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好靜
摘 ?要:本文主要是對新媒體背景下泉州提線木偶戲的傳承情況和未來創新方向提一些建議。研究的目的主要是使泉州木偶戲能夠在新媒體的背景下更好的發展和傳承,受到更多人的喜愛,不僅只限于在文化演出時表演,也會出現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被人們所熟知,更多的年輕人想去了解和學習這門技藝。
關鍵詞:新媒體;泉州木偶;傳承;創新
1相關概述
中國的木偶藝術源于漢代,興于唐宋,至少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是中國一門歷史悠久的戲劇藝術表演形式,其經過數百上千年的傳承,經久不衰。唐代段安節《樂府雜錄》的“傀偶子”條載:“自昔傳云:起于漢祖在平城為冒頓所圍,其城一面,即冒頓妻閼氏……陳平訪知閼氏妒忌,即造木偶人,運機關舞于陴間。閼氏望見,謂是生人,慮下其城,冒頓必納妓女,遂退軍……后樂家翻為戲。”
2泉州木偶戲的藝術造型特征
泉州作為閩南經濟發達、文化發祥地,自古以來就是福建木偶戲最繁榮的地區。從唐宋時期的繪畫和雕塑中汲取養分,再加上歷史故事中的不同造型元素,形成了一種獨特的木偶戲藝術。
2.1題材造型
木偶頭具有獨特的藝術表現力,是木偶戲最具有審美性和藝術價值的部分,“西來意”“周冕號”都是人們耳熟能詳的民間雕刻佛像的專業作坊。差異的面部骨骼,肌肉組織的變化和技術的“單色平面繪畫”木偶表演充分展示人物的年齡和性格特征,匹配的服裝和手勢與戲中的人物,把“工作”和“藝術”、“形式”和“精神”,逐漸形成具有閩南特色的“木偶戲”。
2.2制作工藝
泉州木偶的制作十分復雜,需要許多步驟才能完成。首先第一步是雕刻。偶頭是木偶的精華,是傳神的地方,所以偶頭制作必須精細有耐心的手工藝人才能完成。雕刻的過程首先要選一塊樟木鋸成略大于偶頭大小,然后初步定出五官的位置,接下來就細致刻畫頭部的主要細節,讓偶頭更加生動,雕刻結束后進行磨光。第二步粉彩。磨光后的偶頭如果出現裂紋、縫隙等需要先用黏土進行修補,把縫隙填滿之后等到黏土完全干透在進行進一步打磨拋光,打磨完成后在裱上一層綿紙待陰干后就可以粉土。第三步“籠腹”。傳統木偶的軀干統稱籠腹,利用薄竹篾片精心編制而成,上腹是肩膀、胸部和背部,下腹為臀部和胯部。上下兩個部分用兩個布片連接,形成一個完整的木偶身體,上下兩個部分連接處能夠活動,可以隨意扭曲和彎曲,做出很多動作。第四步做四肢。四肢的材料主要是紙和麻,可以有天然的彈性。木偶的手有兩種:死手和活手。顧名思義,死的手是不活動的手,活的手是可以活動的局部關節,比如拇指或者虎口等地方。
3泉州木偶戲面臨的問題
在高速發展的現代社會,木偶戲應該何去何從?木偶戲表演面臨了很多問題,受到現代更多表演和娛樂形式的沖擊,木偶戲應該保留之前的表演形式還是迎合現代的審美要求去更新自己的形式?
3.1 泉州木偶戲觀眾流失
在全球化和網絡化的背景下,傳統的文化受到了嚴重的打擊,在互聯網高度發達的現代,受到西方文化和現代快節奏生活的影響,讓本來就對戲曲有隔膜的中青年人更加沒有什么去觀看學習的興趣。加之老一代木偶戲受眾群體隨著時間在慢慢消失,泉州木偶戲的觀眾就慢慢消失了。
3.2 泉州木偶戲藝人缺失
3.2.1 傳承人老齡化
在現階段泉州木偶戲的傳承人的平均年齡在44歲左右,還有一些學習非遺的高校學生和研究人員,然后由于木偶戲表演現在不如之前頻繁,演出的收入比較少,很多臨時工沒有編制的就沒有工資,就會失去對學習木偶戲技藝的耐心,從而導致木偶技藝學習者越來越少,只剩一些老一代的傳承人在繼續傳承與發展工作,這樣也導致木偶戲沒有新鮮血液的注入,木偶戲傳承失去創新性。
3.2.2 傳承人資質不夠
很多傳承人、就業者素質不夠,普遍只是把木偶戲表演當作是一個謀生的職業,并沒有更深入的了解木偶背后的歷史價值和文化價值,對于自己的責任和認識不足,沒有當成自己畢生追求的事業。
3.3 創新性不足
木偶戲現代不受歡迎的主要原因是與時代脫節,創新不足,太老舊。并且提線木偶戲的劇情脫離的現代生活,沒有和日常生活接軌,所以觀眾不能從中產生共鳴,表演形式上也缺乏創新還是并比較傳統的形式,在舞美、音響等方面都不是很精良與現代的舞臺表演還差距很大,現代的表演形式有很多,且在自媒體和舞臺技藝高度發展的現代,觀眾看到的東西越來越多,且制作越來越精良,所以對木偶戲表演的興趣就不會很高。
4新媒體背景下木偶戲的創新性傳播
木偶戲在新媒體背景下應該不斷創新,創造出適應現代的新的傳播方式。
4.1 利用新媒體,拓寬木偶戲傳播渠道
在傳承的過程中,泉州木偶戲表演為了適應時代需求必須將其本身的表演方法轉換成以視覺性的復雜的動作與時下熱門形式結合。木偶戲表演本身就是要依托媒介來傳播,而當代新媒體背景下,視覺傳播就是數字化的傳播,人們能更快方便、更迅速的理解視覺符號以及對視覺圖像的再創作。
大眾傳播媒介主要有三種媒介:一、以報刊為媒介。二、以電影電視為媒介。三、以網絡自媒體為媒介。
一、以傳統報刊為媒介主要是通過報刊介紹一些木偶表演的照片和木偶戲劇照等,但是這種平面類的傳播方式有一定的局限性,他只可以傳達一些靜態的視覺符號,對于一些的聲音和動態的視覺符號沒辦法進行傳達。
二、以電影電視為媒介,以電視為傳播方式的話,主要是通過央視的電視劇和紀錄片為主,但是電視劇主要動畫形式表現,受眾范圍大大縮小了,電影方面雖然也有一些電影作品,但是故事內容局限于木偶戲本身,傳播范圍也局限于福州本地傳播效果也不是很好。
三、以時下最火的還是網絡平臺媒介,網絡媒介相對于電影電視和報刊等,更加容易對視頻圖片等進行保存、整理、傳播,包括對此類信息的復制等。受眾比較廣泛,不局限于某個年齡段。
4.2 順應大趨勢,開發相關文創產品
文創其實就是“文化+創意產品”,產品為核心,以深厚文化為基礎,通過創新的方式對物進行改變與創造出來的產物,并且具備市場價值,使之產出高的附加值產品。文創產品本身承載了文化的多元化、藝術的功能性,屬于人類的二次創造,借助人類的智慧、審美、文化素養等,對現有的文化資源和文化用品進行創造,使之進入更好的進入當下人們的生活。通過文創產品讓傳統文化活過來,是我們的目標,泉州木偶戲文化作為中國傳統優秀文化,是我們民族的瑰寶,怎么通過文創產品促進木偶戲文化的傳播是我們應該討論的話題。
做關于木偶戲的文化產品主要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做:一、木偶的造型;二、木偶的色彩;三、木偶的制作工藝;四、木偶的服飾裝飾。從這幾個方面中提取文創元素來進行創作。
4.3 中西方木偶戲文化創新性結合
在改革開放以后,經濟全球化不斷推進,世界各地的文化在各地之間相互傳播與影響,元素之間不斷碰撞與融合而發展出新的形式風貌。早在1930年代,上海就出現了一種新型木偶戲,新型木偶戲其實就是用木偶來演話劇,所有的服飾、造型和劇情都是采用西方木偶戲的內容形式、不重視人物動作的性格刻畫,與我國傳統傀儡戲表演根本不同.
5結語
總而言之,提線木偶戲的保護與傳承,需要以時代文化語境為背景,貼近時代需求,對其傳承機制、劇本內容、表演形式等進行改進和創新,與時代風尚保持共時性聯系,采取多種措施解決其傳承和發展中面臨的問題。
參考文獻
[1]劉國政. 泉州木偶頭雕刻的保護傳承與創新發展研究[D].中國藝術研究院,2017.
[2]宋歡.新媒體藝術中對木偶戲的傳承與創新[J].藝術與設計(理論),2017,2(07):131-132.
[3]黃冉冉.從文化的角度探究中國木偶戲藝術與西方元素融合的演變——基于泉州懸絲傀儡戲與西方木偶戲[J].中華手工,2021(01):2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