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樹集 羅紫薇(通訊作者)
(韓山師范學院,廣東 潮州 521041)
信息時代傳播媒介多樣化,帶來信息傳輸渠道的多樣化,傳播速度突破原有的傳統模式,給社會生活各領域帶來深刻而持久的變化。德勤中國移動消費者調查報告顯示:中國智能手機普及率在2018年就已超95%,高于全球平均普及率6%。《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19年上半年,中國擁有8.54億網民規模,互聯網普及率超60%。[1]龐大的互聯網用戶為信息傳輸提供授課對象,互聯網不僅越來越成為人們獲得信息的重要渠道,更是生活的一部分。2019年我國《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提出發展“互聯網+教育”,促進優質資源共享。我們正步入“互聯網+”的時代,時代潮流浩浩蕩蕩,不可阻擋。
互聯網深度融合我們生活、學習和工作的方方面面。網絡學習,突破傳統學習的時空界限,極大拓寬了我們的認知視野和認識深度。互聯網和手機是大學生每天不能或缺的生活組成部分,在校大學生智能手機基本完全普及。通過手機終端再現網絡課程,勢必讓學生想學就學,想看就看。
就業難有其主客觀原因??陀^上,新冠肺炎疫情出現、經濟增長速度放緩、產業結構調整、高校畢業生規模增大、就業信息不暢通、結構性矛盾等因素。主觀上,就業期望不現實、職業生涯規劃不科學、專業勝任力不足等因素。職業生涯規劃課程學習,有助于學生了解個人職業興趣、職業能力和職業潛力,科學規劃個人職業生涯,提高就業競爭力和就業職業匹配度。
“能就業”是能找到謀生的工作,是個人為生存而迫不得已找的營生手段,與個人長期發展不相關。是一種不帶或少感情投入的、低層次的、低質量的就業?!澳芫蜆I”是個體基于一定職業生涯理論知識,科學規劃個體職業生涯,而選擇目標行業和崗位進行就業。與個人長期發展相關,是一種帶有計劃性、目的性、情感投入、職業認同感的高層次、高質量的就業。
借助科學的理論學習和工具策略測量,能提高自我認知,發現職業興趣,挖掘職業潛能,實現高質量就業。從高校角度講,高質量就業是高校教學質量的重要體現,是體現高校培養人才和服務社會職能的體現,為高校競爭力的側面體現。從社會層面看,高質量就業是社會安定的安全閥,是國家繁榮富強和強大綜合實力的重要基石。從個人層面講,是提高個人就業質量,實現人生價值的途徑。
經典的課程開發模型ADDIE模型包括3方面內容(學什么、如何學、效果如何),及課程開發5個階段:Analysis(分析)、Design(設計)、Develop(開發)、Implement(實施)和Evaluate(評價),進一步細分19個步驟。
需求分析是課程針對性和有效性的基礎,是提高課程教學質量的前提。包括目的性分析、授課對象分析和教學內容分析。
目的性分析,回答的是“為什么開發微課程”的問題,即開發微課程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和就業指導是法定制式的大學必修課程,對于學生一般性發展具有奠基石作用。微課程打破傳統時空界限,采用當下年輕人接觸較多的媒介(互聯網、移動終端)進行,同時考慮到人體注意力長短問題,具有親和性。
授課對象是普通高等學校的一年級旅游管理類專業學生。未經過專業見習和實習,對專業職業發展有基本認識和思考,對未來工作崗位有一定想象和構思。他們渴望得到相關知識,了解當下自己該做好哪些準備,對求職材料有片面了解。根據前期針對該群體的MBTI調查結果顯示:ENFJ(14.2%)、ESFJ(12.1%)、ESTJ(10.8%)、INFJ(10.8%)四種類型的占比將近一半,表明學生群體參與性強、善于表達與分析、偏好于具體、明確的指令。
教學內容,依據大綱,采取循序漸進、由淺到深的方式布置,穿插互動環節和拓展閱讀。首先,把握教學重點,基本掌握章節主要內容。從4個維度分析:(1)事實:就業推薦表、個人簡歷、求職信、證書。教學目標:識別、作用、目的(記憶);獲得渠道(獲取渠道)。(2)概念:簡歷類型、簡歷內容、簡歷目的。教學目標:復述類型、了解內容(記憶);能歸類、制作(技能)。(3)原理:制作原則。教學目標:復述原則(記憶);能在制作中體現(技能)。(4)技能:求職材料準備、個人簡歷制作、求職材料投遞。教學目標:內容、技巧、掌握適用范圍(記憶);分析情況、按要求準備(技能)。其次,推進教學難點。學生能根據不同行業、不同單位、不同崗位,對簡歷進行針對性撰寫和設計。
教學目標設計,是學生完成各章節學習之后所要達到的最低要求。了解求職材料的構成內容、原則、類型,認識個人簡歷的結構和用途,能復述核心概念(知識);重視個人簡歷在求職過程中的意義和重要作用,并積極、主動、認真撰寫個人簡歷(態度);掌握簡歷撰寫原則、方法、技巧和評價技能,能夠準備針對崗位的合適求職材料(技能)[2]。
思路設計,在需求分析、授課對象和教學目標分析基礎上,對章節的內容知識點進行梳理,借助Mind Manager制成思維導圖,形成系統性思維,按照個性化思考方式和課程邏輯呈現內容。思維導圖將章節內容清晰地進行條塊層次分割,為課程演示文稿制作提供主線。
演示文稿由PPT制作,由封面、目標頁、目錄頁、內容頁、總結頁和擴展結束頁組成。封面:由課程標題、所屬章節、講授者姓名和講授時間構成。目標頁:闡述本章節重難點和學生學習后所要達到的教學目標。目錄頁:章節主要內容索引,明確各級目錄間邏輯關系。內容頁:展示教學內容,把握字體字號、行間距及其他元素(如圖片)使用??偨Y頁:回顧章節內容,梳理知識脈絡,把握重難點,推導結論。擴展結束頁:提供課程輔助學習資料、課后拓展材料、課后作業、課后互動方式。每頁PPT文字不超過30個字,圖文結合,圖文布局簡潔美觀,緊扣主題。
首先,教學目標開發。根據旅游管理類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中的培養目標和人才培養規格確定教學目標。1.培養對專業職業發展前景有良好認知能力;2.對個人專業能力與職業目標有正確定位;3.對目標職業崗位能夠進行細分準確地規劃,準備職業崗位相關事項,實現職業目標。
其次,教學工具開發。根據教學目標、教學設計和教學內容,基于授課對象心理特點和人口特征,選擇開發工具Camtasia Studio,其作為專門錄制屏幕軟件,支持多種常見視頻格式導出。能采集聲音、圖像、動畫、視頻等元素。市面上微課制作軟件數見不鮮,各有所長,按需選取即可。
最后,教學策略開發,從思政要素、教學手段和職業素養論述,思政要素是基于國家要求和教育內涵決定,在教育教學中貫徹思政教育理念。深入挖掘思政要素(職業事跡、崗位歷史、求職案例、名人故事等),融合課程教學,以貼近生活、貼近職業、貼近專業為原則,引導學生將個人專業學習、職業規范發展,同國家命運、民族復興和社會發展結合起來,履行立德樹人使命,實現“教書”與“育人”有機統一。教學手段應適應時代特點,結合“互聯網+”,以學生喜聞樂見的短視頻形式,拓寬教育教學途徑,突破傳統課堂時空限制。職業素養是本門課程的直接要求,對學生職業認知、職業定位和職業規劃的培養,是學生課程效果的直接需要。
課程實施是微課程從線下到線上的關鍵環節,從教學活動時序分為課前、課中和課后。課前,研讀大綱,細分知識點,進行教學設計、演講文稿和微視頻制作。確定錄制環境安靜,少雜音,備好腳本等相關資料。主講人語速適中,吐字清晰。錄制完成微課程視頻給同行和學生觀看,收集對課程PPT布局、課程邏輯、講解內容、語速等方面反饋,反復修改,直至完成。課前將課前資料和指導文件發給學生預習。
課中,微視頻上線。指引學生進行網絡課程學習,并適當安排課堂互動,及時鞏固課堂學習質量,抓住學生注意力。
課后,通過課堂作業、課后互動等方式檢查學生學習質量,以增設學業分和表揚優質作業等方式,激勵學生主動學習。
首先,評價主體多元化。學界對于課程評價分了較多流派,不同流派持不同觀點。課程評價客觀性需要評價主體的多元,參與課程開發與設計人員、學科專業和課程方面的專家學者、同行教師、參與課程學習的學習者、課程實施后期的維護和調整。[3]其次,評價指標多元化,以教師教學能力、教學內容、教學手段和學生學習效果四個指標,分別從達成度、可行性和針對性細分二級指標。以期更全面、客觀地對課程本身進行準確評價。
微課程是基于現有硬件技術水平和互聯網平臺基礎上提出來的,讓學習脫離傳統時空限制,體現“碎片化學習”的理念。
微課程要與傳統課程相結合,微課程以其時間短,以2-3個知識點為一節,具有碎片化、非系統化等特點,能在承擔課程背景簡述、核心概念剖析、課后內容鞏固等方面起作用,現階段可作為現實課堂的輔助手段。[4]
微課程應為使學習者達到課程目標,而配套相應的學習支持服務,包括學習輔助工具提供或獲得指導、同步或異步的解答或者討論、針對性的學習任務或拓展材料。課中與課后相配合,線上線下相促進,使得學習具有統一性和連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