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些年,職業學校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越發重視,其學生來自五湖四海,其中一部分為少數民族,但不同民族之間存有較大差異。基于此,本文就圍繞職業學院少數民族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要從加強對少數民族特殊性認識、加大思想政治課堂創新力度、引導正確的情感價值導向、搭建學業發展評測體系等角度進行研究分析,打造各民族之間團結,以供參考。
關鍵詞:職業學院;少數民族學生;思想政治
引言:新時代、新時期,國家越發重視對少數民族學生的優惠政策,給少數民族學生提供更多去城市讀書學習的機會。在學校進行思想教育工作時,由于民族間的差異較大,致使加大了思政教育工作者的難度。思政教育者應加大力度了解少數民族,確保在日后對少數民族學生有效展開教育工作。
一、加強對少數民族特殊性認識
因少數民族學生的特質,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一定特殊性,應在原有思政教育基礎上,結合對少數民族學生的認識,進行相應的改革創新。認識如下:
第一,充分認識少數民族學生思想,其特有的心理特征,主要表現為民族自尊心濃烈,尤其是邁入大學生活,民族間的文化存在巨大差異,如:風俗習慣、宗教信仰、飲食習慣、價值觀念、民俗禮儀等,進一步想要在各方面獲得老師、同學們的尊重與理解,也有極個別學生因不能適應環境,導致心理失衡問題出現,一定程度上影響思政教育展開工作。
第二,實際調查表明,少數民族的學生有著更高的進取心,但對不健康、落后的思想文化判斷能力弱,在日后對其進行思政教育時,應重視這一問題。
第三,其民族性格十分鮮明,粗獷倔強、勤勞勇敢、熱情好客、直率大方,但情緒不穩定、自我控制能力弱,在日常生活中會成為情緒的奴隸,做出意想不到危害自身及他人安全的行為,而這一種行為對其心理健康發展有著不利影響[1]。
二、加大思想政治課堂創新力度
職業學校應根據內在需求,結合實際情況,選擇相應民族特色課程,如:《中華民族文化大觀》、《中華民族全書》、《民族學研究集刊》等,讓學生對各民族歷史發展進一步深化了解。由56個民族構建的中華民族,具有多元一體化特點,應使少數民族學生以理性客觀看待不同的風俗習慣、宗教信仰等。
通過學校宣講、板告設計、校內活動、班會等活動方式,使少數民族學生參與其中,在活動中切身地感受文化、經濟、政治,尤在改革開放后的進步和取得的成就,讓其認識到黨的艱苦奮斗,強化對祖國、中華民族、中華文化、中國共產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認同感[2]。
三、引導正確的情感價值導向
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尚未成熟,易受內外界影響而做出錯誤行為。因此,引導正確的情感價值導向十分重要。學校所發布的信息具有權威性,發布內容必須科學嚴謹,不能模棱兩可。教師不僅要傳道受業解惑,還要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提高學生的道德素養,加強對其情感價值的引導。
四、搭建學業發展評測體系
少數民族學生相對于其他學生,成績不佳、學習能力弱,常會出現消極的學習態度。在此,可以搭建學業發展評測體系,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觀能動性。教師要時刻注重學生成長路程,通過第二課堂讓其展示才藝,彌補文化課成績不高所帶來的消極情緒,提高學生的自信心,也使民族變得更加團結。
五、健全完善輿論引導機制
學校應該針對輿論引導機制,建立專業團隊,能在緊急情況下第一時間引導正確輿論風向。該團隊應對傳播工具有明確認知,時刻檢測網絡上發布的數據信息,確認輿論動機是好是壞,在輿論事件開始爆發前,做出相應應對措施。重點關注民族問題、少數民族等字樣的輿論,若出現可能引發民族矛盾的事項,要及時進行處理,做好公關,保證少數民族學生與其他學生間和平相處。
六、構建科學的幫扶機制
可通過輔導員、室友、心理教師、思想政治教師、校領導,對少數民族學生進行心理疏通。打造友善、和諧、互助的校園環境,讓其感受到“學校即我家”的溫暖,減少思鄉之情,更快適應學校環境。
建立少數民族扶貧資金,結合實際情況,提供免書費等,緩解家庭經濟負擔;給予學生自主創業平臺和資金的支持,讓少數民族學生感受到學校對其的重視和關注。
七、提高思政教育人員素質水平
思想政治教師的教學水平直接影響教育結果。在進行對少數民族學生思政教學中,其難度增大,對思政教師的學術素養水平也有更高的要求。因此,思政教師自身應主動學習針對少數民族的教育內容,提高自身綜合知識水平,時刻牢記育人為本、增強責任感和使命感。學校還應對思政教師進行培訓,順應時代發展潮流,更新消化知識體系。教師在對少數民族學習進行教育時,應保持良好風范,使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促進民族繁榮團結。
八、把握時機促進民族融合
少數民族學生大多數身懷絕技、善于歌跳,校文藝部等部門,可組織民族文藝交流活動,搭建平臺,不同民族的學生可以一起展現才藝,友好促進民族間交流和文化融合。也可借助開展班會形式,講解所在民族的生長環境和文化,進一步提高對各民族的了解,有利于建設良好民族團結。
九、尊重民族差異不搞特殊待遇
學校應針對各民族宗教、文化、習俗的不同,充分了解少數民族的節日,及時與學生進行溝通與關懷,在學校也能感受到家的溫暖,拉近彼此距離,增強各民族團結,促進各民族發展。尊重各個民族在飲食上的不同,可招聘相應民族廚師,讓其擁有強烈歸屬感。雖然國家給予不少優惠的政策,但不是讓少數民族學生擁有優越感,應與其他學生一樣應遵循學校規章制度,一旦違反該制度,應遵循一視同仁、拒絕搞特殊待遇原則,給予相應處罰。
十、建立信息溝通渠道
為了保障在第一時間,發現少數民族學生在日常生活中的異樣,應建立信息溝通渠道,積極關注學生,定期與學生見面溝通,幫助其解決思想困惑。同時,可以通過班長、心理委員等干部,獲取少數民族學生在學習生活中存在的問題,及時對其進行互動,如心理輔導。
結束語:綜上所述,職業學校展開對少數民族學生的教育,應圍繞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對此類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加以重視,圍繞民族團結對其進行思政教育,科學樹立少數民族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畢業后,使其成為國家棟梁人才,為國家做出貢獻。
參考文獻:
[1]馮菊香,田豆豆.新時代高校少數民族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探析[J].湖北開放職業學院學報,2021,34(12):54-56.
[2]王維君.高職院校少數民族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初探[J].下一代,2020,000(006):P.1-1.
作者簡介:
沙琴玲(1988—),女,四川成都,彝族,碩士研究生,單位:四川財經職業學院,助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