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 霄
王秀玲是河南著名的曲劇藝術表演大師,德藝雙馨的藝術家,在長期的曲劇藝術舞臺實踐中對曲劇藝術的豐富和發展具有創造性的貢獻,使得曲劇藝術的舞臺表現力得到了極大地發揮。她不僅成為河南曲劇藝術家的重要代表人物,而且形成了獨具特色的“王派河南曲劇藝術”,從而開拓了河南曲劇發展的新領域,對河南曲劇藝術事業的傳播發展做出了歷史性的貢獻。
在具有悠久歷史的中原大地上,河南曲劇作為河南省第二大劇種,自1926年誕生以來,經過了90多年的發展、創新與演變,河南曲劇不僅行當完整、唱腔多樣、劇目豐富而且還出現了一批較有成就的演員。王秀玲作為王派曲劇藝術的領軍人物,在曲劇藝術發展過程中形成了具有獨特表演風格的代表性劇目,并培養了一大批王派藝術的弟子,精湛的表演藝術培養了一大批戲迷觀眾。
王秀玲1935年生于漢口,父親王俊卿是河南曲劇第一代名藝人,在父親言傳身教中打下了良好的藝術根基,自從1941年6歲時偶然機會登臺演“坐轎”,開啟了她的舞臺藝術生涯。7歲時主演過《藍橋會》等。其主演的《天仙配》對人物的藝術塑造很到位,受到觀眾的好評,當時她才9歲,人們以“九歲紅”贊譽她的藝術表演才能。[1]她先后為我們偉大的毛主席表演過《王金豆借糧》、清唱過《小二姐做夢》《華庭會》《游鄉》《風雪配》,也因此獲得了毛澤東主席九次接見的榮光。
王秀玲大師在漫長的河南曲劇藝術表演歲月里,先后演出一百多部曲劇劇目:有充滿煙火氣息的三小戲《藍橋會》《周老漢送》《采桑》《狐貍仙鬧書館》《小姑賢》《草人記》;有《鍘西宮》《秦香蓮》這樣的蟒袍戲;也有《紅樓夢》《花庭會》《柳毅傳書》《風雪配》這樣的釵裙戲;還有時代感強的現代戲《趕腳》《游鄉》《掩護》《雙美贊》《紅嫂》《報春花》《白毛女》《江姐》《紅云崗》《擦亮眼》等等。其中主演的《紅樓夢》《風雪配》《花庭會》三部曲劇大戲,半個多世紀以來久演不衰,她也由此獲得了“曲劇天使”“舞臺美人”“活林黛玉”的贊譽。
《紅樓夢》的成功演出將河南曲劇提升了一個新的臺階。該劇是1955年鄭州市曲劇團成立以來排演的第一部大戲。這個戲一經上演場場爆滿,出現一票難求的場面,連續演出近百場,拯救了曲劇這一年輕劇種,也改變了鄭州市曲劇團的面貌。王秀玲在河南曲劇《紅樓夢》塑造的林黛玉人物形象不僅為自己帶來了進京學習提高的機會,還使河南曲劇這一年僅29歲的戲曲藝術得到了新的突破和藝術表現手法的拓展。土生土長的河南鄉村戲藝術擺脫一些媚俗的表現,由俗到雅,走上藝術化發展之路;《紅樓夢》之前的河南曲劇劇目曲牌常用洛陽小調,如陽調,慢垛,詩篇等,而在排練《紅樓夢》的過程中發現,單用小調,難以表述人物感情,于是融入大調曲牌,如《玉娥郎》、《二黃平》、《北柳》、《太湖》等。南陽大調和洛陽小調混合運用的嘗試,增強了河南曲劇唱腔的表現力,拓展了河南曲劇音樂創作的空間,開啟河南曲劇音樂設計之先河。
《風雪配》催生了河南省曲劇團的早日成立,促進了河南曲劇的快速發展,使其成為河南第二大劇種。1959年鄭州市曲劇團組織排演另一部大戲《風雪配》,王秀玲在劇中成功塑造了個歡快、喜悅、充滿甜蜜感的高秋芳,成為《風雪配》的靈魂。她的多個唱段,膾炙人口,流傳至今。當年,鄭州曲劇團帶著《風雪配》等劇目到北京匯報演出,在北京掀起了觀看河南曲劇的熱潮。本來計劃演出10場的《風雪配》,后來應觀眾強烈要求,加演到50場,并到中南海為毛主席等國家領導人演出,受到了肯定和表揚。北京演出兩個月后,即1960年3月17日,河南省曲劇團正式掛牌成立。
《花庭會》使河南曲劇從地方走向全國。該劇來源于民間故事,是河南曲劇中以旦角為重頭戲的傳統劇目。1956年鄭州市曲劇團組織整理改編《花庭會》并進行了首演,王秀玲主演(飾張梅英)。王秀玲憑借在《花庭會》中出色的表演,榮獲河南省首屆戲曲會演演員等獎。1959年,中央電視臺播放了王秀玲主演的《花庭會》,河南曲劇首次登上了電視熒屏,從此使河南曲劇走向全國,擴大了河南曲劇的影響。
王秀玲帶著鄉村小戲從田間草臺登上城市舞臺,由河南走進北京紫金閣,唱響了中原大地、響遍大江南北。《紅樓夢》《風雪配》《花庭會》《游鄉》等多個劇目被搬上銀幕,錄制成磁帶、光盤,暢銷全國和海外華人地區,成為傳世的河南曲劇藝術精品。
王秀玲在舞臺上塑造的古今少女和少婦人物形象以形神兼備的美感著稱,她深入挖掘人物內在的思想和個性特點,用鮮活生動,嬌媚秀麗的藝術形象再現人物的柔美秀雅和純真樸素的形象,惟妙惟肖地展現了飾演人物的熱情爽朗、活潑天真、悲戚幽怨、端莊秀麗、聰明伶俐等等,讓觀眾在情趣盎然中感受到真善美,深刻的人物形象充滿了藝術美感。
比如,在《游鄉》對杜鵑的飾演中把碎步、蹉步、水袖以及云步根據劇情發展的需要,藝術加工改造塑造出杜鵑熱情開朗的形象。比如杜鵑的出場,踏著歡快的云步忽閃忽閃挑著貨箱上場,一個熱愛本職工作的鄉村售貨員形象就活靈活現的出現在觀眾面前;一條擦汗的毛巾,借用水袖的動作,成為美化人物不可或缺的道具;用碎步和蹉步來表現山路崎嶇不平,同時讓挑的箱子擺動和身段變化一致,杜鵑這個人物就生動的呈現在舞臺上,熠熠生輝。在《紅樓夢》的葬花唱段,林黛玉認為花落后埋在土中最好也最干凈,反映了她對花的愛惜。王秀玲為了表達林黛玉對美的見解,在表演掃花時的動作突出一個“輕”字,不僅手輕腳輕,就連用于掃花的掃帚動作也很輕,生怕掃傷了落花,花瓣上落有塵土時輕輕撿起進行甩和抖后輕吹,放進花籃的動作也是輕柔,從而把林黛玉借花比喻自己的魅力形象淋漓盡致地表現了出來。在《掩護》中塑造的春蘭抓魚的表演也很生動傳神,拍魚、提魚、魚兒掙扎抖動,讓人能感受到水星四濺,呈現出一個活潑調皮的漁家姑娘形象。
王秀玲在幾十年的從藝生涯中塑造出了傳統戲中林黛玉、高秋芳、張梅英、孫玉姣、織女和現代戲中杜娟、春蘭、紅嫂、白潔、金菊、阿慶嫂、江雪芹等一百多個不同類型的少女、少婦形象。她塑造的這些藝術形象創造拿捏到位,沒有矯揉造作之感,人物美的形象各具特色,“活潑俊俏的俚俗美,纏綿秀雅的婉約美,天然去雕飾的清純美,儀態萬方的華麗美”。[2]展現了王秀玲精湛的藝術造詣,并升華成為觀眾心目中經典的藝術精品。經她塑造的舞臺形象在觀眾心目中經久不衰,成為了優美的精神食糧,豐富了人們的精神世界,從而使得王派藝術植根群眾沃土不斷創新發展。
河南曲劇早期主要是男演員,唱腔接近于人聲的自然音域,一般定調是C調和升C調,用大本嗓(俗稱膛音,二本嗓俗稱邊音)演唱。女演員的出現使河南曲劇形成了旦角以“膛音”為基礎與“邊音”結合使用的用聲技術。王秀玲的演唱吐字清晰,氣息扎實,多用二本嗓,潤腔考究;嗓音俏麗甜美、柔和純凈;講究唱腔服務人物,對于飾演的每個角色都進行反復琢磨,精雕細琢每一個段唱腔,創作出了許多膾炙人口的唱段。在長期的舞臺實踐中形成了行腔柔美委婉,剛柔兼顧,揚、抑、頓、挫層次鮮明,情感表達細膩真切,扣人心弦的王派唱腔藝術,對于塑造閨門花旦那種可愛形象和嬌美面貌發揮了重要的藝術魅力。
如在演唱《風雪配》“今日是我出閨的前一天晚上”時,聲音歡快亮麗,在行腔中加入了較多的潤腔滑音、倚音、顫音。如“今日”兩字、“還缺少”“還”都用倚音來唱,“上轎的繡鞋一雙”的“鞋”、“獨坐在燈光下”的“獨”都加下滑音演唱,特別是“我出閨的前一天晚上”的“一”連續斷音處理,“我想起終身事喜氣洋洋”的“喜”字笑顫音的運用,以及輕快的襯詞“那個呀嗨一呀嗨,嗯啊哈呀依呀嘿”的演唱,將嬌俏可人的高秋芳新婚前的喜悅激動的心情活現出來。如果沒有這些聲腔的設計,就缺少喜的色彩,也不符合人物秀美靈動的形象。現代小戲《游鄉》和傳統戲《風雪配》都是喜劇劇目。《風雪配》中的高秋芳是一位爹娘疼哥嫂愛,備受家庭寵愛的溫婉俏嬌的小家碧玉,而《游鄉》杜鵑是一位朝氣蓬勃、熱心善良、主動幫助落后同事的新時代女青年形象。王秀玲大師在塑造這兩人物時,唱腔設計上飾演高秋芳聲音甜美歡快、含蓄嬌羞,飾演杜鵑相對而言聲音更舒展嘹亮些。
在《紅樓夢》演唱“離瀟湘出繡幃來把花葬”時,聲音柔美婉轉,在行腔中運用了較多的潤腔下顫音、嗽音。如:“離瀟湘”的“湘”、“來把花”的“花”的拖腔中都用到了下顫音,“萬重恨”的“恨”,“把花鋤頭灑淚”的“灑”在行腔中加入嗽音點綴,生動地塑造出林黛玉的弱不禁風和嬌喘吁吁,運用聲音表現出感物傷懷的感傷之美。現代戲《雙美贊》描寫的農村中的知識女青年金菊在接到參軍戀人王志剛的退婚信后,自學考上大學,仍然在生活上常年照料王志剛的父親的故事。這也是一部悲情的感情戲,同樣是受愛情的折磨,但金菊是一位溫柔含蓄,自強不息、善良的農村姑娘。王秀玲在唱腔表現上有別于林黛玉的柔弱搖搖欲墜的形象,而是聲音柔中帶剛。常香玉曾稱贊說:“秀玲的表演唱腔與眾不同,她演戲既通俗,又高雅,表演灑脫唱腔迷人,是一位難得的好演員。”[3]
王秀玲為河南曲劇藝術事業拼搏奮斗幾十年,在演出方面貢獻卓越,是有目共睹之事。在傳藝授徒、培植新人方面,也是功不可沒的。經正式拜師收為入門弟子矢志傳承王派藝術的,計有二十多人,均在各不同劇團擔任主演,相當優秀。
親傳弟子有劉艷麗(河南省曲劇團,主攻花旦、閨門旦);喬杏娥(河南省曲劇團,主攻青衣、閨門旦);李衛紅(河南省曲劇團,主攻刀馬旦、閨門旦);楊環(平頂山市曲劇團,主攻青衣、閨門旦);張蘭珍(鄭州市曲劇團,主攻青衣、閨門旦)孫玉香(鄭州市曲劇團,主攻花旦、閨門旦)張曉紅(洛陽市曲劇團,主攻青衣、花旦、兼演小生、娃娃生)她們七位均居河南曲劇十大名旦之列;秦芳欣(國家一級演員,河南省曲劇團,主攻花旦、青衣、閨門旦);馮寶娥(國家一級演員,洛陽市曲劇團,主攻花旦、青衣、閨門旦);蘇詠梅(國家二級演員,鄭州市曲劇團,主攻閨門旦、青衣、兼演花旦、武旦)田美琴(國家二級演員,平頂山市曲劇團主攻武旦、花旦、閨門旦);徐香羅(洛陽市曲劇團,主攻花旦、青衣、閨門旦)鄭瑞霞(主攻花旦、閨門旦);王光嬌、袁春玲、王光輝、趙竹亭、胡志紅、吳寶菊、畢雙萍等等。未經拜師親受其教有成者,少則有百余人;專誠求教學習《游鄉》表演者達萬余人;看影視錄像光碟私自學習及遠地電話求請教者,不可數計。對弘揚中原傳統文化,傳承和發展曲劇藝術,收效至大。
王秀玲經歷了河南曲劇的復蘇和低迷,感受過河南曲劇的坎坷與輝煌,形成了獨樹一幟的“王派”藝術。她的表演質樸又婉約,清純又華麗,既繼承了傳統曲劇的活潑俚俗,又吸收了京、昆、越劇的典雅細膩,俗與雅和諧統一提升了曲劇的藝術品格。她對河南曲劇藝術的熱愛和不懈追求,不僅使河南曲劇“閨門旦”行當更顯鮮活生動,而且使河南曲劇旦角藝術的表演手段與語匯更加豐富多彩。總而言之,著名曲劇表演藝術家王秀玲作為河南曲劇第一代登臺的女演員,“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劇目代表性傳承人”,她豐富的舞臺實踐和不同性格人物的成功塑造,提升了河南曲劇的藝術品質,擴大了曲劇藝術的傳播范圍,增強了曲劇藝術的表演手段和表現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