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汐 云南師范大學美術學院
無意識設計理念是一種在設計過程中追尋本能與本我的深層次理念。隨著人們最原始的沖動和本能,再通過設計師深刻理解后進行物化轉化,立足于以人為本,專注自然而然的產(chǎn)生而非形式化的無用功,合理闡述人們內(nèi)心深處情感的理念。在設計過程中為減少互動障礙創(chuàng)造條件,最終提供出一種人性化、通俗化舒適便利的設計。
首次提出無意識設計理念的是日本設計師深澤直人,他將自己所理解的可供性概念貫穿到自己的設計中,這個理念可解釋為:將無意識的行為轉化為可見之物。這個理念也可稱為“直覺設計”。直覺是一種基于人們長期經(jīng)驗下本能存在的下意識反應,是一種不以個人及他人意志控制的特殊思維方式。
在進行設計創(chuàng)作時,深澤直人將人的潛意識行為視為原始驅動力,他稱其為“設計溶入行為”,是一種沉浸式考量問題的方式。他認為好的設計會自然而然、不突兀地融入人們的行為中,融入人們的生活方式中,而不是大腦過分運作后的結果。
弗洛伊德的“冰山理論”是把心靈喻為一座冰山,代表意識的是浮出水面的小部分,而隱藏在水下的大部分則是潛意識。他認為,只有少部分意識在控制人的言談舉止,而主宰人運作的是大部分的潛意識,其對人作出反應具有主導作用。深澤直人的設計理念中對無意識部分的注重,就如同弗洛伊德“冰山理論”中討論的潛意識最深層次的本我部分,一種對人潛在需求的探尋。弗洛伊德認為無意識具有能動作用,它能主動地對人的性格、行為施加壓力和影響。
設計行為從來都是一種有目的性的創(chuàng)造活動,在此基礎上有計劃地實施創(chuàng)意行為的一種表現(xiàn)方式。有目的地研究人的需求、滿足人的需求;有意識地發(fā)現(xiàn)事物的本質(zhì),以功能主義為核心發(fā)揮其作用。許多人會誤認為設計師是那些能夠創(chuàng)造性地提出解決方案的人,但如果真的這么做了,得出的是往往一些形式大于內(nèi)容的作品。喬布斯曾說:“設計不僅僅是外觀,而是用戶體驗,關鍵在于用起來怎么樣。”
真正的設計一直都是一種深思熟慮的行為。設計與工匠不同,不能僅僅滿足于可知的需求,還應該致力于發(fā)現(xiàn)和引導潛在的需求,而這種潛在的需求就是深澤直人所提出的無意識設計中被很多設計師忽視的本我需求提煉的過程。
“以人為本”簡單來說就是以人為根本,而設計中的“以人為本”可以理解為最終主體對象為人,走向為人服務的一種運用適合手段滿足需求,具有“人性化”的行為活動。設計服務越來越離不開設計的主體對象——人,關注人的思維、人的潛意識、人的行為舉止、人的心理活動,都是設計活動中需要考量的關鍵。
為了使閱讀的信息可視化設計,為了滿足人的精神需求,設計承載歷史文化信息的文創(chuàng)產(chǎn)品,設計師在可預知的設計成果中,應當考慮創(chuàng)造活動中對受眾生理和心理共振情緒的激發(fā),對隱性需求進行關注。
如今的設計總是伴隨過量的信息,使人在接觸使用產(chǎn)品時都淪落為設計產(chǎn)物的奴役,承受著過量信息的負擔。事實上,人們總是試圖率先篩選并過濾掉這些信息。優(yōu)秀的設計不需要用大量文字說明它為何如此,而是在使用者看到的同時就已經(jīng)不由自主地想與之發(fā)生交互行為。無意識設計理念考慮人最直接的本我情感需求,預設出設計活動中所能夠提供的更多的可供性。
無意識設計理念也是設計師在設計過程中進行思維培育的一個不可忽視條件,在潛意識中梳理出剪不斷的關系才是富有情感的、密切的,并與被動的輸入信息有著明顯差別。在潛移默化中進行情緒的激發(fā)與引導,讓人依賴自然的本性成為可能性,從而使思想因為概念而被重建。通過視覺、嗅覺、觸覺等外在物質(zhì)條件的折射,所誘發(fā)出的反射行為、下意識行為,形成的一種沖動欲望,便是無意識設計中所注重的一種以人為本的“意識”關注,在理性行為固定模式下所倡導的一種以人為本的感知行為設計。
有時候,豐富的情感表達是一種豐富內(nèi)容簡化后的自我考察,一種在傳達者與接受者之間的模棱兩可又跳脫于復雜組建的空白感,一種不由自主的主動聯(lián)系,最終源于本我,出于身不由己,沖動于最深層的無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