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寧 鐘 新 安徽建筑大學藝術學院
思政教育與雕塑教學相融合,實現了對美的雙重追求,能讓學生不斷地在生活中發現美、體驗美和實踐美。學生發現現實生活的意味和情趣,與人為善、助人為樂,能夠形成更加樂觀的態度,從而擁有藝術和思想上的雙重“獲得感”。
信息時代,思潮涌動的藝術專業高校學子和傳統的教學模式之間如何實現良好的銜接和平衡成為新時代高校教育面臨的挑戰和重要課題。本文中,筆者將以安徽省藝術專業學生為例,分享將思政教育融入雕塑課程的新型教學方法和經驗。
高校的雕塑教學面對的是藝術專業的大學生。這些學生在高考前的專業考試期間就已經進行了有針對性的專業訓練和學習,大多是出于熱愛才選擇了學習藝術,所以其在學習過程中更重視對專業知識的學習,在一定程度上忽視了思想政治方面的學習和認識[1]。
藝術專業學生有著當代大學生的普遍特征,也帶有藝術專業學生的獨特性。由于高考前很多學生忙于專業課學習,將大部分精力投入其中,在一定程度上忽視了對文化課的學習,導致其較少關注思想政治教育及時事要聞。他們普遍認為,只有專業課才是最重要的,而進行政治思想學習似乎跟他們沒有太大的實際關系。
藝術需要強調個性表達,作為藝術工作者,學生需要具備思想前衛、接受能力強、對新鮮事物敏感、情感豐富的特質。在以往的雕塑教學中,教師往往在有意識地強調這種個性宣揚,甚至以藝術的個人風格為名來保護這種特點和個性,這使得很多學生在學習和生活中表現出特立獨行、集體觀念弱、組織性紀律性較差、缺乏責任感的問題。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指出:思想政治工作“必須圍繞學生、關照學生、服務學生,不斷提高學生思想水平、政治覺悟、道德品質、文化素養,讓學生成為德才兼備、全面發展的人才”。高校教師應認真思考如何將思政教育的內容和大學生關心的熱點相結合,使大學生體會到思政教育與生活息息相關,使學生擁有藝術與思想的雙重“獲得感”。
將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融入高校雕塑教學中,構建協同育人機制已經成為教育的必然,也是學術界關注的重要內容。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種思維工具,也是一種認識方法。在雕塑課程及其他藝術類課程中融入思想政治元素不是強硬地要求學生學習政治理論知識,而是引導學生從思想政治的角度感受專業知識的內在屬性,提升學習效果。專業課與思政課應融合發展、相互促進。在雕塑專業課的教學中,大多數學生能夠認真學習,一方面是因為他們對藝術課程充滿興趣,另一方面是因為這是他們擇業和發展的途徑。學校雖然開設了思政教育的相關課程,但是學生學習思政課程多是為了完成修學分的任務,學生認為思政教育距離實際生活比較遙遠,缺乏實際用途。因此,如何在專業課中有效融入思政教育,使學生認識到思政課程的重要性,是高校亟待解決的問題。
雕塑是以形體和材質這一本體語言來表現思想和主題的一種藝術形式,無論在戰爭年代還是經濟快速發展的今天,優秀的雕塑作品一直是人們的思想凝結和精神象征。《人民英雄紀念碑》《雷鋒》《拓荒?!返纫幌盗袃炐阕髌芬呀涀兂梢淮忠淮诵哪恐械木癖?。而在雕塑教育不斷發展的今天,我們在追求形式上的新穎、材質上的進步和手法上的創新的同時,可以在主題的表達上深入挖掘雕塑本身蘊含的隱性思政教育內容,如歷史文化名人、革命英雄先烈、時代新風貌等。思政教育和雕塑專業課雖然屬于不同的領域,從表面上看,似乎沒有什么聯系,但經過分析我們會發現,它們在思想層面上有諸多相似之處。比如,雕塑行業的從業規范、道德準則、行為要求等,在后期的實踐中,雕塑專業的學生往往會直接接觸實際的工程案例,這就要求其既具備較強的專業能力,又要有認認真真做事、踏踏實實做人的道德準則。那么,如何建立協同育人的教育機制呢?經過多年的教學研究,筆者總結出以下五點教學改革方法。
在雕塑教學的過程中,筆者經常和學生探討雕塑的受眾群體問題,即我們學習雕塑專業到底是為誰服務的?絕大多數學生認為是大型市政工程、廣場上的大型紀念性雕塑,也有一部分學生更多的是追求個人感受,他們的理想是成為雕塑家,希望在展會和大型展覽上展示具有自己鮮明個性的雕塑作品。無論學生是做大型市政工程的設計還是成為個性鮮明的雕塑家,教師都應使學生認識到,藝術作品是為人民服務的,應扎根于民眾,弘揚主旋律,傳播正能量。例如,著名雕塑作品《收租院》泥塑群像,再現了四川大邑地主劉文彩殘酷剝削農民的情景,用活生生的形象控訴了地主階級把享樂腐化生活建筑在千萬農民痛苦之上的罪惡,觀者無不動容。這就是雕塑藝術動人心魄的力量和教育的作用,這才是我們學習雕塑乃至學習藝術的根本目的和直接作用。
高??梢越M織學生針對安徽本省及家鄉的特色進行調查和創作。學生對發生在身邊的故事充滿興趣,他們有話可說,想要表達自己的體會。基于此,教師應立足本地,深入挖掘本省的地域文化,確定多種研究方向,進行分組調查,最后進行匯總交流。根據安徽的人文特色,筆者在教學中將學生分為歷史名城組、文化名人組、革命英雄組和珍貴物產組,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創作。每個小組要進行資料搜集,翻閱歷史文獻,走訪調查收集資料,匯總信息,再對資料進行消化分解,最后繪制方案草圖,形成完整的雕塑作品。幾個小組在資料收集的過程中可以相互借鑒,合作分析。在分析學習的過程中,學生會深深地被徽文化的博大精深所吸引。學生從熱愛家鄉做起,宣傳家鄉文化,進而延伸到熱愛祖國、熱愛民族,逐漸將思政教育推向高潮。
在教學過程中我們逐步認識到,要想使對雕塑課程的學習取得良好的效果,必須深入實地進行調查研究。在實地考察的過程中,學生親身感受,收獲了文字和書本所不能體現的知識。這種來自直接經驗的感受才能生成有真情實感的優秀雕塑作品。而實地考察的過程本身就是一堂生動的思想政治教育課。
綜合考慮學生的安全和學習效果,教師應選擇相對固定的參觀地點,如省內歷史文化名城和革命老區。在寫生的過程中,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和專業教師合作對學生進行指導,帶領學生從將軍縣金寨縣革命老區六安開始進行實地考察。以安徽為中心逐漸發展到全國,如紅安革命紀念教育基地、洪湖革命紀念教育基地、農民運動講習所舊址、毛澤東舊居、中國共產黨第五次全國代表大會會址、辛亥革命紀念館等。在專業實踐中進行社會實踐,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既能了解各地人情風貌,飽覽祖國壯麗的山河,又可以把這些所見所聞所感反映在今后的雕塑創作中。
現在的大學生普遍不太關心時政,造成這一情況的原因很多,如不具備端正的三觀等,尤其是藝術專業學生,平時狀態較為松散,較少關心時政大事。針對這一問題,我們在雕塑創作的主題上緊跟時事熱點,將國家大事,乃至國際大事件作為主題融入學生的創作題材中,并鼓勵學生參加相關主題的競賽和展覽。這樣不但豐富了學習內容,而且能促使學生主動關注時事,如“紀念抗戰勝利70周年雕塑作品展”“紀念改革開放40周年雕塑作品展”“建國70周年美術作品大展”等。通過進行針對這種愛國主義主題的創作,學生收獲良多,受教頗深。
高校應打破雕塑專業教學與思政課教育的壁壘,改變教學模式落后的現狀,完善課程體系,建立適應時代、適應藝術類學生的教育模式。
高校將思政學習納入考核體系,可以對分數進行拆解,將相關主題的思政學習作為一項評分的標準。學生最初可能只是因為在乎分數而被動學習思政知識,但在學習的過程中,他們會不斷地深入認識主題的內涵,利用先進的互聯網、書籍和刊物等信息,不斷挖掘主題深層次的意義和價值,進而逐漸理解和受到感染,從而更好地調動自身對思政學習的積極性。
思政內容的導入能使大學生遠離社會不良風氣,重塑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從而更有利于提高其創造能力與創新能力,而不是單純重視雕塑課程的完整性和專業性。思政學習功在當代利在千秋,我們應將思政的主題放大,著眼于教育甚至是人生的全過程,將學生的前途命運與國家的發展緊緊聯系在一起,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