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賈誼作為漢初的政治思想家,他的政治思想維護了漢王朝四百年的長治久安,漢初治國十分艱難,沒有設計政治藍圖的智慧,只能沿用秦朝的治國模式。并且經過戰亂,經濟凋敝、民不聊生,只能采取無為的治理手段來修生養息。民本思想是賈誼政治思想的最重要的組成部分,他強調民眾是萬世之本。他以儒家仁政愛民的特點,提出了一系列的措施,奠定了儒學和皇權的融合的基調。
關鍵詞:賈誼;政治思想;治理;民本思想
一、時代背景
漢政繼承了秦政成功的經驗,而其失敗教訓也為漢政所吸收,秦政與漢政是前后相連的,秦朝失敗的地方就是漢朝前進的起點。1秦朝之所以失敗是因為"仁義不施,攻守之勢異也。"那么漢朝就應當施行"仁義"的措施,劉邦和他的大臣們在這點上達成了共識。陸賈認為,"秦非不欲治也,然失之者,乃舉措太眾多、刑罰太極故也"。陸賈想表達的意思有兩個,其一是采取的治理手段太多太復雜,不知道怎么治理國家;其二是懲罰措施太過嚴苛,沒有考慮讓民眾和國家休養生息。此時漢初統治者思考的問題是如何防止秦二世而亡這一慘劇在漢朝再次重演,如何才能實現國家的長治久安。漢初經濟凋敝,發展經濟成為政府的頭等大事,發展經濟,務必要令政府很少的干涉,才能使經濟得到更好的發展。漢初實行“無為而治”,既有政治原因,也有經濟原因,更有思想原因。政治方面,漢朝剛剛取代秦朝,人民渴望安寧的生活,不想再經歷戰亂,或者被漢朝官員過多的干擾生活;經濟方面,民生凋敝,也沒有足夠的金銀來讓漢朝進行有意義的規劃、建設;思想方面,秦二世而亡的歷史事實證明,秦朝的法家理論不適合治理非戰時的國家。陸賈認為,必須改變治國策略,廢除嚴刑酷法,提倡仁義道德,實行無為而治。其高層與思想家們希望以無為而治的政策來休養生息,使漢初社會出現初步的和諧與幸福,經濟與文化得到較快發展。
漢朝沒有全盤繼承秦朝的制度,在統治思想或者統治策略上,漢朝己經拋棄了單一法家治國方略。而對于秦所總結的,有利于統一天下的法令、法規,或者具體制度,漢朝都繼承了下來,這種實質上是對秦統治制度之中糟粕的一種揚棄。
漢文帝劉恒其實是功臣集團的一次私心的決定,卻奠定了漢王朝四百年的基業。劉恒在誅呂的過程中沒有絲毫功勞可言,是功臣集團聯合宗室諸王讓代王劉恒稱帝。功臣集團實力強大,對于文帝來說是喜憂參半,值得高興的是他們是利益共同體,文帝不用擔心皇位的問題;值得擔心的是文帝不能按照自己的心意來安排,他甚至沒有作為皇帝的威嚴。如果劉恒沒有智慧擺平宗室和功臣集團,那他只是一個傀儡王罷了。因為在劉邦和呂后的眼中,劉恒都并不是什么重要人物,那么,那些曾追隨劉邦的將領,更加不會將他放在眼里。
二、學術背景
賈誼的時代,清靜無為的治理手段覆蓋整個社會和朝廷,雖然對于漢初來說,對經濟的恢復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是賈誼通過現象看本質,看到了潛藏的危機。賈誼用儒家的仁禮德治為漢廷設計了一副宏偉的政治藍圖,這也促成了漢武帝的獨尊儒術。
陸賈首次為漢廷總結了秦朝失去天下和漢朝得到天下的原因,并且粗略的告誡了劉邦等人,希望他們能夠改變治國方略,不能剛打完天下之后立馬就開始治理。陸賈只是指了個“仁義”的治國方向,真正提出完整治國方略的是賈誼。
賈誼的法家背景:賈誼是由當時的廷尉吳公舉薦成為文帝博士的,李斯曾經指導過吳公,他們都是法家學者,賈誼不可能沒受到影響。但賈誼的法家思想與韓非和李斯是有區別的,他的思想接近于荀子的儒家思想,主張禮法并施。賈誼最重要的治國方針之一是君權至上,賈誼將君權至上看著其重要的治國方針之一。君權至上,意思就是尊君。儒家荀子開始倡導,賈誼繼承了他的想法,賈誼強調即使是在服裝穿著上,也要體現出對君主的尊重與敬仰,只有這樣,才不會有亂象滋生。賈誼的君權論與法家是不一樣的,賈誼的君權論帶有賈誼之夢想(在賈誼心中的政治形態,是一種大一統的皇權專制的政治形態,皇帝是政治結構的頂尖,又是政治的中心2),有虛君共和之意。
在治國方針上,賈誼在先秦法家的學說基礎上指出,君主在一定的情勢下,可以用權勢、法制治理國家。如果實行“仁義恩厚”的手段不能有效控制局勢的話,就必須用“權勢法制”,這是針對當時諸侯王蠢蠢欲動的形式提出的。賈誼建議文帝削弱齊、趙、楚三家諸侯王的實力,來讓漢室長治久安。賈誼認為只要能夠解決諸侯王的問題,那么君主是否有足夠的能力也不那么重要了。雖然直到漢武帝時期,漢朝才徹底解決諸侯國的問題,賈誼的功勞卻是不得不說的。
陰陽家背景:“五德終始論”講的是以術數來附和世間一切萬物,例如朝代更替、社會興衰。秦以五德終始說證明他們取代周的合法性,秦始皇自認為得水德,因此穿衣偏向黑色,賈誼認為秦既然是水德,按照五行相克的原理,土克水,那么漢朝既然能夠取代秦朝,漢朝就應該是土德,一切都按照土德的要求。這些都是為了給漢室的統治提供合法性依據,因為劉邦的出身低賤,用儒家和道家的學說無法解決劉邦漢室的合法性問題,所以運用“五德終始論”為劉邦漢室的政權和禮治天下提供合法性依據。
三、賈誼的民本思想
民本思想是儒家政治思想中最重要的部分,儒家崇尚以民為本,儒家在尊君的時候,將尊君的目的指向民眾而不是君主。先秦的民本思想到孟子時,已經基本形成了一套理論體系,后世都是在此基礎上加以豐富和完善。賈誼將“民貴君輕”推到了”民為政本”的新高度,并提出了相應的措施。
賈誼認為政治就是“牧民之道”,只有讓人民獲得安全感,社會才能長治久安,賈誼將民眾的作用提到了一個很高的位置。賈誼認為秦朝經過兩代就滅亡的原因就是沒能讓秦朝統治下的人民獲得足夠的安全感,沒有安全感的人民容易惹是生非。秦朝末期,這些沒有安全感的民眾過多,所以陳勝起義時民眾一呼百應,這是因為秦朝末期民心不穩,秦朝的統治不能讓他們安心。所以在漢朝需要“安民”。賈誼高舉著愛民旗幟,是因為他看出了民眾是立國之本。賈誼肯定了民眾的作用,民眾是國家長治久安的基礎,不能否定民生,否則就是放棄了國家繁榮昌盛的可能性。賈誼也告誡君主,得到天下很難,但失去天下卻非常容易,天下歸有德行的君主所有,有德行就是重視民眾和實行仁政,如果不能做到這樣,那么很快就會失去得來不易的天下。賈誼在《過秦論》中明確表示秦朝花了幾百年的時間才統一天下,卻只維持了15年的統治,失去天下是多么容易的事,所以君主要重視民眾,不能輕視民眾,不能欺侮民眾。賈誼正是看到了民眾所擁有的力量,他才在給皇帝的諫言中多次強調民眾的力量。只有讓民眾能夠安居樂業,才能維護漢王朝的統治。正如他所說:”夫民者,萬世之本,不可欺“。
但是,賈誼站在貴家公子的角度,認為民眾智力低下,他告誡統治者,民眾作為一個群體,數量龐大,不能小看他們所蘊含的力量。因為民眾的群體龐大且智力低下,所以統治者需要加強對他們的禮義教化,只有進行正確的引導,他們才不會揭竿起義,危及統治地位。賈誼認識到民眾所擁有的潛在的巨大威力,對人民有一定的同情,但認為民眾是愚蠢的,存在一定的局限。賈誼雖然猛烈地抨擊皇權,在君主與民眾的矛盾中,希望君主能夠讓步,實質上,他只是為皇權所服務的,在賈誼的眼里,君主才是神圣的,一切都只是為了更好的維護君主的統治,賈誼只不過是為了讓王朝能夠做到長治久安。賈誼進而指出:“先王見終始之變,知存亡之機,是以牧民之道,務在安之而已矣。”一個“牧“字,道出了賈誼民本思想的本質,一個“安“字,道出了賈誼民本思想的目的3。雖然賈誼的政治藍圖很宏偉,但是文帝卻不敢大大方方地支持賈誼的理論,因為文帝當時最關心的還是自己的位置能否保住的問題。那時候漢朝的統治階級是幾股力量之間的博弈與妥協。賈誼的政治思想與天賦其實是讓文帝心動的,但是文帝初期勢單力孤,他沒有多少權力,所以他只能發展經濟借此來把握權力,鞏固他的統治。
當時如果想讓人民能夠安居樂業,就必須要處理好匈奴,漢廷害怕匈奴,不能體現一個大王朝的風度。可當時的漢廷,沒有哪一個有勇氣挑戰匈奴,也沒有人能提出一個完整的制敵政策。講和,匈奴根本不講信義;開戰,又打不過匈奴。賈誼運用“耀蟬之術”,“三表”,“五餌”的戰略手段,集中到一點就是腐化匈奴的民眾,給匈奴民眾以物質利益和精神享受,像對待漢族民眾一樣來對待匈奴的民眾,把匈奴民眾與單于分開來4,孤立單于,來讓邊境能夠安寧,發展生產。
民本思想是儒家政治思想中最重要的部分,民本思想為生民立命,為天下著想,它經歷的一段漫長的思想發展歷程,從敬民、愛民到賈誼的民為政本。賈誼再繼承了前人的民本思想的前提下,把君主對待民眾的態度好壞來當成評價君主賢德和愚蠢的標尺。
四、總結
賈誼看到了王朝不斷更替的極壞影響,這會讓強盛的諸侯王封國生出反叛的念頭,這樣就會天下大亂。所以賈誼提出多分封諸侯王,但是不讓他們擁有過多的力量。這樣諸侯王就不敢有反叛的想法,才能都歸伏再天子腳下。賈誼提出了一系列維護穩定的措施,這些措施影響了中國兩千多年。賈誼的政治規劃,在文帝和景帝時期都沒有實現的可能,在漢武帝的時候,也只是什么地方有問題就用來解決這些問題,臨時應付,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漢武帝之后,賈誼的思想越來越多的被運用。
參考文獻
[1]林文昌.《賈誼思想研究——從秦漢社會變局的歷史考察》[D].福建省:福建師范大學.2008
[2]高旭.《西漢黃老政治發展新論——基于大一統政治視閾的“漢政化黃老”義詮》[J].廣西社會科學.2017
[3]王文濤.《論漢代的社會保障思想》[J].蘇州大學學報,2012
[4]崔明德.《中國民族關系思想的有關問題》[J].煙臺大學學報,2012
作者簡介
馬新宇(1996—),男,漢,江蘇南通,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外政治制度,單位:云南民族大學,單位所在省市:云南昆明,單位郵編:650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