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南農業大學水利與土木工程學院 林杰斯,陳雄鋒
學生黨支部是高校學生黨建的重要組成部分, 是廣大青年學生認識黨、靠近黨、加入黨的第一道窗口,是黨關愛學生、團結學生、引導學生和激勵學生的橋梁和紐帶。面對紛繁復雜的國際政治形勢和艱巨繁重的國內改革發展任務,加強高校基層學生黨支部工作,提升大學生思想政治水平,增強大學生政治素養,這對于我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和中國夢具有深遠的戰略意義。為此,筆者針對學生黨支部建在班上開展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和實踐,如圖1為學院學生黨支部黨建活動室。

圖1 水利與土木工程學院黨建活動室
傳統的學生黨支部主要是將黨支部建立在系、年級或專業上,但隨著高校學生人數和黨員人數的持續增加,以系、年級和專業為陣地建立學生黨支部在某種程度上制約黨建工作的有效開展。
支部如果按照跨年級和跨專業進行設置存在諸多問題,具體表現在一是人數眾多難以管理,學生之間相互不熟悉,開展組織生活或開展學習討論時易導致發言機會少、不充分等情況;二是不同年級的學生課程安排不一致,難以協調統一的時間、地點開展支部活動。這些問題勢必會影響到支部對黨員的教育管理工作。
部分年級支部黨員多達百余人,高年級學生黨員多投身于校外實習和工作當中, 而涉及新黨員的發展和預備黨員轉正的會議需要高年級黨員的參加和表決,這勢必影響其實習和工作, 增加了這部分學生黨員的差旅成本, 削弱了學生黨員參與會議的主動性和積極性,黨員會議支持度和參與度也會受到影響[2]。
一般來說,在學生黨員人數較少的情況下,學生黨支部書記、入黨介紹人和支部活動策劃者由年級輔導員老師擔任有其合理之處,但隨著學生黨員人數的擴大,輔導員老師擔當多個角色已不合時宜也不合要求,應該著力培養和選拔政治信仰堅定,入黨動機端正和工作能力過硬的學生黨員擔任,有利于鍛煉學生黨員的組織協調、分析判斷和交流溝通能力。
班級是大學生的基本組織形式,是大學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務的主要組織載體。學生黨支部建立在班上具有明顯的優勢,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加強基層黨建工作,當務之急是解決好基層黨組織的覆蓋問題。學生黨支部建在班上,改變了以往高校學生黨建工作僅僅延伸至院系專業或年級的情況,使高校學生黨建工作的觸角深入高校最基層的單位——班級,實現了黨基層組織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工作目標,消除了高校黨組織工作的“真空地帶”和“空白點”,形成院系黨總支指導監督,班級黨支部落實反饋的黨建工作新格局[4]。
加強基層黨建工作,重中之重是充分發揮黨支部的戰斗堡壘作用,增強黨支部的輻射力和影響力,以黨支部的組織力量凝心聚力,以學生黨員的先鋒作用帶動班級爭先創優,以黨員的人格魅力鼓舞人心,促進黨支部成為助推班級建設和個人成長的重要力量。通過黨支部生活的制度化、常態化和規范化,不斷提高黨員政治修養和理論水平,以進一步提升學生黨員隊伍工作水平[3]。
大學生發展黨員工作是高校黨建工作的一項重要內容。以往,許多高校學生黨支部以年級或專業為單位建設,學生黨員人數相對較多,有的黨支部黨員八九十人,黨員發展工作中,諸如入黨積極分子考察不充分、不細致等問題也隨之暴露出來,直接影響黨員發展質量。而黨支部建在班上有利于發揮學生黨支部主陣地作用,有利于加強和改善入黨積極分子的培養考察工作,通過組織和開展對入黨積極分子的學習、教育、考察和監督,引導其進一步端正入黨動機,提高思想政治覺悟和錘煉黨性修養,使培養考察入黨積極分子工作更具有針對性和實效性,實現了發展學生黨員工作的全程化和精細化。
在傳統的垂直型的基層黨組織體系里, 黨支部、團支部和班委會都各司其職, 處理相關學生工作,難以形成合力,導致工作效率低下。學生黨支部建在班上后, 成為班級的思想政治核心,統籌指導團支部、班委會的工作。黨支部、班委會、團支部對應設置,人員交叉任職,相互支持、相互配合,形成“黨團班”三位一體的工作力量,實現“黨建促團建,黨風領班風”的良好模式[1]。
學生黨支部建在班上的優越性日益凸顯,正成為不少高校基層黨建工作的有益嘗試。但不可否認,班級建立黨支部這種設置模式在實施過程中也存在一些問題需要探討和解決, 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很多班級黨支部忙于事務性的黨務工作,無暇顧及班級建設和管理,直接導致黨支部的戰斗堡壘作用有所削弱,黨員的集體觀念和服務意識也有所淡化,普通同學對黨員的意見也有所增多。而低年級班級的學生黨員人數較少,正式黨員人數少之更少,導致黨支部的凝聚作用和影響力有限;另外,低年級黨支部學生黨員大多是預備黨員,黨齡偏短,缺乏黨務工作經驗,在開展工作當中缺乏計劃性、針對性和主動性,被動地接受上級黨組織布置的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黨支部的戰斗力;學生黨員出自班集體,工作當中有所顧忌,對班上的黨員和普通同學不能大膽要求和管理,客觀上影響黨支部工作的有效開展。
有些班級黨支部未充分意識到班級黨建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對黨建工作存在畏難情緒和應付了事心理,導致黨支部工作缺乏動力和激情,欠缺明確的工作制度和發展規劃,造成支部生活或支部活動缺乏組織性、目的性和創新性,久而久之,黨員主動性和積極性有所下降,黨支部戰斗力也有所削弱。
某些高校學生黨支部雖然建在班上,但缺乏對支部有效指導的機制體制,加之班級黨支部的學生黨員黨齡不長、自學政治理論動力不足、黨務工作經驗欠缺等因素造成班級黨支部發展不平衡,班級學生黨員并沒有充分發揮先進性,班級黨支部的戰斗力受到削弱。另外,高校承擔學生黨建工作的主要力量是輔導員,但隨著高校學生人數的持續增多和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精細化的新要求,輔導員不得不將時間和精力投放到繁重的學生事務當中,這在某種程度上影響了輔導員對黨支部建在班上工作的指導。
學生黨支部建在班上是加強高校黨建工作一種富有成效的工作方式,但諸如以上一些問題需要面對和解決,為更好地發揮班級黨支部的戰斗堡壘作用,充分發揮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進一步凸顯班級黨支部的優勢,提出以下幾點對策加以完善:
順利開啟黨支部建在班上這一黨建模式,必須確立黨支部在班級中的核心作用,必須理順和協調好班干部、團干部與黨干部的分工職責和相互關系,可以考慮由學生黨支部書記兼任班長或團支部書記,有利于學生黨建工作和班級工作的互相促進、互相協調和互相支持。同時,為防止黨支部書記“權利”過于集中,集體決策一定要堅持民主集中制,同時配備一定數量的非黨員擔任班干部和團干部,充分發揮其監督作用。
加強班級黨支部的制度建設需要將黨支部工作制度、責任制度和監督制度作為重要抓手。工作制度包括學生黨支部當年工作的目標、方向和重點,通過熟悉工作制度使學生黨支部的各項工作有章可循,井然有序。責任制度體系要求從工作人員的分工入手,做到權責明確,杜絕權責不清和推諉扯皮。組織和培訓學生干部學習工作制度和責任制度,切實充分發揮制度的優越性和約束性。
另外,班級黨支部工作應納入監督機制,學院黨委可通過黨建聯系人對所掛鉤的班級黨支部定期進行監督檢查,對發展黨員、評先評優、獎助貸等涉及學生切身利益的工作嚴格監督和把關。
學生黨員目標管理要求班級黨支部結合本支部及學生黨員個人的實際情況, 要求學生黨員在發揮黨員作用方面完成具體目標,對完成情況進行嚴格監督和細致考核,為評先評優和獎助貸工作提供重要參考[2]。黨員將宗旨意識和責任意識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制訂管理目標時要符合支部實際情況和黨員成長特點,要堅持共性也要考慮個性。制訂的目標應盡量量化, 實現考核數據化,便于操作和執行。
班級學生黨支部建立后,必須建立和健全一個合理的工作指導機制,以加強對黨支部建在班上工作的跟進指導。學院黨委應該給每一個班級指派和配備黨建聯系人,黨建聯系人可由學院黨委委員、輔導員、黨員教師班主任等兼任,黨建聯系人掛鉤到聯系班級,具體負責對學生黨支部的工作指導,指明工作方向和工作重點。
高校學生黨支部建在班上是新時期下高校學生黨建工作的必然產物,也是新形勢下基層黨支部設置模式的有益探索,符合高校黨建發展要求。實踐證明,黨支部建在班上有利于開展學生黨員的教育、服務與管理工作,有利于發揮基層黨組織戰斗堡壘作用和黨員先鋒模范作用,有利于發揮黨支部在班級建設與管理的核心作用。高校學生黨支部建在班上是一項系統工程,要求高校黨務工作者以更大的決心和智慧勇于實踐,積極探索,須確立班級黨支部的核心作用,加強黨支部制度建設,推進學生黨員目標管理,建立學生黨支部的指導機制,以不斷提高黨支部建在班上的質量和成效。
相關鏈接
高等學校是本科院校、專門學院和專科院校的統稱,簡稱高校。高等學校主要分為普通高等學校、職業高等學校、成人高等學校。
中國大陸高等教育系統擁有雙一流、部省合作共建高校、中西部高校基礎能力建設工程、2011計劃、111計劃、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養計劃、卓越醫生教育培養計劃、卓越農林人才教育培養計劃、卓越教師培養計劃等項目來推進高校建設。
截至2019年6月15日,全國高等學校共計2956所,其中普通高等學校2688所(含獨立學院257所),成人高等學校268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