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碧波 陳小龍 嚴喜章 吳 戈
(1.西安醫學院臨床醫學院,陜西 西安 710000;2.陜西省人民醫院影像中心,陜西 西安 710000)
“卓越醫生教育培養計劃”是教育部、衛生部等多個部委共同出臺實施的一項重要舉措,主要目的是促進臨床教育改革進程,培養更多醫學衛生方面的人才。該項計劃在具體實施過程中,地方醫學院校發揮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由于受經費、教學條件、師資力量等各方面因素的嚴重影響,與國家重點醫學院校相比,教育教學質量相對較低,但是在推進基層醫療衛生事業發展,妥善處理廣大人民群眾就醫難、就醫貴等一系列問題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1]。對于地方醫學院校而言,采取何種方式才可以順應醫學發展趨勢,并確保“卓越醫生教育培養計劃”得到穩步推進,是目前醫學人才培養方面值的深入探析的一個重要問題。在推動“健康中國”建設方面,醫學人才發揮著關鍵性作用,促進醫學教育改革、進一步提升醫學人才質量,已成為醫學院校教育改革的重點。
最近幾年,隨著人口老齡化現象越來越嚴重,人們的健康觀念也產生了重大轉變,現代化醫學水平也得到了極大的提升。現階段,各種疑難雜癥對人們的身體健康產生了重大困擾,隨著人們對疾病認知的深化,在生活方式、精神心理等諸多方面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同時在經濟飛速發展的推動之下,人民健康觀念、衛生保障需求等日益提升,對預防保健、醫療衛生等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如此一來,醫學人才的培養成為一項重點工作。在當今醫學教育的大環境之下,醫學教育不但要求學生掌握專業知識,同時還要主動學習法律、人文等方面的知識,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從而使醫學學生更好地適應社會發展需求。地方醫學院校在實施“卓越醫生教育培養計劃”的過程之中,必須要結合國情,順應現代醫學教育發展的總體趨勢,從而確保培養出的學生滿足時代發展需求[2]。
醫學教育不但是培養醫學類人才的重要途徑,同時也是提高醫學人才綜合素養的重要基礎,其主要宗旨是適應經濟社會快速發展需求,將為民眾提供高質量醫療衛生服務作為重要目標。現階段,政府把為廣大人民群眾提供重要的醫療保障作為醫改實施的新理念,表明地方醫學院校的主要目標是培養服務于地方經濟發展的醫學人才。現階段,衛生人才隊伍無論是在數量方面,還是在質量方面均存在嚴重不足的問題,所以通過合理方式對基層醫療人才隊伍的綜合素質進行改善,向地方輸送醫學類人才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目標[3]。而對于地方醫學院校而言,其在實施“卓越醫生教育培養計劃”的過程中,還應當滿足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需求,助力新醫改的穩步實施。
《關于實施卓越醫生教育培養計劃的意見》中指出:對教學方法進行創新,是開展以學生為核心的教學方法改革,大力發展討論式、參與式等多種形式的教學模式。但是對于地方醫學院校而言,由于其受到應試教育思想的嚴重影響,教學過程中一直沿用傳統教學模式,即以教師為中心,學生被動接受知識的模式,嚴重影響了教育教學質量。對于一些現代化教學模式,如PBL模式,無論是教師,還是學生在短時間內均無法接受。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兩個方面:其一是在基礎教育階段主要運用“灌輸式”模式,造成大部分學生并不能適應PBL模式,內心存在抵觸情緒;其二是地方醫學院校教師的思維觀念相對比較落后,在新教學模式、新知識方面的接受能力較弱,再加上科研、醫療等方面的工作,無法將全部精力投入至教學之中[4]。
在高等教育連年擴招的時代環境下,地方醫學院校均是通過擴大招生規模的方式作為唯一的發展方式。與此同時,地方醫學院校還存在經費嚴重不足的問題,無論是教學資源,還是教學條件均相對比較落后。雖然高等醫學教育在學生規模、院校數量等諸多方面獲得了蓬勃發展,并且醫學院校、醫學人才數量呈現連年增加的態勢,但是由于存在經濟發展不平衡、學科基礎差距非常大等問題,導致不同地區之間仍存在發展不平衡的突出問題,一些學校的定位模糊,培養目標也不夠清晰,造成師資力量、實習基地無法滿足正常教育教學需求,對醫學人才培養質量造成了嚴重影響。在此種時代條件下,如何建立有效機制,使全體學生都能得到均衡發展,已成為醫學教育者關注的熱點問題。
地方醫學院校在課程結構方面存在以學科為核心,內容重復、銜接性較差等問題,并且傳統教育教學模式并不利于創新醫學人才培養。對于傳統醫學教育體系而言,其主要實施“三段式”教育教學模式,其存在的最大問題是基礎教育、臨床教育嚴重脫節,并且銜接性相對較差,存在內容重復等問題。同時,十分注重專業知識,并未對社區醫療、醫療保健等方面的知識進行綜合性考慮[5]。在新時代背景下,這種模式并不能切實滿足人才培養方面的基本需求,學生一直處于被動學習狀態,嚴重缺乏創新意識,所以必須要對課程結構進行改革。另外,基礎醫學與臨床醫學的銜接不緊密,學生在每個階段的學習過程嚴重缺乏針對性以及目的性,無法充分激發學生在學習方面的積極性,不會把臨床、理論進行有機融合。
在教學改革過程中,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是至關重要的改革環節。地方醫學院校應當主動探索新型教育教學模式,開展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模式,具體可以從兩個方面入手:其一是構建基于案例的課程教學體系,選取病理解剖學、人體解剖學等課程作為實際分析案例,開展CBL教學,注重教學討論與分析。同時,在網絡上搜集一些與課程知識點存在密切關聯的病例,并設計相關問題,讓學生進行深入討論,教師再進行總結,使學生在活動之中學習相關理論知識;其二是增設基于問題的學習課程,雖然一些課程運用了PBL教學模式,但是由于各方面因素的影響并未達到相應的教學效果。所以,院校方面要專門組建PBL教研小組,選派優秀教師參與PBL課程培訓,對教室進行改造,大力推動PBL教學。
通過合理化方式對各類教學資源進行有效整合,使臨床、教學之間實現深度融合、無縫對接,穩步推動“卓越醫生教育培養計劃”的實施。學生在校學習期間,應當注重學生臨床技能的培訓,盡早接觸醫生、感受患者,充分利用學校所擁有的各類教育資源,從而有效提高學生的適應能力。因此,必須要對醫療資源進行整合,充分運用學校所在地的醫療設備等,積極與當地醫院建立合作關系,開拓醫學臨床實踐基地建設,制定合理、完善的臨床實踐教學細則,為學生參與實踐活動提供良好的平臺。另外,在臨床能力測試方面,可以運用多樣化的考核形式,積極與國際臨床教學模式進行對接,確保評價結果的合理性以及真實性[6]。
對人才培養模式進行改進,優化課程設置體系,構建綜合性強,以臨床核心課程為核心,并且可以充分反映素質教育的新型模塊化課程體系。該課程體系主要由臨床綜合與能力訓練、專業課程模塊等七大模塊組成,七個不同的模塊相互協調、相互配合,構成一個有機整體。同時,十分注重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積極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確保學生滿足現代化社會對醫療衛生人才的基本要求。另外,積極利用豐富、完善的臨床教育資源,拓寬技能訓練平臺,大力推動師資隊伍建設工作,為學生提供更加多元、豐富的學習環境,促使其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目前,地方醫學院校在“卓越醫生教育培養計劃”雖然取得了豐碩的成果,但是仍未達到預期目標,所以地方醫學院校應當在現有發展成果的基礎之上,繼續推動“卓越醫生教育培養計劃”的實施,對教育教學資源進行高效整合,提高資源利用率,將培養學生綜合能力作為核心,幫助學生樹立正確、堅定的價值觀,從而為國家、為社會培養大批卓越醫學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