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環境工程職業學院 王婧潔
“互聯網+”教育背景下,教育部鼓勵高職教師積極利用信息技術提升教學水平、創新教學模式,并指出要加強信息化教育教學和教師教研新模式的探索與推廣。伴隨著傳統教學模式到混合式教學模式的轉變,個體學習向集體學習進行轉變。教研作為教育研究的基礎,傳統教研方式單純的“校本教研”已經無法滿足信息課堂帶來的時間與空間的嬗變。借助互聯網技術,依托數字化學習平臺與信息化教學手段展開混合式教研,促進教學教研一體化,成為高職院校積極踐行的創新模式。
2018年,國務院在《關于全面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意見》中提出,要“實行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混合式研修”,全面提高教師素質。混合式教研作為傳統教研與在線教研的結合體,價值遠不止兩者模式之間的功能疊加。傳統教研方式“面對面”特點因空間范圍小與時間跨度長的問題,教研內容的傳遞具備封閉局限性。在線教研雖然能夠快速地進行內容共享,但因質量監管的有限性與專業實踐性不足,也會影響教研質量。而混合式教研是混合式學習模式在教研和教師培訓中的應用,最終的目的是不管在線或者離線、自定步調或者實時同步、結構化學習或非結構化學習、面對面學習或者遠程學習,都為學生從內容到體驗、從技術到教學提供多維互動服務。因此混合式教研形態呈現出教研主體與教研對象的多元化、教研目標的維度化、實施環境的差異化、資源媒體的多樣化、教研組織的靈活性等特點,能夠實現不同教研方式混合的優勢互補,全方位促進教師專業發展。
高職辦學的起點是服務產業發展的需要。鑒于職業教育的類型特征,高職專業教研要以就業為導向,按照工作領域技術技能要求構建課程體系,堅持課程開發與職業標準“互嵌共生”,課程內容與企業用人需求和職業標準對接。學校、行業、企業多元主體協同教研方式,使得教研互動不再局限于封閉環境,而是教學環境與生產環境的聯系與融合。結合專業內容屬性與教研主體的認知維度進行教研個體的自主學習探究與集體的協同合作,不僅能夠從整體提升教研主體的專業水平,還可以多維度構建教研環境與活動實施,實現知識與技能目標的達成。一來能有效解決教研內容與職場環境相脫節、教學理論與教學實踐相脫離等問題,二來對賦能教師專業發展,服務社會培訓,推進教學改革等都有顯著成效。
基于教研主體的多元需求與教研目標的多維度,教研活動具備多樣性與靈活性。傳統的教研交流活動常見開課、說課、評課活動等,常見的教研問題有“形式單一而研究泛化”“只研教學不研課標”“各自為戰、協作乏力”等問題。基于多形式融合的混合式教研,教師可以在教研組織者或企業技術的指導與幫助下,靈活融合網絡在線學習、集中面授研修和專家引領的校本實踐教研等方式,通過線上探究型、觀摩型、互動型、仿真型、指導型與線下研訓型、競賽型、實操型等方式相融合展開教研活動,實現在線教研與在場實踐的融合。
傳統的面對面教研環境無法滿足信息技術催生的多種教學需求。教研組要突破傳統面對面教研的不足與短板,充分利用信息技術手段,依托“ 資源+工具+管理+平臺”手段重構“線上+線下”混合式教研環境。如基于信息技術構建在線教研平臺,針對學科特點與教研需要進行小組討論、頭腦風暴、仿真體驗、資源共享等線上平臺進行交流;根據在教學實踐產生的問題,通過行業調研、競賽實訓、職場實踐、競賽研訓等多種線下教研實踐活動相融合的方式取得教研實踐成果。線上網絡教研與線下實踐教研相互輔助與支撐,利于打造教研實踐-教研反思-教研再實踐-教研總結的良性循環,形成滿足主體自主學習、小組協作、區域交流的混合式教研平臺。
隨著信息化環境下的職業教育教學模式創新研究的深入實踐,教育部對教研主體主動適應新技術發展,提升信息化教學能力和綜合信息化素養提出了要求。教研主體要靈活轉變思路,努力實現由提供優質資源向提供優質資源教研服務的轉變。如通過中國大學MOOC、超星學習通、智慧職教等在線開放學習渠道共享媒體資源,結合自身需要優選文本、圖像、課件、視頻、音頻、虛擬仿真等媒體資源進行教研研究。同時教研組織者可根據教研需求,結合產業發展與專業建設目標,整合、組建優質資源,強化教師信息化應用能力培訓,擴容教研知識儲備,為教研組提供優質教研服務。
以紅色思政價值引領為導向,通過校校區域聯盟、校企師資相互流動的方式構建了一支由“黨建骨干+專業骨干+企業骨干”組成的結構化教研師資團隊。數十名長期工作在教學及管理一線,擁有豐富教學管理經驗、專業帶頭人、省級中青年骨干教師資線上流動,組建專項調研隊伍,根據區域特點調研各校人才培養模式;選擇生產技術與管理水平在行業處于中上水平的龍頭設計企業作為互聘互兼的合作企業,我校推薦具備專業技術水平高,理論基礎扎實,富有團隊精神的專業帶頭人兼任企業顧問,企業推送適應行業“新技術,新工藝,新材料”發展的設計總監任實訓指導教師。校企師資互聘互兼,身份融通,發揮各自所長,實現優勢互補,雙向服務到教研實踐指導與生產管理過程。截至目前,建立校企合作單位200余家,建成了由400多名設計總監、一線設計師,工程技術人員組成的復合型教研師資隊伍,形成了校企“優勢互補,資源共享,分工協作,相互配合”的混合式教研模式,大幅度提升人才培養質量。
隨著學習關系重組、學習空間重構、學習技能重新定位,高職院校需要認真審視教研內容體系的構建。結合專業特色,定位“市場需求,服務發展,促進就業”,遵循“一體化設計,結構化課程,顆粒化資源”,我校建筑室內設計專業教研組匯集國內權威行業企業、一流高校,以思政引領為前提,制定了滿足行業企業、學生教師、社會學習者(含下崗農民工、退役軍人等)學習需求的課程標準與資源認證標準,建設了以就業為導向的“真項目,活模塊,重德育,強技能”教研內容體系,致力提升數字化課程資源能學輔教、職業進階與職位提升和終身學習服務能力。教研組以立德樹人為目標,選取企業真實項目為教研案例,深入工地實踐,反思教學需求,精準設計教學重難點,教學全過程深入貫徹愛國主義教育,目標培養具備愛國主義情懷的大國工匠型社會主義接班人。
校企協同開發混合式教研實踐平臺,促進教學一體化,實現產學研有機銜接。一是依托國家級建筑室內設計專業教學資源庫,校企聯合開發了“新技術,新工藝,新材料”三新教學資源,開發崗位技能培訓包、師資培訓包、展開1+x考證培訓等育人服務資源,為教研主體提供開放共享的線上教研服務。二是以崗位技能培養為導向,教研場所融入企業工作環境,將學校創辦的“致青春”“美和家居”等設計工作室,以及以贛州華潯裝飾、贛州叢一樓裝飾等本地產教融合緊密的企業作為載體,將企業真實項目和工作標準融入專業教研中。教師通過自主參與不同類型的企業項目,投入到“制圖—設計—預算—施工—管理—驗收”生產實踐活動,通過對自身專業技術、職業素養和可持續發展能力的培養,實現教研質量與項目技能目標相適應。三是聯合名雕裝飾股份、深圳居眾裝飾、廣東華潯品味裝飾等優質企業開設訂單班,由企業一線設計師、工程監理全過程、全方位參與專業建設和人才培養。通過騰訊、視頻會議系統將企業工作實景同步直播課堂,實現企業人員遠程參與教研。
混合教研服務管理不僅是課前工作,而且始終貫穿于環境支持—資源展示—過程管理—教學評價等整個學習過程。2020年2月,我校建筑室內設計專業積極響應“停課不停學”號召,面向校內師生與行業企業全面展開免費線上教育資源培訓服務。教研室通過多次線上集中會議統一思想、確定目標,構建了由“教學鏈—評價鏈—監管鏈”組成的教研組織鏈。①教學鏈:建立“兩云端三階段四服務”教學模式。基于“職教云+直播平臺”展開教學服務,圍繞課前課中課后三階段助力學生線上教學知識內化。解決學習環境從學校轉移到家庭,教學組織從行政班級轉變為分散個體,教學環境從面對面教學轉化線上視頻教學等教學組織與實施問題。②評價鏈:一是教師以目標鏈為依據,對教學目標與考核點設定值進行自我診改,突出自我評價的可測量性。二是通過調查問卷,平臺數據等線上渠道獲取課程學習體驗感,便于調整教法策略。三是通過抗疫思政課堂評選,帶動思政課堂建設。③監管鏈:一方面監管課程資源建設與教學實施,制定《在線開放課程管理辦法》《教師信息化能力培養與考核制度》等保障機制;一方面監測資源庫社會服務情況,形成課程質量報告與資源庫應用分析,有效驅動教學質量提升。經過實施,在2020年2月—5月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間,資源庫服務院校超1600多所,作出了突出貢獻(見圖1)。

圖1 疫情背景下的生態教研組織鏈
混合式教研作為適應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下的新形態教研,具備全方位、多維度、多層次的特點。有序的教研組織與管理是教學過程秩序管理的前提,并且貫穿了師資結構建設、教學資源建設、平臺管理建設、質量監管建設全過程。教研活動要突出“德育培養+技能培訓”的融合性:一是要重視師資結構的優化,可利用調查問卷、診改預警等數字技術對教研者進行用戶畫像,驅動教研者有效自我發展、優化教研形態,保障教學質量。二是要積極利用信息技術,打造混合式教研平臺,豐富教研實踐資源類型。廣泛聯合校、行、企,協同構建“校內+校外、線下+線上、課堂+企業”的產、學、研共同體,提升教研活動的時效性與實用性。三是要堅持價值引領,提升教師育人能力與教學能力。拓展教研視野,提升教研實踐經驗。四是提升教研組織監管,配套層級式、規范式管理的相關機制保障,確保教研秩序。然而隨著線上教學實踐的深化,基于信息技術創新教研形態將會是一直探索的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