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炎乾 楊森
摘 要:在精選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對教材中的關鍵史料進行深度解讀,是涵養史料實證素養的重要途徑。本文以《〈民報〉發刊詞》片段為例探討這一問題。
關鍵詞:史料實證 核心素養 中學歷史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1.14.048
培養史料實證核心素養,是新高考的重要要求。而重視學術性并提供豐富史料,是部編歷史教材《中外歷史綱要》的一大特色。若能在精選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對教材關鍵史料進行深度解讀,對培養史料實證素養無疑是事半功倍的?!毒V要》(上)第19課《辛亥革命》提供了十余則圖文史料,對于這么多史料,當然沒時間也沒有必要在課堂上一一解讀。筆者在教學中發現,教材提供的孫中山《〈民報〉發刊詞》片段,是一則言簡意賅,且可將其作為基礎進一步拓展延伸的重要史料。因此,筆者充分調動學生認知能力,逐步加深對它的解讀,以涵養學生史料實證核心素養,達成本課教學目標。
一、一讀,識“民族主義”
在《發刊詞》中,孫中山將同盟會綱領中的“驅除韃虜,恢復中華”概括為民族主義。筆者首先引導學生從對《發刊詞》的文本閱讀入手,了解孫中山的概括。再以此為基礎引入另外一些原始史料,設計問題引導學生展開探究,涵養學生素養。
材料1? 民族革命的緣故,是不甘心滿洲人滅我們的國,主我們的政,定要撲滅他的政府,光復我們民族的國家。
——1906年孫中山演講
材料2? 驅逐胡虜,恢復中華。
——朱元璋《諭中原檄》
材料3? 民族主義就是國族主義……我們不但是要恢復民族的地位,還要對于世界負一個大責任……我們對于弱小民族要扶持他,對于世界的列強要抵抗他。
——1924年孫中山演講
設計問題:1.指出1906年孫中山對民族主義的闡述與《發刊詞》的區別。2.指出民族主義與《諭中原檄》中體現的民族觀的關聯。3.找出1924年孫中山對民族主義的闡釋與先前的不同。
通過閱讀,學生發現《發刊詞》對民族主義內容的闡發其實有些含糊——究竟是側重反清還是反對侵略中國的“外邦”,還是二者兼及,沒有清晰地表達。而1906年孫中山的闡發則非常明確,民族主義就是要推翻清政權,重建漢族政權。其中所透露的民族觀與《諭中原檄》可謂一脈相承,有大漢族主義色彩。這頗為狹隘,更缺少了明確的反帝主張,對近代中國社會的一組重要矛盾,即外來侵略者與中華民族的矛盾凸顯不足,這也決定了三民主義不是徹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綱領。但又要看到,在當時的情境下,民族主義確實起到了沖擊保守思想和改良幻想,宣傳革命的作用,最終引發了辛亥革命。通過將1924年孫中山演講詞與《發刊詞》及1906年演講比較,學生還發現,隨著歷史的發展,孫中山對民族主義做出了新的闡釋。此時的民族主義已變得強調反對國內民族壓迫,呼吁中華民族的團結,并大力宣揚反對帝國主義了,已具備了反帝反封建的完整意義。這與中國共產黨的民主革命綱領趨于一致,為國共合作創造了條件。
二、再讀,識“民權主義”
在《發刊詞》中,孫中山寫道:“異種殘之,外邦逼之,民族主義、民權主義殆不可須臾緩?!睂W生通過閱讀不難發現,民權主義即 “創立民國”。但民族、民權主義的關聯等問題,僅通過《發刊詞》片段,還難以讓學生充分理解。筆者補充了一些史料,引導學生通過閱讀逐步解開這些疑團,涵養史料實證素養。
材料1? 明太祖驅除蒙古,恢復中國,民族革命已經做成,他的政治卻不過依然同漢、唐、宋相近……我們推倒滿洲政府,從驅除滿人那一面說,是民族革命;從顛覆君主政體那一面說,是政治革命。并不是把來分作兩次去做。講到那政治革命的結果,是建立民主立憲政體……照現在這樣的政治論起來,就算漢人為君主,也不得不革命。
——1906年孫中山演講
材料2? 我們拿歐美已往的歷史來做材料,不是要學歐美,步他們的后塵,是用我們的民權主義,把中國改造成一個“全民政治”的民國。
——1924孫中山演講
設計問題:1.說明孫中山如何評價朱元璋“驅除胡虜”的功業。2.民族、民權主義的關系是怎樣的?3.指出1924年孫中山對民權主義的闡釋與《發刊詞》的不同。
通過閱讀一手史料,學生發現,盡管與《諭中原檄》在民族觀上一脈相承,但孫中山對朱元璋功業的評價卻有所保留。而這是因為在他看來,朱元璋雖推翻了元朝,卻沒有改變傳統的君主專制制度。只有民族革命,卻沒有政治革命,甚至變本加厲。他認為,反清固因其為“韃虜”,但更因其施行君主專制,推翻清廷既是民族革命,也是政治革命。最終的目標,是建立實行民主共和制的新政權。這一目標在辛亥革命中完成了一部分,但最終歸于失敗。
通過閱讀1924年的孫中山演講,學生發現,與最初的民權主義相比,此時的孫中山已對西方民主資本主義和民主代議制的弊端進行了深刻反思。因此,他大力宣揚超越階級等局限,高出歐美國家的新“民權主義”,即“全民民主”。這一主張雖然并未取得實際效果,但從思想層面來說,有著積極意義。
三、三讀,識“民生主義”
民生主義是“三民主義”中最具光輝的思想。通過閱讀《發刊詞》片段,學生認識到,這一主張的出發點是要趕在資本主義發達之前,預先設法克服西方國家已經非常嚴重的社會弊端,消弭將來的社會革命于無形。其核心是“平均地權”,但具體操作辦法及相關問題,通過《發刊詞》片段還不足以完全明了。筆者在課堂中提供了另外一些原始史料,引導學生通過深度解讀解開這些疑題,涵養史料實證素養。
材料1? 有人說民生主義是要殺四萬萬之半,奪富人之田為己有;這是他未知其中道理……兄弟最信的是定地價的法。比方地主有價值一千元,可定價為一,或多至二千;就算那地將來因交通發達價漲至一萬,地主應得二千,已屬有益無損;贏利八千,當歸國家。這于國計民生,皆有大益。少數富人把持壟斷的弊竇自然永絕。
——1906年孫中山演講
材料2? 土地國有后,必能耕者而后授其田。
——1899年孫中山與梁啟超談話
材料3? (民生主義)要旨,首在勿使關于公益之權利為一二私人所壟斷而次第干涉之。郵政也、土地也……凡一切關于公益之權利,皆宜歸國家所有。
——1906年同盟會成員馮自由的闡釋
設計問題:1.指出“平均地權”的操作辦法。2.“平均地權”與1899年孫中山關于土地的主張有何不同?3.指出馮自由對民生主義的闡釋與孫中山的不同,及其反映出的問題。
通過閱讀,學生發現孫中山“平均地權”的操作方法是:核定地價、漲價歸公、與民共享。與1899年主張相比,其最大的變化是不再強調土地國有。這可能是為了爭取富裕階層對革命的支持。但近代中國的基本國情是中國是一個農業國,大部分人口是農民,經濟上能否得到土地,決定著他們是否擁護革命?!捌骄貦唷辈挥|及封建土地所有制,不滿足農民對土地的渴望,這就注定了“三民主義”無法得到農民的擁護。革命黨人何以會在辛亥革命中陷入孤軍奮戰的境地,便不奇怪了。
通過史料研讀,學生還發現馮自由對民生主義的闡釋與孫中山明顯歧異。孫不主張土地國有,馮卻大力宣揚土地國有。這反映出兩個問題:一是當時的民生主義并不成熟,以至發生“智者見智”的情況,由此也可以說,當時的三民主義還不是成熟的革命綱領;二是同盟會組織相當渙散,以至黨員竟可對黨綱大幅偏離地重新作解釋,后來孫中山痛苦地反思革命為何屢屢失敗,即歸因于此。
本文以《〈民報〉發刊詞》片段為例,探討了如何深度解讀教材史料,涵養史料實證核心素養。新《課標》明確要求,實施新課程的過程中應加強課程資源開發。作為歷史教師,“上窮碧落下黃泉”地搜尋史料,是理所應當的。但舍近求遠,忽略編者精心選擇的教材史料,實在可惜。當然,用好教材史料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對教師的要求很高,筆者謹與諸君共勉之。
參考文獻:
[1] 張海鵬《統編高中歷史教科書的學科體系和學術體索》,《課程·教材·教法》2019年第9期。
[2] 孫中山《三民主義與中國民族之前途》,載《三民主義》,岳麓書社2000年。
[3] 沈渭濱《“民生主義”研究的歷史回顧》,《江海學刊》2007年第4期。
(本文為重慶市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2019年度重點課題“新高考背景下中學生歷史學科核心素養培養的教學實踐研究”成果,項目編號:2019-10-0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