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蓮
摘? ? 要:在線教學是新冠疫情背景下高校普遍采用的一種全新的教學模式。文章從教學環境、教師端和學生端三個層面總結線上教學存在的問題。其中涉及的教學環境和教師自身的觀念、設備、技術等方面的短板,相對較容易改進。而對于教師端和學生端表現出的其他問題,歸根結底只能通過教師進行創新性教學設計,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這一關鍵路徑來實現。文章提出通過關系設計、資源設計、內容設計和組織設計四個維度的創新設計打造優質課堂,從而保證線上教學的教學效果和教學質量。
關鍵詞:線上教學;創新設計;教學質量
中圖分類號:G640? ? ? 文獻標識碼:A? ? ? 文章編號:1002-4107(2021)11-0058-02
2020年初,為了應對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對學校教學活動的影響,國家教育部印發了《關于在疫情防控期間做好普通高等學校在線教學組織與管理工作的指導意見》[1],做出了“停課不停學”開展線上教學活動的指示,各高校也制定了相應的線上教學工作實施方案,以保證疫情防控期間教學活動的順利開展。當前,國外新冠疫情的發展依然嚴峻,國內疫情也時有抬頭,使得高校大規模的線上教學在短期內很難退出舞臺,總結線上教學的問題,思考其改進的策略,以保證線上教學質量,變得非常必要和有意義。
線上教學,是以網絡為媒介,教師和學生相隔屏幕進行教學活動[2]。它不受時空的限制,利用多種教學資源也比較方便,但也存在著一系列問題,進而影響到教學效果。具體來說,線上教學存在的問題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即教學環境的問題、教師端的問題和學生端的問題。
一、線上教學的問題
(一)教學環境問題
首先,線上教學最明顯的問題是教學環境變了。以往的線下教學是在特定的教室里,教師運用的教學設備通常是多媒體或黑板粉筆,與學生進行面對面地講授,非常有教學氛圍,容易互動。而如今,線上教學通常是教師和學生在各自的家里完成,家庭成了特殊的課堂。而家本身是個讓人放松的地方,再加上防疫的需要,家庭成員往往都“宅”在家里,居家學習、辦公和生活交織在一起,很多時候會相互干擾。有時,某學生的麥克風忘記關閉,通常會聽到里面有嘈雜聲,大都是跟學習無關的聲音,很難保證安靜的教學環境。
(二)教師端的問題
教師怎么教往往決定了學生怎么學。面對突如其來的教學模式的轉變,教師受到前所未有的沖擊和挑戰。
1.首先是觀念上和設備、技術方面的挑戰。以前教師是站在講臺上對著學生揮灑自如。現在是對著生硬刻板的電腦屏幕進行直播,有的教師一時間不適應,擔心學生可能反應延遲或干脆不反應,沒有互動,覺得心理壓力很大。很多教師對現代教育信息技術手段掌握不熟練,對平臺的選用缺乏經驗,使用過程中可能出現的技術問題或網絡卡頓等問題不會處理,這些都直接影響授課效果。還有很多教師的家里,一邊是孩子在上網課,一邊是教師在做直播,一個家庭很少同時配備兩臺電腦,這樣有可能教師用手機講課,屏幕的大小和功能也影響學生接收到的效果。
2.教學設計缺乏創新。線上教學是全新的模式,需要教師“走心”的適應性設計,對線下教學內容進行改良。有的教師直接選現成的慕課資源,慕課是事先錄制好的,如果完全使用慕課,缺乏根據本班學生所做的個性化設計,學生接收起來比較刻板,走馬觀花,像完成任務一樣,缺乏互動,即便是開設討論區,也很少有人參與,這樣很難保證教學效果和達成教學目標。所以,大部分教師選用直播授課的形式。但是,很多教師索性將線下的教學內容直接打包搬到線上,照本宣科,其實只是相當于換了一個地方講課,還是原來線下的內容。可想而知,環境變了,看不到學生的反應,缺少師生間的互動,課程很難吸引學生,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集中學生的注意力。所以,教學效果與線下相比自然會大打折扣。
(三)學生端的問題
學生居家上課面臨最大的問題是自制力、自我約束能力差。
1.不能有效出勤。不能按時上課,尤其早晨第1、2節課,遲到或缺勤現象較嚴重,遲到了就解釋說“鬧鐘沒響、沒起來床”。即使顯示上課了,學習通正常簽到,騰訊會議上名字也顯示在上面,但人卻可能“開小差”,做著與課堂學習無關的事情,教師也看不見。教師提問,有學生會說“剛剛網絡卡頓,我沒聽清”,或者有學生請假,說家里停電了等。課余與學生聊天,發現大多數學生居家上課近乎于放假狀態,生活作息無規律,晚上熬夜打游戲或刷朋友圈的學生大有人在,第二天上課很難保證精力充沛、全神貫注地投入課堂。
2.自主性學習能力差。表現為被動學習,等待教師講、跟著記筆記。教師不留作業,不布置任務就不知道該做什么,教師布置了作業也可能敷衍了事。學生缺少獨立思考和問題意識,缺乏自主性學習的能力。教師為了調動學生積極性,分小組討論完成小組作業,就可能出現組內一、兩個主要成員承擔,大部分學生跟隨“掛名乘車”的現象。
二、通過創新設計改進線上教學的策略
對于以上線上教學中表現出的各種問題,其中教學環境問題和教師自身的觀念、設備、技術等方面的短板,可以通過點對點的相應改進措施或加強提高來克服,相對較容易做到。比如家長盡量為學生創造一個安靜舒心的學習環境并加強監督,家庭成員需要自律。教師要轉變觀念,加強學習和交流,盡快提高應用信息技術的熟練程度等。而對于教師端和學生端表現出的其他問題,歸根結底只能通過教師進行創新性教學設計,來彌補學生居家學習客觀上的短板,戰勝他們的惰性、弱點來實現。教學設計是協作式在線教學交互改進的催化劑[3]。通過多維度創新設計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增強課程吸引力,打造優質高效的課堂才能讓學生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變自由松散為高效凝聚,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保障教學質量。具體來說,應做好關系設計、資源設計、內容設計和組織設計四個方面的工作。
(一)關系設計
在課堂上,教師與學生的關系、學生與學生之間的關系是否親和、融洽,直接影響著學生的學習熱情和班級學習氛圍。而起決定作用的是教師如何進行關系設計。教育學本身就是關系學,當然不是為了討好學生,忘記了教學的目標和本義。一個教師無論講授什么課程,內容多么嚴謹,都需要有親和力,用學生喜歡的語言和方式溝通,學生才能接受教師,才能激發學生的積極性和熱情。不同年齡段、不同性格的教師與學生溝通要有自己獨到的交流語言,要自帶風格,不要刻意模仿,否則可能會弄巧成拙。關系設計的路徑是多元的,比如接納和欣賞,也可以是關愛和陪伴。在課堂上,對于回答問題正確的、作業做得好的學生要欣賞和表揚;反之,也要接納和鼓勵,接受他們的不完美。尤其在疫情期間,長期居家,學生容易產生心理問題,教師課下要經常與他們聊天,知道他們在想什么,做到“移情性”,做學生的心靈導師,做到關愛和心理陪伴。這樣的教師,學生喜歡還來不及,自然不會缺課并能積極參與課堂互動。
(二)資源設計
線上教學有更豐富的資源可用,而且比線下授課用起來更方便。資源豐富了,教學內容對學生的吸引力就大了。教學資源可以分為現成的資源和自制資源。現成的資源一般是基礎性的,可以選擇一些精華、貼切的大學慕課內容進行翻轉。還有“接地氣”的、與教學內容相關的抖音、知乎等平臺上的內容,會讓學生覺得新穎、有趣,與時俱進,學生喜歡。當然這些不能拿來直接使用,但可以以這些資源為基礎進行改良,使之與課程內容更巧妙地融合。自制教學資源可以從學生作業或作品中生成,以此作為案例進行評析,取之于學生、用之于學生,他們會覺得很親切且受用。
(三)內容設計
一門課的核心內容不變,但對于每節課內容的講授量可以適當減少,拆包、“滿堂灌”的效果并不好,要留出空白時間供學生互動交流。有調查顯示:學生不喜歡的是“全文灌輸”“毫無生氣”“死扣教材”的課堂,喜歡的是“內容聯結化”“間斷性停頓”“理論與案例并存”的課堂。由此可見,內容的生動有趣,再加上一些“留白”,就會給學生一個良好的學習體驗。教學的效果不是教師講到了什么進度,教了多少內容,而是學生學會了多少。這是以學生為主體的思維方式的轉變。另外,內容講解過程中要隨時與學生互動,比如學生可以在課件共享上出現彈幕,“大學不是一個人的精彩,而是一群人的狂歡”。最后,留出一些時間聽學生說,讓他們說出對內容的理解、疑惑甚至質疑,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
(四)組織設計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河北大學崔佳博士在一次講座中講到了課堂的組織設計問題,行之有效,受益匪淺。這里不妨借鑒一下。在課堂分組討論時,教師將學生進行配對設計和隨機分組。配對設計是兩人一組,這樣可以避免以某人為中心,其他人“搭便車”的情況,可以實現深度卷入,所有人都參與進來。隨機分組就是打破學生自己找伙伴的方式,小組成員之間的組合搭配完全是隨機的,哪一位作為小組代表發言也是隨機的,而且每個人的發言都要計入小組成績,這樣誰都要努力,都要參與進來,否則會影響小組的整體成績。為了小組成績不受影響,小組中優秀的學生還會積極主動幫助其他同學,以此形成良好的學習氛圍,提升了學生自主學習能力。
做好了以上這四個關鍵的方面,再輔之以適當的教學管理和必要的家庭管理,線上教學的教學效果和教學質量是完全可以保障的。
參考文獻:
[1]孫閻.在線教學面臨的問題分析及策略思考[J].中國現代教育裝備,2021(1):64.
[2]陳曉剛,王蘇宇.“互聯網+”背景下景觀設計課程TMCS混合教學實踐探析[J].裝飾,2019(8):126.
[3]崔佳,劉沖.協作式在線教學交互模型及動力研究[J].重慶高教研究,2021,9(2):66.
編輯∕丁俊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