避免出現“干多干少一個樣,干好干壞一個樣”的情況。就目前而言,在國有企業中建立職業經理人制度的核心,在于必須將制度做精做細,切實保障制度的合理性和有效性,確保制度的有效實施,同時也需要積極推動企業內部與外部思想的統一,在克服保守落后觀念的同時,更是應該堅決抵制“紅眼病”,這樣才能真正保證國企改革的效果。
四、結語
總而言之,新的發展環境下,國有企業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和新的挑戰,從適應時代發展訴求的角度,國有企業應該做好改革工作和管理轉型及創新,改革工作能夠為管理轉型和創新指明方向,管理轉型和創新則能夠為國企改革提供推動力。通過全力推進管理轉型和管理創新的方式,國有企業改革的目標必然可以實現,企業在國民經濟發展中的支柱性作用也可以充分發揮出來。
參考文獻:
[1]李紅軍.新時代背景下國有企業財務管理轉型的思考[J].商業經濟,2021(07):152-153.
[2]郭玲.新常態下國企改革與財務管理轉型分析[J].中國管理信息化,2021,24(10):26-27.
[3]王立章.國企財務會計向管理會計轉型的影響因素及對策[J].審計與理財,2021(04):30-31.
[4]趙亞銘.新時期國企財務管理與內部控制體系的建設分析[J].今日財富,2021(06):104-105.
[5]張益祿.國企改革背景下企業人力資源管理的角色轉型[J].人力資源,2021(04):18-19.
[6]路玉慶.基于混改的國企財務管理創新與轉型對策思考[J].營銷界,2020(46):152-153.
[7]余芳.國企轉型升級中管理會計與財務會計的融合發展分析[J].財經界,2020(28):188-189.
[8]景冰.關于推進公益類國企改革的幾點思考[J].現代企業,2020(09):65-66.
(作者單位:淮安市洪澤區財政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