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波 李治勇
摘要:開展新時代高校師生愛國主義教育,應緊密結合新時代愛國主義內涵新變化,克服師生愛國主義抽象化、情緒化的傾向,不斷陶鑄師生愛國情懷、浸潤師生愛國底蘊、堅定師生愛國追求,引導廣大師生把“小我”真正融入“大我”,以厚植愛國情、激發強國志、實踐報國行,為實現民族復興貢獻力量。
關鍵詞:新時代,高校,師生,愛國主義教育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弘揚愛國主義精神,必須把愛國主義教育作為永恒主題。”[1]愛國主義作為中華民族精神的核心,是實現中華民族團結一心、共同奮進的強大精神力量。在新時代,愛國主義的科學內涵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即:之“國”凸顯了民族偉大復興的新姿態,之“愛”融入了拼搏奮斗的新元素,之“主義”貫穿了黨的創新理論最新成果的新內容。開展新時代高校師生愛國主義教育,要緊密結合愛國主義科學內涵發生的變化,緊貼高校師生的思想實際,不斷創新載體、豐富內容,開展有形有效、有聲有色的教育活動,真正引導師生自覺把愛國主義之感情融入到實現民族偉大復興的實際行動中,把愛國主義之志向投入到實現國家富強的火熱實踐中。
一、凸顯時代主題,陶鑄高校師生的愛國主義情懷
在新時代,愛國主義科學內涵發生了新變化,其一就在于之“國”凸顯出了鮮明的民族復興新姿態。因此,開展高校師生愛國主義教育,應緊緊把握這一時代主題,緊密結合當前正在深入開展的黨史學習教育,陶鑄愛國主義情懷,引導廣大師生把愛國情、報國志深深融入到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具體實踐中。凸顯實現中華民主偉大復興的時代主題,要向廣大師生講清楚近代以來中華民族的歷經積貧積弱到站起來、富起來、強起來的不凡歷程,通過這幾次偉大的歷史性飛躍,讓廣大師生更加深刻認識到“馬克思主義為什么行”“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什么好”。要善于運用歷史對比的方法,通過歷史與現實的對比,向廣大師生講透徹昔日中華民族積貧積弱、任人宰割的凄慘歷史,講明白今日的中華民族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已經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以激發廣大師生對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信心,引導大家立足崗位,積極投入到實現科技強國、教育強國的偉大實踐。要向廣大師生講深刻近代以來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為什么選擇馬克思主義、以及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偉大飛躍,讓大家深刻認識到中華民族從被動挨打到今天走進世界舞臺中央的深層基因密碼。在高校師生愛國主義教育中,通過凸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這一時代主題,能夠更好地陶鑄師生的愛國主義情懷,更加深刻地認識到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絕非輕輕松松、敲鑼打鼓就能實現的,而是要通過一代又一代人的艱辛付出和頑強奮斗才能得以實現。
二、傳承歷史文化,浸潤高校師生的愛國主義底蘊
博大精深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高校師生愛國主義情感培育的豐富養料,是增強對偉大祖國認同、偉大民族認同的精神根基。開展新時代高校師生愛國主義教育,要高度重視對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歷史文化的挖掘,特別是歷史上那些可歌可泣的愛國事例。要注重用歷史上“常思奮不顧身,以殉家國之急”“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家國情懷和價值追求來激勵廣大師生投身偉大實踐,不斷堅定“愛國與大我”的家國思想。要注重開展馬克思主義歷史觀教育,引導廣大師生同歷史虛無主義展開有理、有利、有節的斗爭,同抹黑黨的領導、玷污英雄模范的人和事展開針鋒相對的斗爭,不斷增強對偉大民族的認同感、尊嚴感。要注重發揮思政課程的主渠道作用,注重把愛國主義元素融入到思政教材、思政課程,為正在“拔節孕穗”期的大學生上好每一堂富有愛國主義韻味的思政課,不斷增強大學生的愛國認同。要注重開展豐富多彩的理論學習、專題培訓和社會實踐活動,注重把愛國主義元素融入到高校教師職業生涯,通過教師的政治理論學習和專題培訓活動,不斷增進他們的愛國情感。要健全完善對高校教師和大學生愛國主義言行的“一票否決”制度,對高校師生不恰當的言行,在注重批評教育的基礎上,應當視情節情況給予相應的懲戒。同時,還應注重課程思政作用,大力推進課程思政改革,在教學內容上融入愛國主義元素,在教學風格上采用貼近學生的教學語言,在教學方式上注重發揮學生主體作用,讓愛國主義教育在每一堂課中都能體現出應有的新度和熱度。
三、倡導拼搏奮斗,引導高校師生投身愛國主義實踐習近平總書記指
出:“愛國,不能停留在口號上,而是要把自己的理想同祖國的前途、把自己的人生同民族的命運緊密聯系在一起,扎根人民,奉獻國家。”[2]開展新時代高校師生愛國主義教育,最終的落腳點就是要激發師生強烈的愛國行,以自己的實際行動為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作出自己應有的貢獻。當前,面對波譎云詭的國際環境,國際上對中華民族的偉大崛起有一些噪音雜音。面對這些不公平的聲音和不公正的對待,要教育引導高校師生客觀對待、理性發聲,在堅決維護國家和民族利益的同時,避免走向狹隘愛國主義和民粹愛國主義極端。情感的力量是無窮的。通過開展豐富多彩的愛國主義教育,進而激發廣大師生強烈的愛國情感、弘揚愛國奮斗精神,在各自平凡的崗位上拼搏奮斗,在各自堅守的陣地上作出自己應用的貢獻,把對國家、對民族、對人民的“愛”切切實實轉化為實實在在的拼搏奮斗精神,進而成功擔當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任。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大力弘揚偉大愛國主義精神為實現中國夢提供精神支柱[N].人民日報,2015-12-30(1).
[2]習近平.在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8-5-3(2).
基金項目
2021年度河北省高校黨建研究課題成果(GXDJ2021B185)/華北理工大學2021年度黨建研究課題成果(ZD2021-08)
作者簡介
王建波,碩士,講師,現任華北理工大學教師。李治勇,博士、博士后,副教授,現任華北理工大學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