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澤賢 張培松 林蕊
摘要:目的:分析在肛腸手術后予以中藥熏洗、穴位注射的效果,尤其是對傷口愈合和術后疼痛的效果。方法:分析對象為在本院就診的88例肛腸手術患者(2020.6~2021.6),因術后處理方式不同予以分組,予以中藥熏洗+穴位注射的45例患者納入試驗組,熏洗予以高錳酸鉀的43例患者納入對照組,比較和觀察治療效果。結果:在術后康復方面對比,對比對照組時間指標,試驗組傷口愈合、便血消失、疼痛消失、住院各項時間指標均明顯較短,數據對比P<0.05;在術后疼痛方面對比,對比對照組評分,試驗組肛門墜脹、肛門疼痛兩項評分均明顯較少,數據對比P<0.05。結論:在肛腸手術后予以中藥熏洗、穴位注射效果突出,不但對傷口愈合可發揮促進作用,同時可減輕疼痛情況,此方法建議推廣。
關鍵詞:肛腸手術;中藥熏洗;穴位注射;傷口愈合;疼痛
【中圖分類號】R2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026(2021)12--01
在臨床上肛腸疾病作為一種疾病類型較為常見,具有較高的發病率,治療方式主要為手術治療。但是術后一直困擾患者的問題為疼痛問題,因疼痛會對傷口愈合和患者情緒造成影響,同時會導致并發癥發生,比如大便困難、尿潴留等,對患者康復和生命安全造成嚴重威脅[1]。因此,在手術后需予以科學的處理方式,減輕患者術后疼痛。在我院臨床實踐中予以中藥熏洗、穴位注射可獲得滿意的效果,對傷口愈合可發揮促進作用,同時可解決術后疼痛問題。本次研究選擇肛腸手術患者88例,對中藥熏洗、穴位注射的實施價值進行評價,結果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分析對象為在本院就診的88例肛腸手術患者(2020.6~2021.6),因術后處理方式不同予以分組,予以中藥熏洗+穴位注射的45例患者納入試驗組,年齡以(34.15±4.30)歲為均值(區間:26-75歲),28例男性,27例女性;熏洗予以高錳酸鉀的43例患者納入對照組,年齡以(34.30±4.37)歲為均值(區間:27-74歲),27例男性,26例女性,2組的疾病類型均為肛裂、肛瘺、肛周膿腫、痔瘡等,統計學計算2組資料,數據對比P>0.05,可開展對比研究。納入標準:①所有患者均符合肛腸手術指征的患者;②均對本次研究意義知情,自愿配合。排除標準:①惡性腫瘤;②精神疾病;③傳染性疾病;④免疫系統疾病;⑤對本次研究所用藥物存在禁忌證或存在過敏反應者;⑥依從性差,中途退出者。
1.2方法
對照組術后處理方法為應用高錳酸鉀實施熏洗。
試驗組術后處理方法:予以中藥熏洗,中藥組方為苦參、黃柏、地膚子、蛇床子、蘆薈、紅花、蒲公英、黃芩、川芎、黃連、冰片等。用水煎制,取汁,熏洗時開水沖開,15min/次,2次/d。予以穴位注射,選擇兩側足三里穴,將250μg維生素B12、100mg維生素B1交替注射到以上穴位中,1次/d,1個療程為期7d。
1.3觀察指標
本次研究的觀察指標:對比2組傷口愈合、便血消失、疼痛消失、住院各項時間指標;對比術后疼痛情況,以VAS疼痛視覺模擬量表進行評價,分值范圍:0-10分,分值與疼痛情況呈反比;對比肛門墜脹情況,0-10分,分值與墜脹感呈反比。
1.4統計學方法
數據處理選擇軟件包SPSS23.0,計量數據予以t驗證,表示:(),計數數據予以X2驗證,表示:[n(%)],以P<0.05為統計學意義的標準,證實數據對比明顯差異。
2 結果
2.1 對比術后康復情況
表1表明,在術后康復方面對比,對比對照組時間指標,試驗組傷口愈合、便血消失、疼痛消失、住院各項時間指標均明顯較短,數據對比P<0.05。
2.2 對比術后疼痛情況
表2表明,在術后疼痛方面對比,對比對照組評分,試驗組肛門墜脹、肛門疼痛兩項評分均明顯較少,數據對比P<0.05。
3 討論
在臨床上肛腸疾病具有較高的發病率,該病多發、常見,首選治療方式為手術治療。但是肛腸疾病手術后需面臨術后疼痛問題,因肛門區域在人體中具有較高的疼痛敏感度,所以,患者多數在術后會體會到劇烈疼痛,較長的疼痛時間,對患者術后生活質量造成嚴重的影響,也會讓患者產生各種負性情緒,對患者康復造成不利的影響[2]。而導致術后疼痛的發生原因主要是由于創傷大小、手術部位,同時也受到麻醉方式、患者心理健康和精神狀態的影響。相關研究顯示,肛腸手術后發生疼痛的原因主要為:手術過程中暴露局部組織和肛管皮膚神經纖維末梢,如果受刺激疼痛會產生;手術之后,患者肛周會表現為感染或水腫情況,患者如果排便會導致疼痛(撕裂樣)產生;手術瘢痕對末梢造成壓迫會導致疼痛產生[3]。術后疼痛對患者手術體驗和康復均造成嚴重的影響,因此,需在肛腸手術后重視術后疼痛問題。在臨床上針對術后疼痛情況,常規方法為應用高錳酸鉀實施熏洗,然而卻無法獲得滿意的效果,同時也會產生副作用。而中醫在該方面具有豐富的經驗,本次研究對患者實施中藥熏洗+穴位注射方法,研究結果表明:在術后康復方面對比,對比對照組時間指標,試驗組傷口愈合、便血消失、疼痛消失、住院各項時間指標均明顯較短,數據對比P<0.05;在術后疼痛方面對比,對比對照組評分,試驗組肛門墜脹、肛門疼痛兩項評分均明顯較少,數據對比P<0.05,可見,中藥熏洗+穴位注射方法的治療效果較好,獲得以上結果的原因為:中藥熏洗利用物理作用對括約肌疼痛或痙攣進行有效緩解,可淋巴循環和血液循環可發揮促進作用,同時可將新陳代謝發揮加速作用,另外可對肛門營養情況進行改善,以便對疼痛情況進行有效改善[4]。本次研究中藥熏洗藥方中包含苦參、黃柏、地膚子、蛇床子、蘆薈、紅花、蒲公英、黃芩、川芎、黃連、冰片等,主要發揮的作用為祛風除濕、活血化瘀、消腫止痛、清熱解毒,應用到肛腸手術后,可對疼痛進行有效緩解,對傷口愈合發揮促進作用,使得臨床癥狀快速消失,將患者住院時間縮短,減輕醫療負擔。穴位注射維生素B12和維生素B1,利用藥物刺激神經,使肛門周圍神經被激活,對蛋白質合成和上皮組織DNA發揮促進作用,對肛門局部血運進行改善,對創面愈合發揮促進作用,實施穴位注射后,在2~5d創面上皮組織開始生長,縮小創面面積,將排便和換藥時導致刺激疼痛減輕,而疼痛減輕則對下床活動發揮促進作用,可對局部血液循環和腸蠕動發揮促進作用,以此促進患者康復。兩種治療方法聯合應用可有效促進肛腸術后傷口愈合,減輕疼痛程度,可見,中藥熏洗+穴位注射方法應用價值較高,應用前景良好[5]。熊志成[6]研究中選擇肛腸手術患者80例,對比中藥熏洗和高錳酸鉀熏洗的效果,結果表明,術后疼痛(1.24±0.47)分、(3.52±1.13)分,可見中藥熏洗可減輕患者疼痛情況,與本次研究結果基本一致。
綜上所述,在肛腸手術后予以中藥熏洗+穴位注射效果突出,不但對傷口愈合可發揮促進作用,同時可減輕疼痛情況,此方法建議推廣。
參考文獻:
[1]麥顯峰.穴位敷貼聯合中藥熏洗改善肛腸術后疼痛的療效觀察[J].中醫外治雜志,2021,30(03):18-20.
[2]袁森.中藥熏洗坐浴聯合銀黃解毒促愈湯在老年肛腸病術后的效果觀察[J].中國肛腸病雜志,2021,41(06):16-18.
[3]白清華,彭立建,何寶珍.中藥熏洗聯合外剝內扎治療環形糜爛型嵌頓痔60例療效觀察[J].中國肛腸病雜志,2021,41(06):14-15.
[4]陳冬妹,王建民,李明,等.艾灸聯合中藥熏洗對高位復雜性肛瘺術后創面愈合的影響[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21,30(16):1737-1740+1754.
[5]楊志華,王國昌,賈舉聞,等.中頻脈沖電聯合穴位注射新斯的明治療肛腸病患者術后尿潴留臨床觀察[J].內科,2019,14(1):27-29.
[6]熊志成.中藥熏洗治療對肛腸手術術后康復及并發癥的影響[J].醫學信息,2021,34(17):166-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