寇敬肖
摘 要:受某些因素影響,學生普遍認為道德與法治就是所謂副課,對本課程的作業認真做的少。教師在布置作業時,忽視道德與法治課是注重體驗和實踐的課程。道德與法治是基于核心素養理念的知識與內容,與人們的生活有著密切的聯系,因此,教師必須根據教學內容和要求,創新設計各種類型的作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進而逐步改變學生對本學科的輕視。
關鍵詞:道德與法治;創新型作業;課標;因材施教
相比初中的語文、數學、英語,道德與法治課在學生們的眼里,受學校課時安排、以及學校氛圍引導等因素影響,學生普遍認為道德與法治就是所謂副課,對本課程的作業也是敷衍了事的多,認真做的少。教師在布置道德與法治課作業時,忽視道德與法治課是注重體驗和實踐的課程,作業面向全體學生,缺少對個體差異的關注。通常教師在給學生布置初中道德與法治課作業時,需要對教材配套練習題進行有效的考慮,并將他們通過書面的形式展現出來。設計這些作業的內容及形式的主要依據為考試,在一定程度上幫助學生提升解決道德與法治知識問題。
道德與法治是基于核心素養理念的知識與內容,與人們的生活有著密切的聯系,因此,道德與法治教師必須遵循學生思想品行發展的規律,根據教學內容和要求,從學生的學習狀況和實際需求出發,創新設計各種類型的作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進而逐步改變學生對本學科的輕視。
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如何在初中《道德與法治》學科中貫徹、執行、落實,從2017年秋季學期起,全國開始進行教育部教材《道德與法治》的教學實踐,作為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師,如何讓學科核心素養落地生根,筆者認為,道德與法治創新型課后作業設計和應用對課堂知識的內化和生活實踐的外顯都具有重要作用。“教師有必要探究核心素養背景下的初中道德與法治作業,要開展以發展學生核心素養為導向的教學活動,立足核心素養進行設計,從如何培養學生的法治意識,政治認同,科學精神和公共參與意識角度展開研究。”[1]
在教學實踐過程中,對初一、初二、初三學生對待道德與法治課作業的態度及原因進行了問卷調查,對當前道德與法治課作業布置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總結學生對道德與法治作業態度不認真、對作業不感興趣、不重視的原因。并和其他道德與法治老師對問卷的數據進行匯總、分析和討論,一致認為教師在布置道德與法治課作業時,考慮的是與教材配套的練習,是考試要考的題目,忽視道德與法治課的體驗和實踐。因此,道德與法治教師必須根據教學內容和要求,從學生的學習狀況和實際需求出發,創新設計各種類型的作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進而逐步改變學生對本學科的輕視。
課后作業設計的素材應該來源于生活,立足生活。教師不應該還傳統地讓學生反復對某個知識點進行背誦、抄寫、鞏固,設計內容、形式新穎的作業,會給學生耳目一新的感覺,激發學生做作業的熱情。“學生一旦對學習產生了興趣,就會充分發揮自己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不斷提高學習效率,從而享受到學習的樂趣。因此,在教學中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關鍵。”[2]
例如當前,學生在家自主學習,針對這種實際,我做為道德與法治教師及班主任就布置了學生自覺、自愿參加的實踐作業,使學生通過實踐加深認識,增強體驗:給父母洗一次腳或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等。這種作業增加了親子之間的了解,學生初步體悟到了創新作業的樂趣。開學后在此基礎上將七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第七課的《讓家更美好》利用創新作業形式,重新進行了教學設計,收到了與第一次有很大不同的效果后,道德與法治課的每節課作業布置采取創新作業形式:課前老師布置導學案,學生根據教師設計的導學案,課前自己看書思考、查閱文獻、上網、思考、遇到難題時可以與同學合作探究;遇到實在弄不懂的問題時可以做個醒目的記號,隨時向老師請教;鼓勵學生每天看新聞,每天定時來個新聞播報,比一比誰播得好。學生更深一步體會到完成創新作業的成就感。
但教師在作業設計上要因材施教,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
具體做法:作業分層。作業一般由必做題、選做題和拔高題組成,要求C層學生只完成必做題,B層學生要完成選做題,A層學生完成難度較大、綜合性較強的拔高題。同時要密切關注學生的動態和發展,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相應的調整,促使每個學生用發展、變化的眼光看待自己,調動他們的上進心和積極性。
總之,做為現階段的一名道德與法治教師必須以教材《道德與法治》課程為契機,以新課改對道德與法治課作業布置的新要求為依據,以培養學生動手動腦的能力、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為目的,布置符合學生認知規律和身心的發展的一些規律性、趣味性強,學生喜聞樂見,易產生興趣的作業,使學生主動去完成作業,挖掘自身的潛力,并在完成作業中體驗思考的快樂和創新的成就感。
參考文獻:
[1] 劉支進.初中道德與法治實踐性作業創新設計.新課程研究.2020(07)
[2] 朱九月.設計創新作業,激發學習興趣[J].知識窗(教師版).20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