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君莉
(鄭州工業應用技術學院 機電工程學院,河南 鄭州 451150)
民辦高校是我國高等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擔負著為社會培養生產服務一線的擁有專業知識、專業技能、職業道德的高素質勞動者的重要任務。據教育部2017年教育統計數據,中國民辦高校數量742所,本專科在校生616.20萬人,其院校數量和招生規模均已占據高等本科教育的“半壁江山”。近年來民辦高校雖然得到了長足發展,并取得了顯著成績,但是也暴露出諸多問題,其中最為突出的是現行民辦高校的專業課程教學質量評價體系相對滯后,難以發揮評價體系在優化民辦高校人才培養模式和深化民辦高校專業課程教學改革的導向作用及促進功能[1,2]。分析當前民辦高校專業課程教學評價指標研究現狀[3,4],主要存在以下突出問題:一是大多民辦高校專業課程教學評價指標簡單照搬公辦高校的教學評價指標;二是忽視民辦高校專業課程的教學內容,即專業理論課程與專業實訓課程的評價指標基本一致;三是現行教學評價指標難以準確衡量民辦高校多元化的專業課程教學改革成效。為此,如何結合民辦高校專業課程特點并以專業課程教育教學改革為契機,科學建構適合民辦高校專業課程的教學質量評價指標體系成為現階段教學質量評價研究的新課題。
教學質量評價[5]屬于教育測量學的范疇,主要是對教學過程中起主導地位的教師的基本業務水平、教學方法、教學態度以及教學過程中起主體地位的學生的學習過程、參與度、學習效果等開展系統性的教學評價。教學質量評價能夠對教師的教學效果及學生的學習效果做出全面衡量,并對教學過程各環節存在的不足給出及時反饋,從而有效地促進教學質量的提升。
多元評價指標體系[6]是由表征教學質量評價各方面特性及其相互聯系的多個指標,所構成的具有內在結構的有機整體。多元評價指標體系應具有系統性特征,即設計的評價指標應體現出教師和學生在教學過程中所體現出的綜合能力;多元評價指標體系應具有動態性特征,即設計的評價指標應服務于教育教學改革,教學改革中的教學方法及教學手段發生改變,相應評價指標也應發生改變;多元評價指標體系還應具有典型性特征,即根據課程教學的不同內容,設計與之對應的評價指標。
建構科學規范的民辦高校專業課程教學質量多元評價指標體系是實現民辦高校全面、客觀、準確地評價教學質量的基礎。結合多元評價指標典型性特征,在具體設計民辦高校專業課程教學質量評價指標時,應考慮專業課程理論課和專業課程實訓課兩個層面,其中專業課程理論課教學質量多元評價指標主要包含教學態度、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技能及教學效果等內容,專業課程實訓課教學質量多元評價指標主要包含實訓準備及條件、實訓內容及方法、實訓過程及指導以及實訓報告及考核等內容。
專業課程理論課教學質量多元評價指標體系主要由教學態度、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技能和教學效果等5部分構成,每項指標對應若干二級指標,且二級指標由相應的語義進行描述。
3.1.1 教學態度
(1)資料準備。教師攜帶教學資料齊全,并能提前5~10 min進入教室,充分做好各種準備工作。
(2)精神狀態。教師為人師表,儀表端莊,服飾得體,教態自然,精神飽滿,有激情且富有感染力。
(3)課堂情況。認真組織課堂教學,進行嚴格有效的教學管理,教師應當站著講課,注意觀察學生聽課情況,隨時調整教學進度與方法,調動學生聽課的積極性。
3.1.2 教學內容
(1)講授情況。符合教學大綱要求,切合學生實際,理論聯系實際,教學目標明確,觀點正確,言之有物,有自己的見解。
(2)講授水平。教師能熟練駕馭教材,正確把握重點和難點,教學思路清晰,課堂組織嚴謹,時間安排適宜。
3.1.3 教學方法
(1)采取方法。教師注重發揮學生主體作用,恰當運用各種教學方法,善于啟發式教學,引導學生主動思考、主動學習。
(2)師生狀態。師生互動良好,課堂氣氛活躍;肢體語言應用得當。
(3)靈活程度。教師能面向全體學生,因材施教,教法靈活,重視學生學習能力、人文素質和實際應用能力的培養。
3.1.4 教學技能
(1)表達情況。普通話使用標準,語言表達準確,清晰流暢,語音、語速、語調適當。
(2)熟練程度。能熟練、規范地使用各種教學設備。
(3)課件與板書。課件制作精良,教案符合學校有關規定,板書設計科學合理,板書整齊美觀。
3.1.5 教學效果
(1)課堂效果。課堂教學效果好,學生能自覺遵守課堂紀律,專心聽講,積極參與互動。
(2)到課情況。學生到課率高,聽課效果好。
專業課程實訓課教學質量多元評價指標體系主要由實訓準備及條件、實訓內容及方法、實訓過程及指導、實訓報告及考核等4部分構成,具體內容如下。
3.2.1 實訓準備及條件
(1)教學文件。實訓教學大綱、實訓教材或實訓指導書以及實訓教案及講稿完整齊全。
(2)器材準備。實訓設備、實訓所用工具及耗材等準備充分,實訓設備完好,能夠保證實訓課程順利進行。
(3)實訓環境。實訓室環境整潔,實訓儀器設備及物品擺放規范、整齊,便于學生操作。
(4)教師準備。教師、實訓課指導人員必須進行預演實訓和其它準備,實訓目的明確,準備完善。
(5)學生準備。學生必須預先分組且人數適宜,實訓過程明確,步驟清楚,有實訓安全教育和措施預案。
3.2.2 實訓內容及方法
(1)項目擬定。實訓項目綜合性、設計性較強,能反映該課程主要內容的綜合應用。
(2)內容選擇。能夠結合實訓手段,合理選擇基本內容,并能適當增加本學科新成果、新技術的介紹,以便開闊學生視野,激發學生興趣。
(3)方法擬定。能夠擬定合適的實訓方法、預講解實訓內容及要求、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項、實訓作業及報告要求。并鼓勵和支持學生提出與實訓要求不同的實訓方法,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4)教學手段。能夠恰當使用多媒體等現代教育技術,明顯改善實訓教學效果。善于運用輔助教學手段,提高實訓教學效果。
3.2.3 實訓過程及指導
(1)指導要求。實訓前能夠對實訓原理、實訓目的、實訓內容和實訓方法進行準確的講解。
(2)講解情況。講解普通話標準,表達清晰,概念準確,層次清楚,重點突出,難點解決得好。
(3)講課狀況。能夠結合實訓內容提出啟發性問題,調動學生思維,增加實訓課堂互動。
(4)教學態度。認真觀察實訓進程,能及時幫助學生排除實訓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和故障。對學生提出的問題,教師能熱情耐心、準確地解答。
(5)課堂紀律。重視課堂紀律與秩序管理,學生遵守課堂紀律,實訓課堂秩序良好。
(6)操作狀況。學生操作規范,符合科學操作和安全操作要求,無損壞,無差錯事故。
3.2.4 實訓過程及指導
(1)課后整理。課后及時清理、規整實訓儀器設備及物品,填寫實訓記錄。
(2)實訓報告。實訓結束后能要求學生及時總結,認真撰寫并提交實訓報告。
(3)教學效果。有規范的考核標準和辦法,實訓報告能及時規范批閱,教學效果良好。
分析了當前民辦高校專業課程教學評價指標設計存在的不足,使得教學質量評價體系不盡合理,進而導致評價結果與教學實際偏差較大;結合民辦高校課程特點,從理論課程和實訓課程兩個維度分別建構了民辦高校專業課程教學質量多元評價指標體系;但在民辦高校學校專業課程教學改革不斷推進的同時,建構的多元評價指標體系仍需不斷優化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