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雪
摘要:雙減政策是指減輕學生作業負擔和壓減學科類校外培訓機構,為此,教育各方要求學校及教師盡快分析政策落地后的影響,并且制定針對性教學策略,創新教學模式,力求教學的穩定與有序,減少對學生學習狀態的影響。語文課程在青少年學習中占據主要地位,并且其中的基礎漢語知識是其他科目學習的基礎,因此語文科目對學生來說具有重要的意義。在初中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不應僅關注對學生開展知識講解活動,還應注重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培養,為此,教師應結合雙減政策對初中語文教學現狀的影響,推進改革策略探究進程。
關鍵詞:雙減政策;初中語文;核心素養;教學現狀;改革策略
雙減政策旨在幫助學生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減負減壓,并且減少學習中的爭優拔高現象,從而引導教學回歸本心,引導學生感受學習的重要性與樂趣,進而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與學習興趣,推進其學習主動性的發揮。初中生能力已經獲得了一定發展,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應再僅關注學生對知識的吸收程度,而是應該推進學生養成自主思考與自主學習的意識,從而促進其獲得全面發展。與此同時,教師推進教學創新的過程中,僅關注講解過程,忽略反饋這一環節,從而導致教學的完整性與全面性受損,教學無法形成閉環,因此,教師應推動反饋環節的構建。
一、雙減政策下初中語文教學現狀
雙減政策落地,教育部門要求關停課后培訓機構,但是目前教育體系深受應試教育體制影響,導致課后輔導班逐漸在教生學習進程中占據主要地位,家長及學生,甚至部分老師將課后培訓作為學生“爭優拔高”的教學重心,從而為學生的學習進程增添了較多負擔,并且家長、學生及教師對學校教學存在一定程度的忽視。因此,在初中語文教學中,關停培訓機構在短期內會對現有學生學習模式造成沖擊,從而造成教學秩序的混亂,教師及學生會產生束手無措的感覺,進而可能會在短期內造成學習成效與教學成效的降低。另一方面,雙減政策為教師提供了課程創新的機會,其將教學重心帶回至學校教學中,給予教師完善教學模式的壓力,教師只有正面壓力,才可推進教學秩序恢復穩定,從而引導學生返回正確的學習軌道。由此可見,雙減政策的落地,為教師提供了機遇與挑戰,傳統的教學模式已經無法保證政策實施后的教學成效,教師面臨著課程改革與創新的壓力。
二、雙減政策下初中語文教學改革策略
(一)推進小組合作,強調學生主體
在初中語文教學進程中,教師注重知識講解過程,因此在課堂中多會“從頭講到尾”,以保證教學任務的完成,但是這一方式擠壓了學生的自主思考時間,學生無法在課堂中對所學知識進行歸納與整理,從而其知識掌握度較低。因此,教師應重視推進學生成為教學活動的主體,并且為了避免其思維的固化,還應重視其自主思考基礎上的群體探究活動,即小組合作形式。為此,教師應適時推進小組合作形式進入課堂,例如,教師在講解“生于憂患,死于安樂”這一課時,首先教師要求學生自主預習課程,并且總結文章中作者想要表達的觀點,其次教師在課堂內要求學生自由結組,并且圍繞其預習內容進行討論,由此學生可實現互相借鑒與學習,最后教師要求一個小組推舉一名學生進行發言,其余小組對其發表觀點進行補充,在這一過程結束后,教師對課程內容進行總結與歸納,從而深化學生對課程的掌握與理解。由此可見,教師推進小組合作,在強調學生主體的基礎上,促進了學生思維間的碰撞,有助于教學改革進程的推進。
(二)構建評價機制,掌握教學成效
新課程改革進程推進,教師有意識地進行課堂模式的創新,但是忽略了教學反饋階段,從而導致教師無法準確掌握學生的學習成效,并且無法從學生處獲得有用的教學意見,進而阻礙了教學改革進程的推進。為此,教師應構建雙向評價機制,以推進教學反饋環節的發展,例如,教師應建立對學生的長期追蹤記錄,首先教師記錄學生的日常學習情況以及考試成績,并且記錄其在考試中出現的疑問點與錯誤點,其次教師固定以月為周期與學生開展一對一交談活動,教師結合學生的自述情況以及追蹤記錄,分析學生目前亟待解決的學習問題,為其后續學習模式的創新提供科學性指導,最后教師總結從學生處獲得的教學意見與建議,分析得出阻礙教學成效提升的因素,針對性制定教學策略。由此可見,教師推進雙向評價機制的構建,有助于教師掌握學生的學習成效,并且掌握教學過程中缺點與不足,從而可有效推動教學模式的不斷完善,進而保證教學成效的不斷提升,高效推進課程改革進程。
綜上所述,首先雙減政策為教師的教學模式提出了新要求,推進教學模式的改革進程勢在必行,其次語文課程在初中階段以及對后續學習具有重要的影響。為此,教師應積極探索雙減政策的內核,推進雙減政策落地,并且深入分析其對教學現狀的影響,從而制定針對性策略,保證語文教學成效的平穩提升。
參考文獻:
【1】李鳳.淺談初中語文教學現狀及改革策略[J].引文版:教育科學,2016(5):247-247.
【2】劉欣.新課改背景下初中語文教學現狀研究——以白山市兩所中學為例[D].吉林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