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蒙
【摘要】目的:探討消化內鏡在早期胃癌及癌前病變診斷中的應用價值。方法:采用前瞻性隨機試驗方法,選擇 2018年 3月至 2020 年3月我院收治的210例疑似胃癌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所有患者均行消化內鏡檢查,并以組織病理學檢查結果作為金標準。結果:210例疑似胃癌患者,經組織病理學檢查確診,早期胃癌26例,高級別上皮內瘤變34例,低級別上皮內瘤變58例,炎癥及腸上皮化生92例; 與高級別上皮內瘤變、低級別上皮內瘤變、炎癥及腸上皮化生患者比較,早期胃癌患者胃黏膜微血管形態(tài)消失占比、胃黏膜腺管結構消失占比、組織增生隆起及潰瘍凹陷型占比、組織深染色占比均更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P <0. 05); 以組織病理學檢查結果作為金標準,消化內鏡檢查對早期胃癌及不同分型癌前病變的診斷準確度為 90. 48%,消化內鏡檢查結果與組織病理學檢查結果具有極好的一致性 (Kappa = 0. 862)。結論:消化內鏡對早期胃癌及癌前病變具有一定的診斷價值,且診斷準確度較高。
【關鍵詞】胃癌; 癌前病變; 消化內鏡; 診斷
前言
胃癌為消化系統常見惡性腫瘤,發(fā)病隱匿、早期癥狀無特異性,部分患者在確診時疾病已進展至中晚期,預后較差。因此,早篩查、早確診、早治療以改善胃癌患者的預后具有積極意義。消化內鏡可讓醫(yī)師在直視下觀察胃內病變情況,清晰度較高,且能夠在檢查的同時鉗取適量病變組織行病理活檢,是目前臨床早期診斷胃癌的首選手段。
1.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采用前瞻性隨機試驗方法,選擇2018年3月至2020 年3月我院收治的210例疑似胃癌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其中男114例,女96例; 年齡33 ~61 歲,平均 (47.12 ±2.46) 歲。本研究經我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納入標準: (1) 伴有不同程度的上腹飽脹、胃納減退、噯氣等癥狀; (2) 可耐受麻醉藥及消化內鏡檢查; (3) 既往無胃部手術史; (4) 已簽署研究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 (1) 合并支氣管肺炎、哮喘等呼吸道疾病; (2) 合并嚴重心律失常、心肌梗死、心力衰竭等心臟疾病; (3) 患嚴重高血壓; (4) 合并胃、食管穿孔。
1.2方法
選用消化內鏡 (型號:奧林巴斯H260),檢查前囑患者禁食、禁飲12 h,口服10 ml 鹽酸利多卡因胃鏡潤滑劑 ( 河南省康源生 物 工 程 技 術 有 限 公 司; 批 號:20180903; 規(guī)格 10 ml/支,10 支/盒); 檢查時協助患者取左側臥位,雙腿微屈,5 ~ 8 min 后,由醫(yī)師將胃鏡從患者口中所含的塑膠器伸入,并囑患者放松全身,稍作吞咽動作,使胃鏡順利進入胃腔,仔細觀察胃黏膜光滑度、顏色、凹陷及隆起情況,當發(fā)現黏膜凹陷、隆起、缺損等可疑病灶后,先用 0. 9%氯化鈉注射液將胃黏膜表面沖洗干凈,然后將 0. 25%靛胭脂溶液噴灑于可疑病灶表面,觀察黏膜染色情況,若黏膜存在染色,再噴灑 0. 5%美蘭溶液,染色后用 0. 9%氯化鈉注射液沖洗干凈,于內鏡下觀察病變部位大小、腺管形態(tài)及血管形態(tài),并取淺染色及深染色區(qū) 5 ~7 塊黏膜組織進行組織病理學檢查。
1.3觀察指標
以組織病理學檢查結果作為金標準,分析早期胃癌及不同類型癌前病變患者胃黏膜的內鏡下形態(tài)特點、消化內鏡檢查對早期胃癌及不同分型癌前病變的診斷準確度及消化內鏡檢查結果與組織病理學檢查結果的一致性。
1.4統計學處理
采用 SPSS 20. 0 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 χ 2 檢驗; 一致性采用 Kappa 檢驗,Kappa > 0. 75表明一致性極好,0. 40 ~0. 75 表明一致性較為理想, <0. 40表明一致性差。P <0. 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 1組織病理學檢查結果
210例疑似胃癌患者,經組織病理學檢查確診,早期胃癌26例,高級別上皮內瘤變34例,低級別上皮內瘤變58例,炎癥及腸上皮化生92例。
2.2早期胃癌及不同類型癌前病變患者胃黏膜的內鏡下形態(tài)特點
與高級別上皮內瘤變、低級別上皮內瘤變、炎癥及腸上皮化生患者比較,早期胃癌患者胃黏膜微血管形態(tài)消失占比、胃黏膜腺管結構消失占比、組織增生隆起及潰瘍凹陷型占比、組織深染色占比均更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P <0.05)。
2.3消化內鏡檢查對早期胃癌及不同分型癌前病變的診斷準確度及消化內鏡檢查結果與組織病理學檢查結果的一致性
以組織病理學檢查結果作為金標準,消化內鏡檢查對早期胃癌及不同分型癌前病變的診斷準確度為 90. 48%(95/105),消化內鏡檢查結果與組織病理學檢查結果具有極好的一致性 (Kappa =0. 862)。
3.討論
胃癌早期癥狀不典型,發(fā)病隱匿,常與慢性胃炎、胃潰瘍、消化不良等疾病的癥狀重疊,導致部分患者在就診時疾病已進展至中晚期,死亡率較高。普通內鏡檢查及鉗取黏膜組織病理活檢對于胃癌具有較高的診斷價值,但多數早期胃癌或癌前病變患者的胃黏膜表面與正常非隆起性病變相似,鑒別診斷較為困難,且選取的活體組織相對不典型也會影響診斷準確性。因此,選擇合適的內鏡檢查方式提高早期胃癌的檢出率至關重要。
本研究結果顯示,與高級別上皮內瘤變、低級別上皮內瘤變、炎癥及腸上皮化生患者比較,早期胃癌患者胃黏膜微血管形態(tài)消失占比、胃黏膜腺管結構消失占比、組織增生隆起及潰瘍凹陷型占比、組織深染色占比均更高; 以組織病理學檢查結果作為金標準,消化內鏡檢查對早期胃癌及不同分型癌前病變的診斷準確度較高,且消化內鏡檢查結果與組織病理學檢查結果具有極好的一致性。
綜上所述,消化內鏡對早期胃癌及癌前病變具有一定的診斷價值,且診斷準確度較高。
參考文獻:
[1]董英杰. 內鏡黏膜下剝離術治療早期胃癌及癌前病變的效果[J]. 河南醫(yī)學研究,2020,29(05):838-840.
[2]伍平. 內鏡黏膜下剝離術治療早期胃癌及癌前病變療效觀察[J]. 創(chuàng)傷與急危重病醫(yī)學,2020,8(02):100-103.
[3]袁開勝,徐偉,汪忠紅,鄒紹靜. 醋酸聯合靛胭脂染色診斷早期胃癌及癌前病變的臨床價值[J]. 名醫(yī),2020(07):73-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