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艷欣 張富德 尹立波
(河北傳媒學院,河北 石家莊 050000)
隨著冬奧會的日益臨近,為更好地響應國家“三億人上冰雪”的號召,國家發改委、體育總局等四部委聯合發布《冰雪運動發展規劃(2016-2025年)》,第一項重點任務就是“培養青少年冰雪運動技能”。明確提出:推行“百萬青少年上冰雪”和校園冰雪計劃,促進青少年冰雪運動的普及和發展[1]。
在政策推動的大背景下,冰上項目正如火如荼地在全國各地開展起來,體育系統各級別、各個地區爭相舉辦的各項賽事也為冰球項目的開展打造了優良的競賽交流平臺。從全國冬運會、全國單項協會錦標賽、全國U系列錦標賽、全國U系列聯賽到各地市舉辦的聯賽、邀請賽、杯賽等,我們可以看出,在年齡層面上,國內各地市、各級別冰球賽事相對集中地出現在了8-16歲這個年齡段上面;從賽事級別上,由國家體育總局負責的全國運動會輪滑冰球項目、全國冬運會冰球項目,由中國冰球協會負責的全國錦標賽冰球項目是該項目的最高規格;從地理位置上和運動氛圍上,冰球項目開展主要集中在東三省、北京、上海等地。綜上所述,從少兒到青少年再到成人組,從年齡結構到賽事級別再到地緣關系,對于大學生冰球運動的開展有著太多的制約因素,這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我國冰球運動的可持續發展。
教育是一個連續的過程,而體育作為教育中“五育”之一,其健身性、社會性、趣味性、抗壓性、團隊性等重要屬性,隨著人們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精神文明生活追求的提高而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
也正是在這個大背景下,結合《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陽光體育運動、冰雪進校園等政策指向和要求,由中國大學生體育協會主辦的2019年全國首屆大學生冰球錦標賽孕育而生并圓滿完賽,填補了我國冰球歷史上的空白[2]。
2020年9月21日,國家體育總局和教育部聯合印發《關于深化體教融合促進青少年健康發展的意見》,強調了體育與教育的共存及融合,強調了大學特色體育項目的龍頭帶動作用、由上至下的學校運動梯隊建設、運動員訓練升學管理,強調了重點發展足球、籃球、排球及冰雪運動等文件精神,全方位、多角度地統籌部署基本工作,保障冰雪運動有序開展,2020年第二屆大學生冰球錦標賽在此推動下,如期順利舉行。
由中國大學生體育協會主辦的兩屆賽事,共吸引了來自全國11個省市的18支大學生隊伍參賽,賽制上根據運動員入學前專業技術等級水平和參加比賽的級別將各代表隊分為專業組(公開組)和陽光組,通過小組單循環和交叉淘汰的形式來進行本次賽事。
通過對參賽的18支高校代表隊的基本了解我們可以發現,有一半以上的隊伍是比賽之前剛剛完成組隊的,如清華大學、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首都體育學院等,有少數隊伍是具有冰雪傳統優勢項目的高校,如哈爾濱體育學院、黑河學院等,還有一部分是成立了3-7年的從事單排輪滑球運動項目的高校,如安徽新華學院、河南理工大學、河北傳媒學院等[3]。
從兩屆冰球錦標賽最終成績上來看,陽光組前三名的成績比較穩定,哈爾濱體育學院和黑河學院分別獲得一次冠軍和一次亞軍,季軍則由河北傳媒學院蟬聯,其他隊伍對前三名隊伍構成不了實質性的威脅。清華大學的同學們通過一年的努力,名次由第一屆的第六名上升到了第四名,北京大學繼續保持在第五名的位置。去年的專業組,今年的公開組,位次排序變化較大。首都體育學院通過招收優秀冰球運動員提高了學校的整體實力,第二屆錦標賽中一路高歌猛進,以全勝戰績獲得公開組冠軍。河南理工大學本屆比賽參加公開組也斬獲了第二名的歷史最佳戰績。安徽新華學院第一屆獲得專業組冠軍,第二屆收獲季軍。
縱觀兩屆賽事,除哈爾濱體育學院隊、黑河學院隊、哈爾濱學院隊三所來自東北的高校外,其他省份高校隊伍在場地條件、氣候條件、氛圍條件上都沒有與冰球運動相匹配的環境。諸多高校為了能夠順利地完成高強度冰球賽事,都在利用這寶貴的賽事平臺來努力提高自身的滑行技術,以提高短板、縮小和有優勢地區高校的差距為主要目的,基本技術上的差距在兩屆賽事中的關鍵場次展現得尤為突出,也間接決定了比賽最終的結果。通過對賽事的觀察和分析,除了滑行技術表現出來的不足,還有一些關鍵的技術環節是大多數隊伍在僅有的幾場比賽中提高和完善不了的,比如桿上技術、戰術配合、心理適應能力、特殊比賽情況應對等,這些都需要大量的冰上訓練和比賽場次來進行提高。
2022年北京冬奧會、冬殘奧會是我國體育歷史的重大標志性節點,成功舉辦離不開冰雪運動的蓬勃發展。“帶動三億人參與冰雪運動”是習近平總書記對開展群眾性冰雪運動的諄諄囑托,也是我國冰雪運動發展的重要目標。
為推動實現“帶動三億人參與冰雪運動”的目標,貫徹落實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于以2022年北京冬奧會為契機大力發展冰雪運動的意見》,實施《群眾冬季運動推廣普及計劃(2016-2020年)》和《“帶動三億人參與冰雪運動”實施綱要(2018-2022年)》,大力發展群眾冰雪運動,推動群眾冬季運動廣泛深入開展,夯實冰雪運動群眾基礎,國家體育總局決定在全國廣泛組織開展2019-2020年全國群眾冬季運動推廣普及活動,并明確指出,推廣普及旱地冰球、旱地冰壺、滑輪、輪滑等項目,推動冰雪運動“南展西擴東進”戰略深入實施。
輪滑項目中的速度輪滑、花樣輪滑、單排輪滑球三個項目與冰上項目的速度滑冰、花樣滑冰、冰球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單排輪滑球項目隸屬于中國輪滑協會,有世界錦標賽、亞洲錦標賽以及全國錦標賽等大型賽事活動。國家體育總局社會體育指導中心連同中國輪滑協會對于單排輪滑球項目的發展尤為重視,從2007年的全國輪滑錦標賽中單排輪滑球比賽已經是正式的比賽項目并延續至今。在2019年之前,不分專業組和業余組,在2019年全國輪滑錦標賽之際,區分了專業組和業余組。而隸屬于中國冰球協會的輪滑冰球項目也隨著2022年冬奧會的臨近而大放異彩,該項目因為與冰球項目上場人數、越位等諸多競賽規則有相似之處,使得輪滑冰球項目得以進入到中華人民共和國第十三屆全國運動會和第十四屆冬運會的正式競技項目中,這也代表著該項運動在國內的最高水平。上述兩項賽事對于大學生來說是可以參加的最高級別輪滑冰球和單排輪滑球賽事,但并不是高不可攀,其中北京體育大學、河北傳媒學院、安徽新華學院的學生都曾代表各自省市參加過上述賽事,為輪滑冰球和單排輪滑球運動在其學校更好地開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相比冰球運動,從大學生可以參與的角度出發,除全國運動會輪滑冰球和全國錦標賽單排輪滑球賽事以外,全國還有定期舉辦的各類單排輪滑球賽事,可以提供更多的平臺,保障大學生能夠通過賽事快速提高自身的技術水平和球隊的整體實力。從賽事級別上,中國輪滑協會主辦的中國輪滑球聯賽從2019年開始,連續兩年共舉辦了15場比賽,吸引了來自北京體育大學、河北傳媒學院、安徽新華學院、河南理工大學、煙臺大學等高校參加角逐。中國大學生體育協會主辦的中國大學生輪滑球公開賽和錦標賽,近兩年也是受到全國十多所高校的支持和參與。從地域劃分上,廣東省、上海市、貴州省、安徽省、河北省等地各級別輪滑協會每年都會舉行省級、市級單排輪滑球賽事,為屬地高校大學生創造交流的平臺。從賽事品牌上,隨著近些年輪滑球運動團隊性的優點被不斷挖掘,越來越多的品牌商愿意投入資金推廣,如圣巴全國“輪冰66”輪滑球系列賽事、美洲獅“元旦杯”單排輪滑球賽事、“威瑪仕杯”輪滑球城市聯賽等,每年有近30場賽事在全國各地開展,大大促進了該運動在大學校園里的推廣。
針對高校無自建冰場、外租冰時費用高、無自然環境依托等較為突出的實際問題,上述賽事的舉辦,每年為大學生隊伍提供了上百場的競賽參與平臺,極大地緩解了熱愛冰球項目卻“無球可打”的尷尬局面,同時對單排輪滑球和輪滑冰球這兩項運動起到了良好的推動效果。
國家體育總局、教育部《關于深化體教融合促進青少年健康發展的意見》(下文簡稱《意見》)在2020年9月21日正式發布,從加強學校體育工作、完善青少年體育賽事體系、加強體育傳統特色學校和高校高水平運動隊建設等八個方面積極推進足、籃、排、冰雪等特色項目的發展,按照“一校一品”“一校多品”的體育模式,因材施教、因材施練和因材施賽,全力保障高校高水平運動隊在體教融合中起到牽引的作用,使其成為小學、初中、高中體育競賽賽事優秀運動員的歸宿之一。
項目發展的好壞,政策扶持是發展的根基,優異的賽事是發展的催化劑。隨著《意見》的頒發和生根發芽,滿足高校及各級別院校的有特色、高水平、階梯性的賽事必將如雨后春筍般蓬勃發展。多層次、多角度、多方位的賽事交織在一起,不只在運動技術本身層面上有質的升華,更能在賽事組織、管理保障、訓練體系、升學就業等一系列的問題上碰撞出激情的、陽光的、創新的“火花”,滿足學生對于高水平競賽的渴望與追求。
各高校應結合自身地理環境優勢,宜冰則冰,宜雪則雪,無冰雪則輪滑,著力打造優特項目。堅持“把學生推到舞臺上,把舞臺搭在社會上”的理念,堅持以賽代練、以賽促教、以賽促研、教賽結合的方式,根據《意見》中的相關政策,全力支持學校高水平輪滑及冰上運動隊參加全國各級別賽事,提高輪滑和冰上運動相關師資和運動員的培養,提升在校教師的教學、訓練、科研水平,增強學生知識、技能、就業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