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思元
摘要:農村教育是振興國家的基石,農村教育質量的好壞將直接影響到整個國家的基礎素質教育。農村體育教學一直是我國體育教育事業當中的薄弱環節。隨著素質教育的發展,核心素養的提出,才真正得到人們的重視。本文立足農村初中體育,對其發展與改革進行了一番探究。
關鍵詞:核心素養;農村初中;體育
目前,學校教育在核心素養理念的指引下正由“知識本位”時代向“素養本位”時代轉型,這是世界教育的共同發展趨勢。核心素養的出現,把培養全面的人做得更透徹。農村初中體育教育也應緊追核心素養的步伐,積極探索出適合當地學生核心素養培養的方法,讓體育教學與核心素養同步前行。
一、農村初中體育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1.教學觀念傳統
在體育教學發展的過程中,傳統的教學觀念已不能適應新時代的要求。農村初中學校的領導以及所謂的“主科”教師,都將體育學科作為“小學科”,并不重視體育課的作用,隨意分配體育教師、占用體育課,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學校體育教學的發展。由于觀念傳統,不管是福利待遇還是培訓,學校很少會考慮體育教師。對體育教師專業培訓安排少之又少,畢竟學校認為安排體育教師去培訓是耗時又耗力的事情。這就導致教師專業培訓不能滿足自身成長的需要以及一半的教師不了解體育與健康學科核心素養理念。
2. 學生整體認知不足
農村初中學生因地域原因,他們的知識面有些狹窄,對體育課的認知不足,缺乏自覺鍛煉意識,不重視體育課,對于一些新知消息不靈通,導致體育教師的教學效果不好。但他們好動,能吃苦,這對體育教師有了更高的要求,體育教師應該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適時變換教學內容,因材施教,做好引導,最大程度上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培養他們的體育與健康學科核心素養,讓他們全面健康發展。
3. 教學環境落后
農村初中的體育教學環境并不能讓人滿意,農村地區經濟發展緩慢,交通不便利,各類物質跟不上需求。農村初中多數學校體育場地不標準,器材短缺,體育教師的教學內容有一定的局限性。有的學校沒有足球場,足球個數又不夠全班學生用,學生們學習足球全憑感覺,這種沒有實戰的體驗,讓學生如何真正掌握一門運動技能。多數學校體育器材破舊,體育教師想教一些內容卻又無能為了,索性就開展“放羊式”教學。
二、核心素養背景下農村初中體育的改革與發展
1. 豐富教師教學內容
體育教師不能再做課程的旁觀者和被動實施者,不能再認為課的內容上好上壞無關緊要,要對學生負起責任。學生不喜歡的內容,將它變成學生喜歡的;學生不懂得的內容,要讓他理解。在核心素養理念下,教師要將書本上的知識與學生的年齡、性別以及能力的差異結合起來,創造出適合學生特點的內容。教師可以將一些學生感興趣的競技運動簡易化。做好現有運動項目的改造和對新興、傳統體育項目的利用,結合地域特色,開發鄉土特色運動項目,不定時組織學生進行素質拓展訓練、進行健身陶冶,同時告訴學生一些與保護自然環境相關的知識。教師每周可適當開展學生體適能培訓活動,開拓學生眼界,增強學生體質,豐富教學內容。教師也應利用好網絡等各種資源,不斷創新、充實體育課程內容,努力做一個有內涵的體育教師,讓學生喜歡、熱愛體育。
2. 改變教學方法
農村孩子具有較樸實、膽小、靦腆、怕老師批評等特點,因此教師應結合農村鄉村生活經歷,采用講解、示范、啟發、練習、競賽等各種新穎的教學方法,挖掘學生的潛能,在學習后,讓他們有展示自我的時間,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例如,教師在運用講授法教學時,要注意明確講解目的、內容要正確,重點內容簡明扼要的概括講解,畢竟農村的孩子受各種因素的影響,接受能力、反應等能力有限,如教立定跳遠時,用蹲(身)、擺(臂)、跳(雙腳起跳)幾個字概括動作要領,便于學生記憶掌握。
3.改善場地設施
體育教學設施是體育教學活動賴以進行的物質基礎,也是構成體育教學環境的主要因素。教師應科學合理地安排體育教學所用的運動器材,遵循學生的發展規律。必要時可自行動手制作體育器材,開發運動場地,不能因為一些硬件設施而對體育教學松懈。教師應利用自然環境來創設教學情景,如動聽的鳥叫聲讓學生們做放松活動的時候聽;雨后空氣清新時讓學生們用來調整呼吸、放松身心;有太陽光照時組織與影子賽跑等有趣的事情,讓學生們真正在體育教學中體驗到快樂。同時體育場地應保證完善,體育器材種類保證齊全、各種環境秩序井然有序,這樣才能引起學生對體育課的興趣。教師也要保證教學環境的安靜,避免因嘈雜的聲音干擾體育教學。體育場地、器材等設施應采用紅、黃、藍、綠等顏色搭配,畢竟鮮艷的顏色總能吸引眼球,提高使用率。體育場地、器材應定期清理、維護,保證學生有一個健康安全的教學環境。
總之,體育教學作為體育課的重要板塊,是學校體育實現的基本形式,是體育目標的實施途徑之一,需要我們根據教育發展的動向與育人的要求不斷地進行改良與優化。
參考文獻:
[1]劉向東.中學體育教學環境的設計與優化對策[J].學周刊,2014(04):209.
[2]季瀏.核心素養和體育課程改革[J].體育研究與教育,2021,36(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