琚淑娟
摘要:傳統的灌輸式教學,通常是老師講什么學生記錄什么,學習氛圍單調,學生的積極性也不高。研究性學習需要進行實踐活動,突破傳統教學的限制,讓學生的學習不僅僅是停留在課本。通過實踐學習到新的知識和技能。本篇文章主要分析在我國的教學中如何進行研究性學習,同時提出一些教學意見,希望能夠帶給老師和同學一些參考。
關鍵詞:研究性學習;課程教學;實踐教學
引言:課堂是學生學習新知識的重要場所。長時間以來,我國進行課堂授課形成了知識本位、師本位的學習模式,學習常常是老師講什么學生記什么,考試考什么教師講什么,課堂上沒有留出足夠的時間讓學生進行思考,大大降低了學生的創新能力的養成。研究性學習能夠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突破傳統教學的束縛,改變教師的教學理念,明確學生課堂主體的地位,讓學生重視學習過程,創新教學手段等等。
一、研究性學習在課堂教學中應用時的理論基礎
在課堂中加入研究性學習,主要依據了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與傳統客觀主義相比,建構主義認為學習過程是主動搭建新知識的過程,學習者要改變被動學習的過程。新的課程標準的提出,不僅僅是對教學手段進行改變,同時還要改變人文精神,學習環境等等。
二、研究性學習在課堂教學中應用時的師生角色
(一)教師——學生學習的輔助者
教師需要突破傳統教學中,以自己為主導的教學方式。教師應當明確學生是課堂主體的教學模式,改變自己的授課手段,輔導學生更好的學習。教師在進行授課之前,可以提前給學生提出一些針對性問題,并且告知學生可以查找問題的材料,讓學生通過合作學習的方式找到解決問題的最佳方式。在合作學習中,并不意味著教師全程旁觀,而是根據學生的討論提供相對的引導,讓學生對問題進行正確探討。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與學生是協作關系,是學生的合作者。教師可以站在學生的角度思考問題,成為學生的朋友,增加與學生之間的交流,根據學生的意見調整自己的教學方式,讓學習效果大大提升。研究性學習對于教師是一種考驗,教師需要對學生進行輔助教學,也要利用空閑時間補充專業知識,提升自己的專業素養,用足夠的耐心解答學生的難點問題。教師在授課過程中需要提高自己的組織能力以及語言能力,讓學生進行學習時可以真正做到“形散而神不散”。及時調整自己的思考方式,理解學生的學習思路,發現學生的短板問題,幫助學生克服,引導學生正確的學習觀念,為學生的終身學習奠定基礎。每個學生的成長環境不同,個性愛好都存在著很大差異,老師要用耐心關注每個孩子的學習,讓每個層次的學生都能夠取得進步。
(二)學生——學習的探究者
研究性學習需要學生在復雜的真實情境中完成任務。進行研究性學習時,教師需要根據學習內容引導學生完成學習。學生在教師的幫助下,與同學積極溝通,彼此配合,勇敢嘗試解決問題的最佳方式。進行學習時,學生需要保持自己的自控力,有的學生會因為教師不能盯著自己就自己放松;要有堅持不懈的精神,不能因為一點難題就選擇放棄;要積極配合同學,不能養成自我獨大的心理,每個同學都是學習的參與者。通過研究性學習能夠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也能夠增強學生的合作意識,可以讓教學效果事半功倍。每個人的學習之路都不是一帆風順的,在學習的過程中,學生需要克服自己的心中膽怯,積極表達自己,勇敢戰勝學習中的不足,努力練習,樹立學習自信。
三、研究性學習應用于課程教學中的模式
研究性學習的重要渠道就是進行課堂學習。想讓研究性學習能夠在課堂中真正被應用,需要教師進行授課之前能夠根據學生的學習狀態,專業的調整教學方法,讓學生能夠對知識進行深入理解。以下是參考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結合自己的教學經驗,同時與其他教師溝通的總結下面的教學方式,給研究性學習在課堂中的應用提供一些參考。
(一)問題探究型
學生能否在課堂中積極配合教師,主動完成對問題的探究,直接影響著學生的學習效果。興趣是學生最好的老師,當把學習變成自己的興趣能夠讓學生的學習事半功倍。教師需要根據學習內容,提出學生感興趣的問題,吸引學生主動探究。研究性學習是學生立足教師提出問題,進行研究探討的學習模式。教師需要了解學生的性格、愛好,幫助學生設立學習情境,保持學生的好奇心,讓學生主動完成學習。教師可以把學生分成四人為一組的學習小組,通過小組合作的模式積極尋找問題的正確答案,能夠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促進班級體的共同進步。
(二)假設驗證型
教師根據學習內容創設學習情境后,學生根據問題思考、研究,根據自己的觀念提出新的問題,想要真正解決問題,教師需要鼓勵學生大膽提出自己的假設,同時對自己的問題進行驗證。教師可以在保證學生安全的前提下,讓學生進行實驗,實驗的過程能夠提升學生的參與度,增加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保持學生的新鮮感,讓學習效果最大化。
(三)發現學習型
過去的授課方式,常常是教師主導,老師講什么學生記什么已成為學習常態,課堂已經成為教師的“一言堂”。在灌輸式教育下,學生不會主動對問題進行思考,甚至會產生厭學的心理狀態,想轉變這樣的教學模式,教師需要明確學生是課堂的主體,教師在進行教學時處于輔助的角色。學生需要主動學習,發現自己學習中的不足之處,及時提出,克服自己的難題。
(四)實踐活動型
研究性學習對學生的實踐過程更加關心,讓孩子們可以結合生活中的小事,利用自己的知識解決生活難題。研究性學習可以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教師進行授課時,需要在保證學生安全的前提下,提供給學生進行實踐的機會,讓學生可以通過實踐提升自己的綜合素養,完成對新知識的掌握。
結束語:進行探究性學習,需要教師可以把握住學習的尺度,能夠對課本內容進行靈活“收”和“放”,不是所有問題都需要進行探究性學習,對于理論性強的知識還是需要通過傳統的教學方式進行授課。傳統教學與研究性學習相輔相成,才可以讓學習效果最大化。傳統學習與研究性學習都有各自的特點,教師需要立足課本合理分析,采用正確的教學方式,才能夠讓學生的綜合素質得到進步。
參考文獻:
[1]齊菊紅.研究性學習在課程教學中的應用[J].中小學電教,2012,29(007):98-101.
[2]李愛麗.研究性學習在小學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云南教育,2004.
[3]戴建新.研究性學習在小學課程教學中的應用[J].高等函授學報(自然科學版),2012(02):80-81.
[4]楊水根.小學課堂教學中應用研究性學習的策略[J].新課程學習(上),2015,000(005):6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