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紫揚 胡曉燁 張渝涵
摘要:在現代社會,養寵已逐漸形成風氣。但由于遺棄、丟失等各種原因而出現的流浪動物也在日益增多,且致人損害現象時有發生。目前,針對致人損害的流浪動物有出于好心對其進行暫時或長期投喂的人這一特殊情況,《民法典》對責任承擔的規定尚存諸多不足之處,本文將對其進行分析、提出建議。
關鍵詞:民法典? 流浪動物? 侵權責任
1引言
1.1研究背景
動物在人類生產生活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隨著社會發展,如今諸多家庭飼養著具有強互動性的寵物,從中獲得精神慰藉。根據亞洲寵物展覽會2019年與2020年出版的《中國寵物行業白皮書》,2019年全國城鎮寵物犬/貓總數達到9915萬只,而2020年全國城鎮犬/貓總數則超過1億只。全國范圍內的養寵狂熱也帶來了巨大的流浪動物問題: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與綠色發展基金會調查顯示,中國境內分布著將近5000萬的流浪貓狗。而《天津市流浪動物成因調查報告》則指出,以目前天津市超過200萬只的流浪貓狗為基數,流浪動物產下幼崽的概率將近50%。因此,從理論上說,天津市年新增流浪動物幼崽至少在100萬只左右。
面對流浪動物的不斷產生和肆意繁殖,政府部門難以進行及時有效的管理,因此釀就了城市管理難題。據無錫市公安局統計,該市2020年以來僅由犬類引起的擾民、傷人等方面的警情就多達17000多起,其中70%與流浪犬相關。當我們在網頁中搜索“流浪動物傷人”等關鍵詞時,各種相關新聞更是數不勝數,流浪動物對社會的負面影響已逐漸凸顯。
然而,《民法典》針對流浪動物的相關法條卻僅能在理論上起到引導和警示作用,實務工作中缺乏有效指導,造成了不同法院對相同情形的流浪動物致害案件的裁判結果大相徑庭,司法實踐中也存在較大爭議。
1.2研究內容
針對流浪動物致人損害的歸責問題,可以從侵權責任的角度確定流浪動物的投喂人是否應當承擔責任;如需承擔責任,則進一步討論責任和救濟限度。
2流浪動物的界定
2.1流浪動物的概念
《民法典》將流浪動物認定為遺棄、逃逸的動物。該條歸于飼養動物侵權責任下,據此有學者進一步認為,廣義上的流浪動物應指被原飼養人或管理人拋棄,逃逸、走失的飼養動物及其再繁殖所形成的動物群體。
筆者對這種觀點持認可態度。但如要更進一步判斷動物的流浪狀態,可以依靠以下幾點:沒有固定食物來源,除原主人外沒有民事主體負有必須對該動物進行定時定點的飼養或投喂的義務;沒有固定居所,除原主人外沒有民事主體負有為該動物提供住所、庇護或間接庇護的義務;依靠自己的力量謀生,除原主人外沒有民事主體有保護該動物躲避自然災害、人類和其他動物的威脅與傷害等的義務。
2.2動物處于流浪狀態的原因
《民法典》將流浪動物的流浪原因分為遺棄、逃逸兩種。遺棄是指動物被原主人蓄意拋棄或被不法人士盜取、搶奪,原主人主觀放棄找尋,動物在此過程中趁機脫逃獨立生存的行為;逃逸則指動物由于原主人虐待、變相虐待或其他原因而主動離開原主人獨立生存的行為。
但在實踐中,動物流浪的原因還有可能為自出生始即為無主狀態,或因不可抗力和意外因素導致與原主人分離,進入無主狀態。后兩種情況與遺棄、逃逸不完全相同,是原主人和動物雙方均未主動表示出分離的意愿,但由于某種因素導致的被動分離。此時,認定動物是否屬于流浪動物,要視原主人做出了多大的努力、堅持了多長時間、最終找尋線索的中斷處,以及他人的實際幫助情況。
2.3物種
在既有案例中,致人損害的流浪動物多以貓狗兩種為主。但人類實際可以飼養的動物種類數不勝數,凡經飼養的動物都有可能構成流浪動物并對人類造成損害。
3法律現狀
3.1立法
目前,關于流浪動物致害的的問題,《民法典》第一千二百四十九條對其作出了明確有針對性的規定:遺棄,逃逸的動物致人損害的,由原飼養人或管理人承擔侵權責任。
該法條對流浪動物致害的問題提供了具體的法律依據,從而對于動物的原飼養人或管理人起到了引導和警示的作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對寵物管理不善或惡意遺棄造成流浪動物大量增長的現象。另外,《民法典》第一千二百四十五條規定了動物致害的免責事由:若損害由第三人造成,動物飼養人或管理人與受害人承擔不真正連帶責任,受害人有權要求飼養人或管理人承擔侵權責任,也可以要求第三人承擔侵權責任;若受害人選擇飼養人或管理人承擔責任,則飼養人或管理人在承擔責任之后,有權向第三人追償。
我國對流浪動物致害的責任主體及免責事由都有規定,但將法條與司法實踐比照分析可以發現,目前我國關于流浪動物致人損害的相關法規還處于原則性條款階段,因其規定不明確造成了司法實踐的窘境。
3.1.1概念含糊不清
從法律術語的角度看,《民法典》第一千二百四十九條有概念模糊之嫌。該法條對流浪動物的限定范圍是“遺棄、“逃逸”的動物。從理論上說,“遺棄”包括三個構成要件:主觀上遺棄動物的意思表示,客觀上遺棄動物的行為,達到了遺棄動物的效果。但若某動物只是被飼養人或管理人置于某處,并無遺棄的真實意思表示,在此段時間內,如何討論該動物的狀態?同時,自始即為流浪狀態的飼養動物后代又該如何規定,這也是需要解決的問題。
3.1.2缺乏可操作性
目前我國有關流浪動物致害的法律條文只有《民法典》第一千二百四十九條。該條文似乎給流浪動物致人損害提供了賠償機制,即應由原飼養人管理人承擔侵權責任,但在司法實踐中卻缺乏可操作性,當事人或法院找到原飼養人或管理人的難度顯然很高。因此,這個看似“完美”的條文,對于當前亟待解決的動物致人損害的問題并沒有很大幫助。
3.1.3立法存在空白
《民法典》第一千二百四十九條只規定了原飼養人或管理人的責任,依上文所述,在司法實踐中找到原飼養人或管理人的難度較大。因此,當流浪動物致害后,可能的責任人將會轉向投喂人。盡管我們認為對善意投喂人苛以無過錯責任有違普遍的“公平”觀念,但長期投喂人的投喂行為確實加劇了周邊環境的安全隱患,也間接增加了流浪動物致害的可能性,投喂人應當為損害公共安全承擔一定責任。
針對以上流浪動物管理在立法方面的缺失,立法者應當及時完善現行法律制度,加快出臺或解釋法律,彌補立法空白,以維護被侵權主體的權利,防止司法實踐中法官在發揮自由裁量權時觀點不一致所的導致同案異判現象大規模出現。
3.2司法現狀
近年,流浪動物致害的案件逐年增加,但由于立法方面的缺失,各地法院對于流浪動物致害案件判決存在較大的差異。對此,筆者收集了歷年案例,并集中枚舉近幾例較為具有代表性的判決結果,統計出下表。
通過上表的統計可以看出,在多數流浪動物的案例中具有共性的爭議焦點是投喂行為本身是否導致投喂人構成流浪動物的飼養人或管理人。這與流浪動物本身性質相關:在一般情況下,根據民法典的規定,流浪動物的侵權責任由原飼養人或管理人來承擔,但原飼養人顯然難以找到。流浪動物具有野性和不確定性,投喂行為有可能導致流浪動物聚集,產生不可控性和危險因素,由此導致的流浪動物傷人事件與投喂行為具有一定的因果關系;因此,雖然對于投喂人的法律資格認定還較為模糊,但并不影響投喂人對可預見性危險責任的承擔。
4 投喂人責任
4.1《民法典》中的規定
在一般規定中,動物致人損害的責任主體通常是動物飼養人或管理人。在對流浪動物的規定中,我國《民法典》以遺棄、逃逸的動物加以限制,這是為了區別于非經人工飼養而自始生活在自然環境下的野生動物。根據過錯責任原則,當流浪動物造成損害時,應當對造成該流浪動物危險性和不可控制性的原飼養人或管理人進行追責。
但實際情況是,大多數流浪動物致人損害案件都難以在事發后找到原飼養人或管理人,因此,在許多司法判例中,被流浪動物侵害的被害人將該動物的投喂者訴諸法庭,請求損害賠償。此時,問題的爭論點在于:投喂者是否符合流浪動物的飼養人、管理人的界定標準。
4.2飼養人和管理人界定標準
從既有案例來看,在現實生活中的確有人出于憐憫對所有權不歸屬于其的動物進行照顧與投喂,但該行為本質上屬于臨時性行為,照顧者或投喂者做出了某一次或幾次行為不意味著其接受了作為管理人或飼養人照顧或投喂該動物的法定義務。但是,長期投喂的行為人是否應該對其喂養的流浪動物負責?
4.2.1從物權關系界定動物飼養人、管理人
《民法典》第一百一十四條第二款規定:“物權是權利人依法對特定的物享有直接支配和排他的權利,包括所有權、用益物權和擔保物權?!睆姆l規定中可以得出物權是支配權且具有排他性。這種支配關系具體表現為人對物的歸屬和利用關系。
流浪動物與家養動物的明顯區別在于家養動物明確歸屬于某公民或法人并且享有物權的保護,若其他自然人對家養動物進行侵害,其飼養人管理人可以采用法律規定的維護物權人的利益、保障權利人不受侵害的各種保護方法;而流浪動物的投喂者僅進行了投喂的愛心行為,不能以此為理由求償。同時,對飼養動物的所有權具有排他性,顯然流浪動物的投喂者并不是唯一可以對該動物履行管理人或飼養人相關權利的主體。
4.2.2從實際控制角度界定動物飼養人、管理人
在司法實踐以及大眾認知中,以對動物的喂養、馴化、陪伴、照顧其生理安全為控制標準,說明動物飼養人與管理人對該動物具有事實上的控制,此外,動物的飼養人與管理人還應該對動物具有法律關系上的控制,如許可證等。但控制還應該有對于危險的管控,是否需要盡到安全保障義務是對動物飼養人、管理人界定重要標準之一。當動物的所有權人對動物的危險性已不具有控制能力,筆者認為,此時作為流浪動物的長期、固定投喂者具備一定的對流浪動物的危險控制能力,其喂養行為也會使流浪動物改變生活軌跡和生活習慣等。如“喬某玉與肖某貞飼養動物損害責任糾紛案”中,造成損害的流浪動物在被告投喂的范圍內活動,二審法院并不因投喂行為認定喬某為本案中流浪貓的飼養人,但喬的長期投喂流浪動物行為與流浪動物在此大量聚集給該公共區域造成安全隱患之間存在直接因果關系,而該安全隱患又是造成肖淑貞被流浪貓抓傷的重要因素,因此應當對損害承擔一定責任。
綜上,認定投喂人的侵權責任,不僅要看其實際行為,也要參考主觀意思。長期投喂和偶爾投喂在流浪動物形成規模和周期性上確實會存在差異,不能一概而論,流浪動物實際是否有歸屬于投喂人的行為現象,或投喂人是否具有實際管控流浪動物的能力是十分關鍵的。但應當注意的是,在投喂期間,投喂人應當對其投喂行為造成的后果或可能面臨的危險性進行預防,若不加預防或是肆意放縱,就應對造成的損害后果承擔相應的責任。
5結語
從今年生效的《民法典》不難看出,隨著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蓬勃發展,素有“萬法之母”和“市民生活的百科全書”之稱的民法所進行大規模整合與變動,順應了新時代、新背景下國家與人民的需求。但稍有遺憾的是,流浪動物作為隸屬于民法典侵權責任編飼養動物致人損害之章中的特殊情形,并沒有得到太多改動。
在立法上,我國可以借鑒國外流浪動物侵權責任制度,比較兩大法系的相關法律規范,在歸責原則上趨于采用嚴格責任原則。但在司法實踐中,立法機關還應當充分考慮到我國國情,充分了解社情民意,照顧實際操作難度,才能更好的治理流浪動物問題,從流浪動物這一方面促進社會治理的積極發展。
參考文獻:
[1]李玲.流浪動物致害責任主體研究[D].大連海事大學,2014.
[2]李秀秀.流浪動物致人損害責任主體研究——以某地區流浪貓傷人案為例[J].河北農機,2021(02):157-158.
[3]金瑩瑩.流浪動物致人損害責任研究——以“賀某訴袁某喂養流浪動物損害賠償案”為例[J].法制與社會,2020(09):53-54.
[4]李麗娜.論流浪動物損害責任的承擔主體[J].遼寧公安司法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5,{4}(01):28-30.
[5]張詩萌.流浪動物侵權責任承擔主體研究[J].長江叢刊,2016,{4}(13):108.
[6]張娟.流浪動物侵權責任主體的認定——兼議“流浪貓傷人”案[J].長春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26(09):51-53+81.
[7]曹煜.對流浪貓傷人案的法律思考[J].法制博覽,2016,{4}(04):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