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樂樂
摘? ? 要:紅色文化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完成立德樹人目標的基本要求。紅色文化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優質資源,有利于幫助大學生樹立崇高價值觀,為高校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指明了方向。為了補足大學生的精神之“鈣”,需要增強紅色文化本質提煉,打造校園文化新體系;注重紅色文化網站建設,打造文化育人新空間;開設紅色文化實踐活動,打造第二課堂新模式。
關鍵詞:紅色文化;思想政治教育;大學生;路徑
中圖分類號:G641? ? ? 文獻標識碼:A? ? ? 文章編號:1002-4107(2021)11-0038-04
紅色文化,與其他文化的根本區別在于“紅色”,“紅色”二字代表著整個中華民族的精神情結,它是中國共產黨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在革命年代形成的獨具中國特色的文化,生動形象地詮釋了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其蘊藏著豐厚的精神內涵與獨具特色的傳承價值。經過歷史歲月積淀的紅色文化,蘊含的“人、物、事、魂”是新時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資源。探索紅色文化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及路徑,對完成高校立德樹人的目標具有重要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
一、紅色文化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價值
紅色文化是紅色精神、紅色基因和紅色物質的總稱。為實現國家獨立而英勇奮斗的“人”、承載著仁人志士先進精神的“物”、為實現民族解放而浴血奮斗的“事”、激勵著先進人物投身革命斗爭的“魂”,構成了紅色文化的多元內涵。今天,多元化思潮和自由、民主的新思維不斷沖擊著大學生“一元”理想信念,撼動著大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經過戰火淬煉的紅色文化,其蘊含的精神內涵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內容和重要資源。
(一)紅色文化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優質資源
經過戰火淬煉的紅色文化是中國共產黨人為了實現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在紅色基因和紅色精神的激勵、澆灌之下,用自己的生命譜寫而成的一部又一部的史詩。因此,它必然蘊含著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追求、歷史使命和崇高道德,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著優質資源和豐富素材。從物質層面看,各種歷史文化遺址、名人舊居等,是大學生學習參觀的重要場地,是獨具特色的物質形態的教育資源;從精神層面看,彰顯中國共產黨堅定的理想信念的紅船精神、中國共產黨結合中國實際情況形成的井岡山精神、彰顯中國共產黨優良作風的延安精神等,是中國共產黨和全體中國人民集體智慧的結晶,蘊含著豐富的精神內涵與獨特的傳承價值,是獨具特色的精神形態的教育資源;從制度層面看,革命戰爭年代形成的三大紀律、八項注意、三大優良作風等,是中國共產黨在完成自身歷史使命、加強自身建設的過程中形成的寶貴財富,是中國共產黨區別于其他政黨的顯著標志,是獨具特色的制度形態的教育資源。因此,獨具中國特色的物態、形態、質態的紅色文化是值得每一位大學生學習的重要內容,可以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優質資源和現實素材。
(二)紅色文化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樹立崇高價值觀
在革命戰爭年代,多少仁人志士為實現民族獨立在敵人的嚴刑拷打之下始終忠貞不渝;多少革命先烈為實現人民解放在敵人的威逼利誘之下始終堅定不移。深究其原因,是他們具有極高的責任感和榮譽感,擁有堅定的理想信念,對祖國和人民具有深厚的情感。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時期,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官員腐敗案件此起彼伏,一些領導干部精神上缺“鈣”,理想信念發生位移,慢慢喪失黨性原則。在這樣殘酷的現實面前,加強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厚植愛國主義情懷成為迫切需要解決的現實難題。紅色文化為解決這一難題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切入點。以紅色文化為載體,引導大學生學習革命烈士犧牲自我、獻身革命的精神;學習革命前輩勇往直前、艱苦奮斗的精神;學習仁人志士心懷家國、情系天下的精神等。正所謂“讓有信仰的人講信仰”,以承載著“紅色基因”的人物、事件和精神為素材、為標本、為榜樣,充分地展現中國共產黨人堅不可摧的理想信念,從而讓大學生在紅色文化的浸染中,培育愛國主義情感,厚植愛國主義情懷,堅定理想信念。
(三)紅色文化為高校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指明方向
習近平總書記在多種場合多次強調,立德樹人是高校的立身之本。大學生正處于“拔節孕穗”的關鍵時期,我們必須幫助其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分析立德樹人的思想內涵,“立德”和“樹人”是互為前提又相互對立的兩個基本方面。一方面,“立德”是“樹人”的前提和條件,只有重視大學生的“立德”才能完成“樹人”的根本目的。另一方面,“立德”和“樹人”又相對應而存在,立樹人之德,樹人的根本在于立“德”。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把學習奮斗的具體目標同民族復興的偉大目標結合起來。”[1]因此,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既是由社會主義建設的根本任務決定的,也是由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使命決定的。紅色文化中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利用榜樣的力量既可以提升立德樹人的高度,也可以挖掘立德樹人的深度。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紅色文化是正能量的化身,看得見的標桿可以潛移默化地影響大學生的價值觀,搶占大學生的思想高地,提升立德樹人的高度。紅色文化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蘊含的文化底蘊是博大精深、源遠流長的。以革命英烈的英雄事跡為題材,傳承紅色文化的精神實質,從而達到“以文育人、以文化人”的目的,深入挖掘立德樹人的深度。
二、紅色文化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
紅色文化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對提升其思想境界、道德品質、規范其行為方式具有關鍵性作用,是培養時代新人、完成立德樹人目標的關鍵性一環。但從當前紅色文化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現實情況看,效果并不是特別理想,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一)紅色文化的傳播教育欠缺內在精神實質的挖掘
目前,學界對紅色文化的內涵和價值已經研究得比較透徹,也有部分學者已經開始研究紅色文化的傳播路徑。學界普遍認為,紅色文化的指導思想是馬克思主義,創造主體是中國共產黨,時間范圍是革命戰爭年代,內容是物質、精神和制度的統一體。因此,紅色文化具有豐富的精神內涵和獨特的傳承價值,它“不僅是中國人民價值觀念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凝聚國家力量和社會共識的重要精神動力”[2]。“00后”大學生作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堅力量和后備人才,其價值觀直接反映著高校培養人才的質量,影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推進,關系著共產主義遠大理想的實現。因此,高校必須立體化、系統化和全面性地傳播紅色文化,從而讓“00后”大學生得到紅色文化的充分滋養。目前,網絡技術和信息化技術的快速發展,為紅色文化的創新教育提供了廣闊平臺和嶄新載體。但是高校傳播紅色文化的實際效果并不理想,許多高校在傳播紅色文化時往往只是蜻蜓點水般地用一些圖片、文字等符號描繪一些歷史事件,沒有對紅色文化進行深層次、全方位的分析和學習,最終導致大學生對紅色文化的精神實質難以真正理解。即使有的大學生對紅色文化的內容十分好奇,但由于缺乏專業性、系統性的教育而無法實現有效學習。同時,大學生本身生活背景各不相同,存在著多方面的差異。因此,對紅色文化的教育訴求也必然存在一定的差異。然而在實際教學過程中,高校教師往往難以針對每個學生的心理訴求因人而異地傳播教育,這容易導致大學生因難以選擇自己感興趣的教學內容而造成學習興趣點不高、實效性不強,最終難以完成教學的根本目的。
(二)紅色文化的傳播教育遭受網絡多元思潮的沖擊
目前,大學生生活在爆炸式的信息傳播范式和裂變式的信息增長模式的全媒體時代,各種信息在網絡世界狂轟濫炸使得大學生的思維模式和行為范式不斷遭受各種沖擊。網絡時代的雙向互動和多向互動的傳播方式,打破了過去的話語霸權,撼動著官方文化的主導地位。網絡世界已經不再是官方文化宣傳教育的主陣地。同時,由于網絡的匿名性和法治建設的不完善,良莠不齊的網絡文化充斥著網絡世界,其中一些低俗、庸俗的文化在網絡世界中游離,玷污著網絡環境,影響著大學生的思想觀、價值觀和行為方式。多樣化的網絡文化使得娛樂、另類、時尚、消遣成為網絡世界的主題,而極具傳承價值的紅色文化卻處于被邊緣化的危險境地。紅色文化中的英雄人物是幫助大學生塑造正確價值觀的典型素材。然而,許多網紅、博主為了博得公眾眼球,賺取流量,不惜惡搞英雄人物、歪曲歷史事實,不僅嚴重影響了紅色文化的崇高價值,而且嚴重削弱了紅色文化的積極意義。當前,意識形態斗爭正在如火如荼地進行。西方國家為了達到文化霸權的目的,企圖利用網絡載體對我國進行文化滲透,以此來削弱我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主導地位。西方敵對勢力在網絡文化的裹挾之下,大肆宣傳所謂的“人權觀”“平等觀”“自由觀”,宣傳“拜金主義”“個人主義”“享樂主義”等資本主義的意識形態,不斷沖擊著官方文化的主導地位。如此,使得紅色文化的傳播教育受到了多重沖擊,致使大學生對紅色文化的信任度不夠、信念感不強,從而導致紅色文化的精神難以真正在大學生心中生根發芽。
(三)紅色文化的傳播教育缺乏親身體驗的實踐活動
長期以來,思想政治理論課作為傳播紅色文化教育的主渠道,主要存在著教學內容片面和重形式、輕內容的問題。縱觀高校思政課傳播紅色文化的情況,主要表現為:首先,高校在傳播紅色文化的過程中,多數只是在思政課中穿插一些有關紅色文化的圖片、視頻等,只是單純地依靠課本講解紅色文化的有關內容,致使學生對其理解也只能停留在淺層次。其次,高校雖然經常開展一些有關紅色文化的講座,但學生也只是被動地聽講,致使大學生的學習效果并不理想。當然,目前也有一些高校組織大學生參觀革命英雄紀念地,參觀革命遺址,但普遍還存在著重形式、輕內容的問題。高校沒有切實將紅色文化的精神和價值融入到實踐育人的活動中。因此,為了提高紅色文化的傳播效果,加深大學生對紅色文化的深層次理解,必須開展有質量的實踐育人活動,使紅色文化正向引導功效發揮到最大。
三、紅色文化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徑建構
紅色文化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是新時代提升高校育人質量和堅守高校辦學初心的重要方式。釋放紅色文化的時代價值,充分發揮紅色文化的育人功能,需要在新的歷史條件下開辟適合大學生身心特點的實踐路徑,從而打造文化傳播新體系、新空間、新模式。
(一)增強紅色文化本質提煉,打造校園文化新體系
加強紅色文化的本質提煉,是新時代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紅色文化是新中國的文化底色,是中國共產黨在特殊時期帶領人民群眾創造的特殊文化形態,是以“人、物、事、魂”等特殊文化載體構建而成。
以紅色文化的科學性和真理性為載體,為校園文化奠定重要的理論基礎。紅色文化誕生、豐富和發展的過程始終以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為指導。也正是在馬克思主義的正確理論指導之下,紅色文化才體現出其科學性。與此同時,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在總結實踐經驗的基礎上,不斷推進馬克思革命理論的本土化,從而實現了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既善于運用科學真理指導現實實踐,又總結現實實踐的經驗進一步豐富科學真理,實現了強大的理論指導與現實實踐的高度融合。在校園文化建設的過程中,以紅色文化的科學性和真理性為基礎,發揮紅色文化育人的先進作用,可以在堅守正確理論的過程中幫助大學生明確其自身的崇高使命,可以在檢驗真理的過程中幫助大學生樹立堅定的理想信念。
以紅色文化的革命性和人民性為載體,為校園文化實踐踐行提供精神基礎。紅色文化承載著革命戰爭年代共產黨人浴血奮戰的革命史,是共產黨為實現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的奮斗史,是“為絕大多數人謀利益的運動”史[3]。從根本上講,紅色文化是在為中國人民謀獨立、謀富強和謀幸福的過程中創造的,是在為人民群眾謀利益的過程中創造的,歸根到底也是人民群眾共同創造的。因此,人民群眾既是紅色文化的創造者,也是紅色文化的受益者。可以說,沒有人民群眾,就沒有紅色文化,更不用說有如此豐富的紅色文化資源。用紅色文化的革命性肅清校園文化中的污泥濁水,用紅色文化的人民性重塑校園文化的使命追求,可以為大學生提供一個空氣清新、文化宜人的校園環境。
以紅色文化的先進性和時代性為契機,為校園文化建設提供豐富資源。紅色文化之所以能成為中國先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因為它代表了人民群眾的根本訴求,符合社會主義的發展規律。至今為止,紅色文化的“人”依然是大學生學習的光輝典范;紅色文化的“物”依然是大學生參觀學習的革命圣地;紅色文化的“事”依然是思政課教師口中的歷史素材;紅色文化的“魂”依然是堅定大學生理想信念的精神支柱。因此,在講述紅色文化先進性的過程中,把其蘊含的“人、物、事、魂”融入校園文化中,在論述紅色文化時代性的過程中,把其蘊含的精髓植入到校園文化中,以達到緬懷革命先烈、講好中國故事、傳承紅色精神的目的。
(二)注重紅色文化網站建設,打造文化育人新空間
互聯網已經成為當代大學生日常學習生活不可或缺的媒介手段,“思想在微博、感情在微信”是對其生活學習的最真實寫照。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強盛總是以文化興盛為支撐的。”[4]具有獨特傳承價值的紅色文化是中國共產黨的道德情操、革命精神、政治信仰和愛國情懷的集中體現,是我們以精神基因存在的支撐國家強盛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提高大學生對紅色文化的認同感至關重要。因此,我們應該從大學生日常生活入手,注重紅色文化網站的建設,打造文化育人新空間。
加強紅色文化教育的隊伍建設,打造一支能運用網絡技術開展工作的專業化團隊。應對全媒體時代多元文化的沖擊,打造一支政治素質高、道德情懷深、專業知識強的團隊至關重要,這既是應對良莠不齊的網絡環境的有效措施,也是深入大學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必備步驟。從大學生關注度和興趣度極高的日常媒介手段入手,建立專門的新媒體傳播平臺,成立專業的新媒體宣傳團隊,從而拓寬紅色文化的宣傳渠道,提高紅色文化的影響力。提高思政課教師運用網絡技術的水平。思政課教師應該轉變思想觀念,從貼近大學生實際入手,提高自身的網絡技術水平,用大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傳播主流價值觀,從而切實提高思政課的“上座率”,增強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影響力和輻射力。
創新紅色文化教育的內容和形式,打造紅色網絡文化精品。創新紅色文化的內容和形式是新時代提高信息傳播效果的必要方式,也是提高大學生對其認同感和實踐力的關鍵。創新紅色文化的內容,將紅色文化資源與新時代大學生的特點相結合,進行“二次元”轉化,采用微視頻、微電影的形式對紅色文化進行重新編碼,運用大學生的網絡語言進行重組,從而提高紅色文化的影響力和感染力。
完善紅色網站建設的各項制度,建設天朗氣清的網絡新空間。網絡世界的虛擬性必然導致各種信息在網絡世界中流竄。因此,紅色網站在建設過程中必然容易出現一些不盡如人意的地方。因此,必須加強紅色網站的制度建設,只有這樣,才能實現以制度約束人、以制度管理人的目的。
(三)開設紅色文化實踐活動,打造第二課堂新模式
實踐活動是思政課的“第二課堂”,將紅色文化融入實踐育人的活動中,是擴大紅色文化影響力的有效途徑,是發揮紅色文化正向引導作用的必然選擇,是完成立德樹人目標的關鍵渠道。
打造以紅色文化為引領的文化活動。許多高校歷史悠久,在其發展壯大的過程中涌現了很多英雄人物,深入挖掘本校英雄人物的先進事跡,倡導每一位大學生認真學習他們可歌可泣的精神,用他們的精神感染、激勵當代大學生。同時,高校應該抓住重要的時間節點,比如新中國成立70周年、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開展特色鮮明的主題活動,以此厚植“00后”大學生愛國主義情懷。
打造以紅色文化為引領的實踐活動。我國的紅色文化資源異常豐富,每一塊土地上都承載著中華兒女艱苦奮斗的革命精神,承載著中國共產黨為人民服務的優良傳統。本土紅色文化對本土人民具有強大的感召力和深厚的代入感,以本土紅色文化為切入點宣傳紅色文化的精神內涵有助于增強大學生的信念感,提升大學生的使命感和榮譽感。因此,高校應該認真研究本土的紅色文化,利用紅色資源增強大學生的實踐教育體驗。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每一個紅色旅游景點都是一個常學常新的生動課堂。”[5]定時組織大學生參觀革命遺址、歷史紀念館,使其能身臨其境地感受革命先輩們為實現民族獨立、人民解放而浴血奮斗的過程,增強紅色文化的感召力和感染力。
利用虛擬仿真技術,打造紅色文化情景教育新模式。虛擬仿真技術就是將互聯網的理念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創設特定的場景、人物,再現歷史事件的過程,使大學生切身實地地感受中國共產黨堅定的政治信仰和深厚的愛國主義情懷,切實提高大學生學習的“獲得感”和“滿足感”。將虛擬仿真技術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可以突破時空限制,解除實地考察的經費、人員安全等問題,是適應新時代大學生學習模式的重要選擇,也是大學思政課的大勢所趨。
綜上所述,經過浴火淬煉的紅色文化在新時代蘊含著豐富的內涵和獨特的傳承價值。因此,利用紅色文化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應該從大學生日常的興趣點和關注點著手,利用新媒體技術潤物無聲地傳播紅色文化的“人、物、事、魂”等重要資源。在加強校園文化理論建設和注重實踐活動“第二課堂”的基礎上,潛移默化地提升大學生的思想境界和精神高度。唯有如此,才能完成厚植大學生愛國主義情懷、培養大學生愛國主義情感的歷史使命,實現立德樹人的根本目標。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在京津冀三省市考察并主持召開京津冀協同發展座談會時強調:穩扎穩打勇于擔當敢于創新善作善成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取得新的更大進展[N].人民日報,2019-01-19(1).
[2]上海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讓紅色文化成為鑄魂育人的精神動力[N].光明日報,2019-09-20(5).
[3]馬克思,恩格斯.共產黨宣言[M].北京:人民出版社.1949:35.
[4]習近平:把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凝魂聚氣強基固本的基礎工程[N].人民日報,2014-02-26(1).
[5]徐京躍.習近平到韶山[N].人民日報海外版,2011-03-24(4).
編輯∕丁俊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