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信息甄別能力隨著我國社會信息化快速發展而作用愈發突出。本文從建構主義學習觀視角為教師培養小學生信息甄別能力提供“3+2”模式,以教學目標對教師“分析教學目標”“分析教學模式”“引導學生協作學習”的三要求入手,結合對學生“自主創設信息活動”和“總結評價信息活動效果”兩要求,指導教師分層提供交叉瀏覽信息結構和范疇的機會,逐步提升學生信息獲取和理解能力、信息描述和表達能力、信息甄別和整理能力。
關鍵詞:建構主義學習觀;培養學生;信息甄別;“3+2”模式
一、建構主義學習觀內涵
信息甄別指在充斥著大量信息的世界中,主體對信息優劣、真偽的鑒別。該能力的培養不同于教師簡單傳授學生被動接受的過程,而是是教師積極引導學生主動認知的過程。并且甄別信息需要學生基于特定的情境,對外部認知客體進行加工而形成見解,并在腦海中構建信息系統"圖式”。建構主義學習觀認為,高級學習階段,最終會出現“隨機通達式”教學模式。其基本原理是:對于同一教學內容,要在不同時間、在重新安排的情境下、帶著不同的目的、從不同的角度多次進行學習,以此來達到獲得高級知識的目標。
二、小學生信息甄別能力“3+2”培養模式
(一)對教師的三要求
1.培養甄別信息能力的目標分析--學生分層、信息分類
基于學生身心發展程度和認知水平受人的身心發展規律的制約,筆者將小學生細分為三個層次,各層次培養目標不一。低年級(即一、二年級學生),識字能力較弱,應擴充其識字量,以識別信息內容為主;中年級(即三、四年級學生),閱讀能力還需發展,認知能力相對低年級學生有一定發展,可以適當培養分析理解能力,應該以分析信息能力為主;高年級(即五、六年級學生),在四年閱讀能力和兩年分析能力培養基礎上,可以培養學生基本邏輯思維,鍛煉其運用信息能力為主。
對于信息分類,低、中年級學生其認知水平有限,教師需要從魚龍混雜信息中挑選信息并提供較可靠指定課外學習刊物如《兒童文學》《中小學生作文》等。教師務必明確信息資源,確定信息甄別主題教學所需信息種類及用途。如圖片信息,低年級學生需要學習常見的人身安全標識等直觀性圖片;中年級學生需要涉及基本分析理解能力的圖片,如“某人登山過半而息”需學生分析出“不要半途而廢”的深意;高年級學生應據文字信息自主創圖,創造基本的活動設計,對比信息進行求證。
2.信息教學模式分析
低年級小學生面對全新的信息學習任務時,需打好學習信息基礎,較適用“支架式”教學,以直觀教學法給學生示范。教師應該鋪墊大量知識并培養基礎表達能力,挑選并傳遞簡單信息,樹立學生權威信息內容和來源觀念。如帶領學生使用《新華字典》《辭海》等正版書籍,給學生鋪設正確且完整信息框架,幫助他們在腦海中建立信息概念和框架模型。
中年級小學生則應在實踐中進行學習,采用“認知學徒式”教學。此層次學生具備基本學習能力和閱讀理解能力,可以從多個角度觀察、模仿專家,在解決真實性問題時習得知識及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師應經常給學生示范如何處理信息,并訓練培養學生信息內涵的表達能力和信息合理歸類能力。
高年級小學生要結合實際情景,適用于“拋錨式”教學。教師要基于問題教學,把教學內容建立在有感染力的真實事件或問題的基礎上。考慮到此層次學生具有一定的信息表述和理解能力,教師不應該直接告訴學生如何去查詢信息解決問題,而應該由老師提供解決該問題的有關線索,支持此層次學生努力自主完成信息學習目標,并促使他們能夠獨立完成信息求證和信息對比甄別任務。
3.學生協作學習方式引導
建構主義學習觀認為,培養學習共同體,此模式適用于中小學生,可以有效解決課堂教學中學生彼此聯系少的問題。教師引導學生協作學習,有利于開展師生和學生彼此間的討論、交流,通過不同觀點的交鋒,補充、修正、加深每個學生對各種信息種類和內涵的理解。討論的過程中應積極鼓勵學生思考怎樣確定信息主題、信息收集如何解決、怎樣更好地選擇和甄別適合主題的信息。協作學習方式多種多樣,如開展信息討論小組,信息交流會和信息主體分享學習共同體。
(二)對學生的兩要求
1.自主創設信息甄別情境,開展甄別活動
創設有感染力的真實事件或問題情境,使學習能在現實情況基本一致或類似的情境中發生。低年級學生活動目標指向于信息獲取和信息理解,通過看圖說話,你畫我猜,連線訓練等活動形式,讓學生分班或分組分享學習生活常識和安全知識信息;中年級學生指向于信息描述和信息表達,如通過看圖演講,主題信息手抄報比賽等活動形式,讓學生有意識去收集簡單信息,處理信息分類和描述,鍛煉學生口頭表達信息能力和文字書寫表述信息內涵能力;高年級學生活動目標指向于信息收集、整理、判斷,如學生可以基于觀察收集信息訓練并借用最強大腦信息容量比賽和信息甄別速度評比活動載體,以此調動高年級學生主觀能動性,主動完善內在信息知識框架,并施于外在活動,于此提升信息甄別范圍和成效。
2.總結評價信息學習的活動效果
在信息教學過程中,活動的評估和反思總結,不應該只局限教師的督導,還可以充分放權給學生自己,讓他們養成自我管理和自我評價的習慣。學生應該明確要圍繞信息學習的活動效果評價的三個方面:自主學習信息的能力,協作學習信息過程中的貢獻以及是否達到信息培養建構的要求。
通過總結性評價,學生可以檢查其信息學習活動是否最終達到了目標要求。評價過程中,將學生分組并以小組為一體進行組間互評;并讓學生試圖自我評價掌握信息知識技能的程度和能力水平;最后整體評價匯總成冊,一方面可以為制訂新的信息學習活動或模式記錄計劃或新想法,另一方面為中低年級學生提供信息整理、加工、篩選和選擇的經驗和模版范式。
三、學生信息甄別能力的培養前景
隨著我國社會信息化進程的速度、深度和廣度不斷拓展,對于學生而言,具備對信息的良好選擇能力、理解能力、評估能力、創造和生產能力以及思辨的反應能力,是適應信息化社會所必需的能力。
通過“3+2”模式,師生互動加強,教師可以用不同方式培養學生交叉瀏覽信息結構和各種信息范疇,培養學生信息獲取和理解能力,信息描述和表達能力,最終達到學生信息甄別和整理能力的訓練和提升。教師幫助學生認識到信息應用的多樣性,并且揭示信息的多種關聯性以及對情境的信賴性。
參考文獻
[1]王旅;余楊奎.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剖析[J].當代教育論壇(教學研究).2010(04).
[2]張亞娟.建構主義教學理論綜述[J].教育現代化.2018(03).
[3]于海洋;周馬杰;陳元平.提升大學生信息甄別能力與媒介素養[J].中國高等教育.2016(06).
[4]李月琳;張秀.大學生社交媒體健康信息甄別能力研究[J].圖書情報知識2018(02).
作者簡介
張琦(1994.10-),女,回,湖北武漢,湖北大學研究生,教育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