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建偉 梁紅娥 胡貴生
(1.西安思源學院教育學院,陜西 西安 710038;2.西安思源學院學生處(學工部),陜西 西安 710038)
社會多元化發展態勢下,文化意識、思想等方面呈現出一定的融合現象。在網絡平臺的應用下,多元意識形態的侵入,對我國青少年思想意識造成一定沖擊,進而引發出錯誤的社會導向,加大青少年危機事件的產生概率。對于民辦高校教育來講,承接大學生管理的輔導員,為進一步應對校園危機事件的產生,必須豐富輔導員的專業知識,提升其應對危機事件的能力,才可對大學生群體進行宏觀層面的導控,為學生樹立正確的安全意識,保證校園日常教育管理任務的常規化開展。
校園危機事件具有不確定性特點,在多維度因素的影響下,呈現出一定的偶發概率,特別是對于大學生群體來講,其所產生的危機將對學生群體造成不良的思想導控。當危機事件超出校園固有的防范機制時,將對學生人身以及財產造成嚴重威脅,這就需要高校在日常管理過程中,必須深度落實相關管理任務,且各類教育管理工作開展必須具有一定的預測能力,以有效降低危機事件的影響范圍。[1]
潛伏期長、個案聯動性高與影響惡劣作為校園危機事件的主要特征。第一,在潛伏期方面。校園危機事件的成因是由量變到質變的過程,通過整個事態的矛盾型聚集,令輔導員在管理過程中呈現出一種同化效應。當整個事態的嚴重程度超出固有管理機制時,則必然造成危機事件的個體化產生,進而影響校園日常教育管理工作的開展。第二,在個案聯動性方面。校園危機事件的產生具有一定的平衡屬性,個案成因可以看成是一種具有規律性發展的危機事態,其是由大學生群體或者是社會事件對固有生活體系造成一定的沖擊。當此類沖擊作用到學生個體時,將觸發學生的逆反心理,這對于思想體系尚未成熟的大學生群體來講,極有可能造成學生心理扭曲的現象。當此類現象作用到學生日常學習與生活過程中,則必然導致個案危機事件的產生。第三,在影響方面。校園危機事件的產生具有較大的波及性,其本身所延伸出來的特點,是由個體學生在學生群體中所產生的影響事態,如未能對其進行及時控制與約束,必然對整個校園日常生活以及相關管理秩序造成嚴重威脅,進而阻礙教育工作的開展。
從現階段高校輔導員的定位機制來看,其承擔學生日常生活起居、學習管理以及各項教學活動的開展等任務,這將間接加大輔導員在工作時間內的壓力。[2]與此同時,受到教育任務分配機制的影響,輔導員無法分化出更多的精力應用到校園危機事件的預防過程中,進而造成輔導員對校園危機事件存在認知不清的情況。當校園發生危機事件之后,輔導員并沒有依據此類事態的產生,設定預期化防護措施,進而造成校園危機事件的控制不及時,加大校園危機事件的拓展范圍,對學生以及相關教育管理任務造成嚴重影響。
從目前我國民辦高校的輔導員隊伍建設現狀來看,年輕化、思想多元化作為輔導團隊建設的主體,這為輔導員與大學生群體之間的有效融合奠定堅實基礎。但受到傳統官本位思想的影響,部分輔導人員在職業發展過程中存在一定的功利心理,這就造成輔導員無法將自身職能與任務進行精準定位,令其在實際工作中無法針對校園危機事件明晰工作思路,降低校園危機事件的處理能力。
校園危機事件的偶發性以及突發性概率,對于輔導員的專業能力具有較高需求。然而,從現階段輔導員處理校園危機事件的進展來看,大部分輔導員在工作過程中無法針對事件進行深度解析,甚至部分處理過程中受到自身主觀情緒的引導,無法從客觀角度上辯證事實,這就造成校園危機事件的二次產生。[3]從調查數據顯示中可以看出,大部分輔導員在遇到校園危機事件時,第一主觀感受是出于對事件天然的抗拒,隨后在自身職能定位以及客觀社會導向的作用下,才會對事物本身進行處理,這就造成應對過程中無法集中全部注意力查證事件本身的突發性問題,進而錯過第一時間解決危機事件的處理節點。
事前預防作為危機事件預測的主要環節,通過對現有教育發展方向,以及學生心理動態進行解讀,針對可能出現的事件危機點,設定相對應的解決策略,以此來保證危機事件產生時,可第一時間得到解決。這就需要高校輔導員在對危機事件進行預防時,需具備一定的引導能力與信息獲取能力。例如,通過對學生進行引導,為學生樹立正確的思想觀念,保證學生在學習與生活過程中不會產生思想扭曲的現象。同時可為學生在現有的教育體系中,構筑法律理念,對學生的學習行為以及生活行為進行約束。在信息獲取能力方面,則需要輔導員滲透到學生的日常生活中,了解學生身心動態,并站在學生角度去考慮問題,進一步保證輔導員在日常管理過程中可以深度解析出學生與危機事件所呈現出的關聯特點,為后續處理工作的開展提供基礎保障。[4]
事中控制則是指當高校產生危機事件時,輔導員所具備的反應能力以及局面控制能力、信息協調能力等,保證在危機事件處理時,可在第一時間達到現場,并理性分析出危機事件的產生原因。結合危機事件的突發性、偶發性和蓄發性等特點,對事件進行全過程分析,然后制定出具有一定決策效用的管理策略,保證事件產生可在第一時間得到有效控制。
事后控制能力則是輔導員在危機事件的影響范圍內,對當事人以及當事人在校園體系中所產生的危害進行管控。例如對當事人以及受害人的安撫、危機事件在校園體系中的輿論導向。此外,高校輔導員應具備校園危機事件處理的反思能力,對當前事件發生的前因后果進行總結,了解到危機事件在學生群體以及校園體系內的觸發動機,這樣便可為后續自身管理工作的開展提供數據支撐。
民辦高校規章制度的建設,可為輔導員提供一系列管理措施,通過相關指標界定,可對輔導員在危機事件處理過程中提供一定的指導意見,令輔導員可正確明晰出自身的工作思路。對此,必須依據現階段高校運營環境,結合學生發展動態,制定出具有可行性的管控措施,確保各項管控機制深度落實到學生學習和生活的過程中,這樣可進一步保證在相關管理任務實現的前提下為學生進行正確引導。此外,高校在建設管理制度時,應適當對輔導員工作進行減壓處理,細化輔導員在教育以及管理方面的作用,令輔導員可容納出更多的時間對學生學習和生活行為進行思想層面的調控,以此來增強輔導員在危機事件處理中的應對能力。[5]在對輔導員進行選拔時,則應適當提高輔導員應聘門檻,保證輔導員專業能力與職業素養,可滿足民辦高校在新時代的教育發展需求。同時應針對輔導員設定完善的績效考評機制,對輔導員現階段的工作行為進行認可,以此來增強輔導員的工作自信心,使得輔導員在崗位工作中能以自身職業素養為己任,強化在學生管理中的地位及作用,進而增強實際管理效能。
輔導員培訓體系的建設則是針對輔導員在現階段高校危機事件處理過程中呈現出的不足,進而建構出具有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培訓體系,通過專業能力以及實踐技能等方面的提升,保證輔導員在相關教育業務開展過程中可以更加深化教育管理思想,增強其處理事件的能力。對此,民辦高校可以引入國外先進的教輔團隊,對輔導員進行專業化培養。同時,還可以將近年來高校所產生的危機事件進行綜合,深度剖析出危機事件的產生動機,以及危機事件在后續教育管理中呈現出的發展態勢,強化輔導員的知識儲備。除此之外,高校應加大輔導團隊的建設與投入力度,正確定位輔導員在高校教育管理工作中所起到的效用,通過專業化認證令輔導員具備相應的職能地位,這樣便可保證在民辦高校精細化管理過程中,輔導員自身職能與義務可精準落實到教育管理體系中。
危機事件的突發性將影響校園的正常運營,為有效將校園危機事件掌控在合理范圍之內,必須針對危機事件的產生進行前期、中期、后期的全過程管控,保證各項應對方案的落實,可以全面掌控到危機事件的產生態勢中,進而將危機事件所產生的影響降到最低。首先,應加強輔導員與學生之間的溝通能力,深度解析出學生在現階段學習以及生活過程中存在的思想變動問題,然后以心理輔導形式解決學生所面臨的思想障礙,這樣便可初步對危機事件的產生概率進行降低。其次,應加強危機事件的執行能力,當校園危機事件處于一種定性狀態時,輔導員需在第一時間,以客觀事實了解到危機事件的產生動機,分析出危機事件對學生以及校園環境所造成的持續性影響,以此來制定出有效的管控計劃,防止危機事件的二次波及。最后,用針對危機事件的波及范圍制定出科學性的善后工作,從輿論以及學生思想動態方面入手,對學生進行正確的思想價值引導,以此來有效規避校園危機事件產生的不良影響。
綜上所述,輔導員在高校教育管理中占據的重要地位,通過輔導員專業能力、職業素養等方面的界定,可進一步強化輔導員的責任,第一時間解決校園危機事件。因此,必須增強輔導員對危機事件的處理能力,深化責任意識、職業意識等,結合規章制度、校園文化等,建構多方位的管理機制,對輔導員進行精確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