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征陽?李忠華
關鍵詞:國際經貿專業 人才培養方案 制訂原則
推動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是自2020年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反復強調的問題。新發展格局對復合型人才的需求越來越大,國際經貿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也需要與時俱進。
一、國際經貿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現狀分析
目前,重點院校、一般院校和職業院校均開設了國際經貿專業,經過比較和分析,筆者總結出了在培養方案方面,各院校間存在的共性和差異。
(一)共性
1.培養方案的總學分數和整體結構構成相似
培養方案的總學分數均在170分左右,結構上基本由通識課程、專業基礎課程、專業方向課程和實踐四部分構成。課堂學習在專業培養方案中的占比一般為80%,更偏向于理論知識的學習,實踐類學習安排較少甚至沒有。總學時在2600學時左右,考核方式多為論文和理論知識考試。標準學制一般為四年,彈性學制最短為三年,最長不超過六年。
2.核心課程設置相似
核心課程涵蓋國際貿易理論、國際貿易實務、外貿英語、國際商務談判、計算機應用等,并針對近年來新興的國際貿易形勢增設了跨境貿易電子商務、國際商法、外貿運輸與保險等專業課程。
國際經貿專業所學知識范圍涵蓋廣泛,涉及營銷、管理、物流等,課程設置以出口貿易為核心,關于進口貿易的專業課程設置相對較少。大部分院校缺少為學生提供實踐課程的實訓基地和實習平臺。
3.培養方案內部結構比例
專業基礎課學分約占課程總學分的26%,專業課程學分約占課程總學分的11%。在實踐環節課程中,認知實習學分占課程總學分的3%,崗位實習學分占課程總學分的17%,合計占比為20%。
從國際經貿專業培養方案的課程構成比例來看,專業課程占比和實踐環節占比都很低,這與深厚的人文底蘊、寬厚的基礎理論的培養目標基本吻合,然而這也正是培養方案中存在的共性問題之一。大學招生之所以按照專業來進行,目標就是培養具有專業特長的人才。
4.授課階段安排相似
在國際經貿專業的課程安排上,基本上是大學一、二年級階段學習基礎課,三、四年級階段學習專業課(含專業實踐課程)。在共性方案的作用下,學生學習結果呈現的共性現象如下:
大學一、二年級,學生對自己專業的認識基本停留在知道自己專業名稱,實踐環節與專業關聯度相對較低。
大三上學期學生開始學習專業課,而大三上學期結束的寒假正逢春節,社會實踐機會少,學生也很少出去實習,對于專業知識與技能的積累不夠充分。
大三下學期學生開始分流,一部分學生專心準備考研,時間和精力的分散必然會影響專業課程學習的質量;不考研的學生開始思考就業問題,做各種考試準備,也會影響專業學習的質量。總之,大三、大四的專業課程學習效果會大打折扣。
(二)差別
1.培養目標不同
重點院校更加關注深厚的人文底蘊、寬厚的基礎理論。這些基礎固然重要,但是與學生的職業能力并無直接關聯。一般院校的培養目標也同樣是模仿重點院校。
職業院校的專業劃分更細,口徑收窄,特別是針對不同行業或地區對學生進行差別培養。例如,環渤海區域近年來在外貿方面與東北亞國家合作非常密切,尤其是日本、韓國,因此增設日語、韓語等小語種課程,并針對不同國家習俗開設商務禮儀的培訓課程。
2.開設的課程不同
重點和一般院校大學一、二年級主要開設基礎課,基本不涉及專業課;職業院校在一、二年級就已經引入了一些專業課程,讓學生了解和熟悉自己所學的專業。
在英語課程的開設方面,重點和一般院校基本以三個學期的大學英語模式開設課程,而職業院校則采取了綜合應用加聽力、口語的組合方式開設課程,注重語言在商務交流中的正確使用,使英語學習更加實用化。
在專業實踐類課程的開設方面,職業院校相比重點和一般院校開設數量更多一些,更加注重學生的實際技能操作和經驗積累。
二、國際經貿專業畢業生的就業情況
同是國際經貿專業畢業生,由于客觀存在的學校等級以及培養方案的差異性,就業結果差異很大。
目前重點院校國際經貿專業本科畢業生的去向依次是高校(攻讀碩士博士學位)、國家機關、事業單位、銀行、企業。畢業生崗位與國際經貿專業的“專業”性關系不是很緊密,印證了培養目標的定位和實踐結果之間存在的差異。換言之,畢業生的就業單位大多是按照經濟大類進行招聘的,對具體專業的要求不高。
一般院校國際經貿專業本科畢業生的去向依次是銀行、企業、高校(攻讀碩士學位)、事業單位、國家機關。其就業方向與重點院校基本類似。不同點是多了一些能夠并且愿意按照專業就業的學生,特別是專門去外貿企業工作的學生,尤其家鄉位于沿海城市或者經濟開發區的學生,畢業之后進入外貿行業的概率更大。與此同時,也多了一些就業方向不明確的學生。
職業院校國際經貿專業畢業生的就業領域主要是物流、銷售,不一定是在國際經貿領域工作。出現這種情況的主要原因是就業難的大背景、用人單位對學校層次的關注和學生自身的專業和綜合素質的影響。
綜合以上分析,國際經貿專業本科畢業就業專業門檻普遍不高,專業素質要求不突出。盡管同是國際經貿專業,培養方案也類似,但因學校和學生自身差異而形成了截然不同的結果。
換句話說,盡管大學是按照專業招生,但從培養的角度來講,專業技能教育投入不夠,專業導向不突出,學生就業對口性不強。盡管各學校的培養目標都強調培養國際化、復合型、高素質專業人才,但是目前的就業情況表明,國際經貿專業培養的人才中,真正能夠符合國際經貿實際需要的高素質專業人才并不多,難以滿足“大循環、雙循環”的新格局對人才的需求。
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制度下,我國的中小企業占比較大,外貿企業中的中小企業占比尤其高。雖然是中小企業,但是由于其自身業務的特點,對國際經貿人才的綜合能力要求很高,導致人才供求不匹配。
三、國際經貿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制訂基本原則和建議
(一)基本原則
國際經貿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制訂的基本原則是實事求是。無論是哪一級別的院校,都應從自身實際情況出發,制訂切實可行的針對性方案。
(二)建議
國際經貿人才就業具體環境涉及各行各業,可以基于地域、行業、企業、產學研結合等不同視角制訂培養方案。
國際經貿領域既需要高層次的研究型人才,也需要能夠適應各行各業需要的外向型、應用型人才。因此,對學生進行細分方向培養非常必要,這樣可以使學生對自己的未來發展方向有比較清晰的認識,具體建議如下。
1.結合地域特點
在制訂人才培養方案時,要注重深挖本地區或者特定地區對人才的具體要求,推進校企合作,進行“訂單式”培養,以便更加貼近企業的用人標準。
在制訂人才培養方案時一定要進行深入調研論證,及時更新企業對人才需求的變化,在招生時作出必要的說明,提高學生對企業人才需求的認識程度。地方職業院校在制訂培養方案時應特別關注這一點。
2.結合行業特點
不同的行業對國際經貿人才的要求差別很大,客觀上要求國際經貿專業的學生具有行業背景。而同一行業內部則存在共性。學生不僅要對當前的行業現狀有充分的了解和認識,也要對行業發展體系有所了解,并且能夠對行業未來發展趨勢作出準確的判斷。例如手工業將會從單件大批量走單逐漸轉向個性化、定制化的小批量走單,這就需要國際經貿從業人員緊跟出口國家的市場形勢作出合理決策。
這種針對行業制訂專門培養方案的方式適合面向全國招生的地方院校,特別是一些地方綜合性大學。
3.調整培養方案結構
培養方案要以提高學生的專業核心能力為出發點,淘汰與專業技能聯系并不緊密的課程。在培養方案涉及的課程基本確定的前提下,要認真梳理專業課與基礎課之間、專業課之間的前后銜接關系,理順課程教學順序,梳理出不需要基礎課和其他專業課打基礎的課程放在大學一、二年級開設,讓學生及早進入專業內容的學習。
4.突出課程思政
對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要貫穿教學全過程。國際經貿專業學生畢業后的工作環境比較特殊,會接觸到各種不同的思想認知和意識形態。為了保證人才的思想正確與政治正確,設計國際經貿專業人才培養方案時要突出課程思政。
5.培養學生核心競爭力
為了讓學生能夠順利就業,就必須為學生進行準確定位。培養方案本身就是一個為學生就業定位的過程。科學合理地根據國際經貿人才所要具備的核心能力來優化教學方式和課程設置是關鍵所在。培養方案中必須要有確保學生保持核心競爭力的教學內容,而且要保證質量。
培養方案的制訂應該建立在對學生學習情況和就業情況的充分了解之上,對相對薄弱的教學環節要給予重視和強化,以培養具有綜合素質的國際經貿人才。
參考文獻:
[1]獨娟,龔靜,秦文文.新常態下國際貿易本科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現代商貿工業,2019(31).
(作者單位:李征陽,唐山工業職業技術學院;李忠華,華北理工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