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倞 北京師范大學珠海分校設計學院
網課讓教學產生了不小的變化,翻轉課堂、可汗學院、慕課雖早已出現,但并未在我國廣泛開展。2019-2020 學年下學期從幼兒園到大專院校,都開始了網課教學,教師是否做好了準備,學生是否做好了準備?
在接到要全面網上授課的通知時,其實教師內心是打鼓的。大多數教師都沒有這方面的實踐經驗,是否能做好?對著屏幕來講課是怎樣的感受?教授的課程是藝術設計類,是否適合網絡授課?
沒有太多的時間讓教師慢慢思考,而首先要做的就是調整心態。第一要素是心理建設,對于未做過的事情,總有點忐忑,但是要做好心理準備,遇問題要隨機應變。第二要考慮課堂上與學生互動,特別是眼神交流。教師通過電腦屏幕來上課,眼神接觸被屏幕阻隔,就很難觀察出學生的狀態和得到課程反饋,如何應變?第三要考慮設計類課程和STEM課程有很大的區別,設計類課程除了基礎知識,更多的是師生間或學生間的交流、設計想法的表述、不同個體的主觀想法表達,以及面對面的交流,通過任何工具傳遞都會讓接受信息者的理解出現偏差。思考在課前,課上就不會手足無措,這也是讓教師做好心理準備[1]。
設計類課程中有設計原理,但是更大的一部分是培養學生的設計思維,激發學生的靈感,所以在課程設置上,設計原理、案例講述、學生實踐各占一定的比例,教師要通過觀察學生的實踐過程來進行指導。但網課就很難觀察學生的實踐過程,這是網課在設計類教學中的弊端,基于這樣的劣勢,教師需要在課程安排上進行調整。具體來說,可以在理論、案例和實踐中加入探究型教學,也就是讓學生學習完基礎知識后自我消化,然后把所學內容說出來,從“說”的過程中檢驗學生是否理解到位,之后,再運用到實踐中。例如,攝像與剪輯課程中涉及轉場方式,讓學生研究各種轉場方式,小組討論不同轉場運用在影像作品中的作用。教師可以提出問題,讓小組繼續討論,然后闡述觀點。例如,電影《1917》中的許多鏡頭運用一鏡到底的方法,影片《鳥人》更是全劇一鏡到底,教師可以讓對比這兩部電影中一鏡到底的特點及作用。把問題拋給學生,使理論學習的時間縮短,自主研究的比重增加,讓學生在課堂上變得“有事可做”。
1996 年,在《國家教學與論壇》(National Teaching and Learning Forum)上,美國印第安納大學的教授約安·米登多夫(John Middendorf)和阿蘭·卡利什(Alan Kalish)發表了一份報告:“他們發現學生們需要3~5 分鐘才能靜下心來,在10~18 分鐘內精力非常集中。那之后,不管老師講的有多好,不管課程有多么吸引人,學生還是會走神兒?!保?)
開學伊時,學生的朋友圈呈現出一派激情——期待開學。當他們得知以網課的形式開展時,又開始對網課充滿期待,甚至在前幾節課的課前15 分鐘開始詢問“老師,怎么還不上課?”。學生的心態是在家待的時間太長了,開學終于有事可做了。學生在網上“久別重逢”也是格外激動,互相打趣調侃,讓網課好不熱鬧。課程的開端氣氛活躍,慢慢地,開攝像頭的學生越來越少,回答問題也不如前期積極,甚至有的學生被點名回答問題也無任何回應。
于是教師開始做出調整,把需要講課的地方更加細致地分成細小的“塊”,每塊控制在5~10 分鐘,穿插自主探究、問答互動和實踐拍攝練習,讓學生的學習狀態達到一種“平衡”。在課程中期,學生可以利用拍攝練習和小組命題討論來完成對理論知識的鞏固理解和學習。此外,在攝像與剪輯課中,“看”也是重要的一環,一是看拍攝考究的電影或視頻,二是學會觀察身邊的人和事。例如,利用網絡讓經典電影告訴學生鏡頭呈現出來的意義、構圖的安排、人物內在思想等。善于觀察身邊的人和事,也是拍作品需要具備的能力。網課期間,學生更能冷靜、真實地感受生活。
對課程內容做出相應的調整是教師可以把控的事情,但仍會出現其他不可控的問題。首先面對的就是網速的問題,網速不穩定和不同區域網絡信號問題,使有些學生聽到教師的聲音是流暢的,有些學生聽到的是斷斷續續的,這就造成教師講課的連貫性被打破,無形中讓上課的節奏變慢。網速也影響到教師在上課過程中使用軟件共享視頻的效果,在多次共享效果不佳的情況下,筆者會嘗試把視頻鏈接發給學生,讓他們在指定時間內觀看完畢,這樣效果甚佳。
其次就是學生的拍攝器材不全。以往該課程的實踐都是在校內進行的,學生可以借用學校的拍攝器材、場地或照明等,同學之間可以互相幫助。在家中上課,一切都得靠學生自己。只要是能拍視頻的,能保證一定像素的都可以使用;家里的臺燈、落地燈、壁燈、節日彩燈等都可以用來作為主光源或輔助光源;家中帶輪子的、能平滑運動的物品都可以作為推、拉、移鏡頭的人工軌道;家人也都可以成為視頻中的主角、配角或群眾演員。在網課過程中,層出不窮的問題都一一得到解決,順利“通關”。
“新技術的發展為教學提供了更加有效的方式,但也給教師和學生帶來困惑甚至擔憂?!保?)網絡讓學生在不同地方都能完成必要的學習,智能手機功能的強大,滿足了現代人生活、學習和工作等方面的需求。學生能通過手機客戶端來聽課,用手機來完成視頻的拍攝與剪輯。不難看出,網課能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也方便師生溝通且節約時間。就像翻轉課堂等教學方式,教師把講課部分公開、自由化,學生可根據自己的安排,上網聽課,把課堂的時間留給思想討論、設計思考和實踐探索[2]。顯而易見,網課是有一定優勢的。
但是,網課也有一些弊端,如教師不能及時得到學生的反饋,也不能及時指導學生實踐中出現的問題;由于網課的上課環境一般是在家里,則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學生的專注力。因此,如何利用好網課,對其揚長避短,發揮最大的作用,是值得教師深入探索和思考的。
在攝像與剪輯課程教學中,往屆學生交上來的視頻作業的拍攝主題很多是圍繞校園生活的,他們選擇的題材都比較雷同,拍攝場景也不外學校和學校附近。這次課程在疫情防控下進行,學生都在自己的家中完成作業,拍攝主題開始跳出校園,變得多樣化,如有反映家庭成員關系的,有反映個人與社會關系的等。拍攝場地也變得不同了,學生可以在自己的家鄉拍攝,通過鏡頭能看到南北方不同的自然風景和人文環境,他們的視頻作業呈現出了更多校園之外的主題。
網課讓人們了解到學習還可以這樣的形式進行。雖然網上有很多吐槽網課的言論,但我們可以看出,網課已成為一種教學趨勢,學習也不僅僅局限在教室。12 年的基礎學習稱為K12 教育,這種教育體系于18 世紀由普魯士人最先實施。這樣算來,200 年后教育體系并沒有大的變革,仍然沿用K12教育體系,讓兒童在規定的年齡入學,按年齡進入不同的年級就讀,把知識分塊按年齡教授,課時時間為40~45 分鐘,中間休息5~10 分鐘[3]。這樣的方式在兩百年前就已具雛形并且沿用至今,現代人還適合這樣的模式嗎?
打破這樣的固有模式:讓教育沒有年齡的限制,讓不同年齡的學生一起學習,會是怎樣的效果?筆者在讀研究生期間,有位對藝術感興趣的老太太作為旁聽生在班內聽課,她帶來不同于年輕人的思考角度,如遇到事情處變不驚,做事情專注?!爱敯巡煌挲g的孩子們聚集在一起時,不管是年幼一些的還是年長一些的孩子都會從中受益,年長一些的孩子會承擔起照顧年幼孩子的責任,而年幼一些的孩子則會尊敬年長一些的孩子,并試圖模仿他們的行為。這樣的做法使每個孩子的行為看起來都更加成熟了,不管是年幼的還是年長的孩子都能在這個過程中有所收獲。”(3)
當打破年齡界限,讓學習時間能自主把控,學習地點能自由選擇,甚至學習的進度、學習的節奏、學習的內容等都由自己來安排,會呈現怎樣的教育結果呢?在不遠的將來,說不定我們就能實現這樣的想法,讓教育不再一成不變,而是靈活多樣的。
注釋:
(1)薩爾曼·可汗:《翻轉課堂的可汗學院:互聯時代的教育革命》,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4 年5 月版,第33 頁。
(2)薩爾曼·可汗:《翻轉課堂的可汗學院:互聯時代的教育革命》,第9 頁。
(3)薩爾曼·可汗:《翻轉課堂的可汗學院:互聯時代的教育革命》,第166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