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岡師范學院,湖北 黃岡 438000)
國務院辦公廳早在2015年《關于深化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的實施意見》中就強調:高校要探索建立跨院系、跨學科、跨專業交叉培養創新創業人才的新機制,促進人才培養由學科專業單一型向多學科融合型轉變的培養機制[1]。以湖北省為例,2010年起中南財經政法大學等多所高校聯合,學生跨校跨專業選修雙學位,為社會培養了大批高素質綜合性人才。然而雙學位教育在各高校蓬勃發展的大背景下,亦出現了諸多問題,表現在:
高校雙學位教育多數依托現有本科專業,單獨組班安排相關教師授課,大部分高校由于受到選課人數、授課教師等因素的限制,只開設相對“熱門”的專業,且所開專業學時少,師資力量配備不足,滿足學生跨學科、跨專業、個性發展需求的專業選擇空間較小。而且輔修雙學位的課程安排缺乏彈性,實踐性課程不足,導致學生學習過程中沒有歸屬感,更感受不到職業體驗,學習興趣下降,學習效果和效率低下,從而影響輔修專業的質量提升。
學生選修雙學位,可以拓寬知識范圍、延伸專業興趣、提升學生就業綜合競爭力。然而,調查顯示,多數高校在學生選擇專業時沒有開展詳細的雙學位的專業介紹及宣講,缺乏對如何平衡主修和輔修專業學習時間的分配、如何順利完成雙學位課程學習的指導。有意向的學生只能通過教務網站、輔導員和同學了解情況,并不了解自身興趣特長、專業基礎與哪個輔修專業更匹配。選擇專業時多數學生存在較大盲目性[2],以增加就業砝碼為目的,一味追求當下熱門專業,甚至憑感覺隨意選擇,真正以主體需求、個性化發展、多樣化學術興趣為導向選擇雙學位專業的較少,導致部分學生對所選擇的專業可能根本不感興趣,學習積極性不高,投入到學習時間和精力有限,學習起來力不從心,嚴重影響了學習的質量。
人才培養方案的科學性與社會經濟發展需求的匹配性是雙學位人才培養、課程授課和學生學習的綱領,目前各高校的雙學位專業教學計劃的大多數專業課程都是采用主修專業原有的核心課程和基礎課程,有的課程設置過于重視理論基礎教學,課程內容缺乏科學性,實踐性課程內容設置滯后,課程實施目標模糊,不利于學生綜合素養發展;有的課程內容陳舊,教學方法手段太單一,教學效果差。對于具有不同學科背景的雙學位學生來說,他們更需要能夠結合已有的專業基礎知識學習到跨學科交叉課程。如何利用有限的教學資源條件、有限的教學師資構建適合雙學位教學的課程體系,保證教學效果,完成高質量的跨學科人才培養,值得進一步思考。
目前雙學位教育中忽略實踐能力培養,實踐教學環節缺乏成為多數高校雙學位教學的常態,雙學位人才培養方案中的實踐環節只安排撰寫畢業論文,對實踐能力的培養未明確提出,實踐環節所占比例較低,無法與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要求相適應。
目前高校對主修即第一學位專業的教師,從授課到課余時間輔導,都建立了一套比較完備嚴謹且具備可行性的評價及激勵制度。教師在規范制度的監督下,無論是授課過程中,還是課余時間的輔導過程中都能按部就班地開展工作,但是針對雙學位教學,對教師授課及課前課后的監督管理機制幾乎處于空白狀態,缺乏完善的考核與激勵機制,雙學位的教學效果難以提升。
完善的教學質量管理、教學監督是良好教學秩序的保障和前提。不同于主修第一學位專業教學的管理,多數學校的雙學位招生和教學管理都是由開設專業的學院負責。教務處只負責計劃審定、組織報名、資格審核、發放畢業證,缺乏科學合理切合本校實際的雙學位教育統一管理體系。各學院采用不同的方式及標準管理課程設置、教師授課、學生選課、日常管理與考核方面[3],重視程度也不相同,學校沒有統一合理的教學質量監督管理體系,缺乏有效的監督。教學監控停留在期初教學資料檢查、期間課堂教學檢查、期末考試巡視層面,學生的學習效果等方面并未涉及。雙學位上課時間大多安排在晚自習或者周末,該時間段上課容易造成學生學習疲勞,或者與學生活動沖突,加上教師對學生的到課上課要求缺乏硬性約束,最終導致課堂出現大面積缺勤的情況,課堂教學質量難以保證,雙學位培養目標難以實現。
雙學位教育一般從大學二年級開始,學制兩年半,每個學期主修與雙學位都有固定的課程與課時,課程安排缺乏彈性,教師授課時間極其有限,學生投入精力不足。導致課程學習效果遠遠差于主修專業的學生,課程教學幾乎點到為止,學習質量難以保證。教師日常教學中學生請假或曠課等缺勤現象嚴重,為提高出勤率,教師提高出勤成績在平時成績中的比重,為避免過多學生不及格,期末考試時教師出題過于容易,評卷相對寬松。畢業論文質量也遠低于主修專業學生畢業論文要求,導致雙學位證書的含金量降低。
為了避免學生選擇雙學位專業的盲目性,減少教學資源浪費,學校可以通過招生講座、電話咨詢、新媒體平臺推送專業簡介、師生交流座談會等形式開展有針對性的宣傳,通過開展課外實踐活動,組建多學科交叉團隊,通過學科競賽、創新創業競賽等方式,幫助引導學生了解自己的未來發展志向、專業基礎及學習能力;明白如何根據自身特點選擇雙學位專業;進而了解意向專業的特點、課程設置、培養目標、知識結構體系以及與主修專業的關系等。從而有針對性地選擇雙學位專業,制定適合自己的個性化雙學位學習方案,構建學生知識體系架構與綜合能力培養的更大空間。
高校需實施追蹤社會經濟發展變化,精準獲取市場需求,動態調整雙學位人才培養方案,結合以往的培養經驗,動態修訂教學大綱和培養目標,強化實踐能力,課程設置重視實踐教學環節、重視理論聯系實際,而不能簡單復制主修專業。培養目的與要求、培養對象、學分要求、課程設置等要素不同,在學分、學時、課程設置等方面要有針對性。從學生實際出發,強調學以致用,加強將理論知識轉化為實踐能力的培養,充分考慮學生的融入程度,合理配置,課程數量適中,所開課程能滿足學生就業與未來發展需求。教材的難易程度適中,教學內容考慮雙學位課程與主修課程的差異性,做到因材施教,搭建課程整體框架、突出重點,圍繞核心內容進行教學,適當弱化部分次要內容。強化理論知識的同時注重實踐教學,共享主修專業的實習實訓基地,加大實踐教學力度,增強學生實踐動手能力。合理銜接主修專業和輔修專業之間的知識結構[4],將學校的人才培養目標和學生的實際需求相結合,制定出適合雙學位特點的人才培養方案。
基于教師授課及課后指導工作的考評及激勵機制缺失的現實,學校可以借鑒常規教學對教師工作的考評及激勵機制,設置一套較為完善的考評及激勵機制。通過網上評教等方式對授課教師進行評價,評價較好的教師給予適當的獎勵;同時對教師通過答疑課或者習題課、網上答疑等途徑開展課后輔導的,向相關教師支付一定的報酬。
為提升雙學位教育教學質量,學校應建立科學合理的雙學位教學質量監控體系,常規教學質量監控體系應包含雙學位教學質量監控,學院也要加大對本學院的雙學位教學質量的監控。嚴格進行教學管理,規范教師課堂教學行為,做到教學環節不乏監督與反饋,評教系統不遺漏,加強學生課堂管理,完善輔導員配合任課教師的教學管理,院系管理加上學校督查,形成雙管齊下的管理模式。
雙學位專業審批時就要考慮所開設專業是否有足夠的師資力量,是否能夠完成教學工作,是否有一支高水平的雙學位教育管理隊伍。在教學過程中,積極關注學生學習及授課教師情況,合理考量教師授課效果;學生管理方面,加強日常考勤監管與期末考核,關注學生學習效果。
課程考核是提高雙學位教育培養質量的關鍵。多數高校的課程考核采用平時成績加期末考試成績的辦法。學生平時成績占30%,期末考試成績占70%。平時成績主要包括學生出勤、作業完成情況、課堂表現情況。如果學生請假較多、課堂表現差、無故曠課則取消平時成績,以此來促進學生對課堂教學的參與程度。這種考核方式,可以讓多數學生重視出勤、作業等過程,避免期末考前突擊;但是平時學習效果難以考量,平時分得之太易導致學生學習不夠深入細致。這就要求相關部門對課程考核進行嚴格管理,確保考試的嚴肅性和公平性。
嚴把畢業審核質量關,嚴控畢業關口,雙學位也要制定撰寫畢業論文制度,既能考核學生對專業理論知識的掌握程度,又能衡量學生學以致用解決實際問題的水平,以確保畢業生培養質量過關,素質過硬。
雙學位教育的發展需要依靠專業教學資源的深度開發支撐,實現跨學科、跨專業、跨領域的資源共享。在分析各種教育資源共享模式的可行性、契合度、可持續發展性的基礎上,依托地域條件,通過慕課、微課或App教學資源等網絡課程的深度開發,堅持貫徹資源共享發展機制,打造優勢互補的髙等教育資源互助模式,與臨近地區高校建立教育資源共享機制,深度整合本區域內的高校資源,實現學生跨校選擇專業,擴大學生專業領域。
雙學位教育制度是跨領域培養高端人才的有效途徑,是對學生主修專業的有益補充和延伸。為真正提升雙學位人才培養質量,學校應打破學科壁壘,倡導交叉融合,建立跨學院、跨學科、跨地域的整合式教育體系,建立整合性和跨學科師資隊伍。地方高校更需要積極學習借鑒其他高校先進經驗,通過不斷探索和實踐,發現自身存在的不足,根據本校資源及學生特點,因地制宜制定適合自己的切實可行的雙學位教育教學管理模式,為十四五建設輸送更多全面發展的高素質復合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