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洪顏,李艷茹,李太元,梁運江,許廣波
(延邊大學 農學院,吉林 延吉 133002)
2007年教育部啟動“高等學校本科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大力加強教學團隊建設是高等學校應予以高度重視和重點研究的課題[1,2]。但是目前大多數高校在教學管理和運行中,教學團隊建設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教學團隊建設經驗缺乏,有關教學團隊建設與管理的一些問題也逐漸暴露出來[3,4]。如何加強和優化教學團隊的建設與管理,加強對教學團隊高效運行機制的研究,是需要重視和亟待解決的問題。
我國是在1990年代開始引入教學團隊的概念并不斷加強實踐改革。教學團隊是由教學任務相近的教師組成,以學術造詣和教學水平高的教授負責指導,為了完成共同的教學目標,開展有效溝通和合作并合理配置教學資源,開展教學改革和經驗交流以及學術合作,形成優勢互補,共同發展[5]。教學團隊主要具有以下幾個基本特征[6]:一是非正式性。教學團隊是一個教師群體,由從事教學工作的教師們組成,沒有正式的行政組織機構,是學校基層學術組織的延伸和補充;二是有明確的目標性。教學團隊的目標是基于更好地完成課程教學任務,為了提高教學質量,推進教學改革,教師團隊各成員之間開展教學合作,促進優勢互補;三是成員背景的同質性。組成教學團隊的各成員有著類似的教學任務和教學內容,這樣才能更好在專業領域開展教學合作,他們的知識專業性和傳承性決定了教學團隊背景的同質性;四是合作的一致性。團隊合作講究團隊精神,教學團隊的各個成員都要為了共同的團隊目標而努力負責,個人目標要和團隊目標協調一致,這樣才能建設一支高效的有凝聚力的教學團隊。
微生物學系列課程是綜合性大學生命科學類專業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必修課程和專業選修課課程,延邊大學微生物學與免疫學實驗教學中心是省級教學示范中心,承擔有農學院7個不同專業的農業微生物學、環境微生物學、普通微生物學、獸醫微生物學、畜牧微生物學和食品微生物學的授課任務,負責講授課程的教師也是來自于不同的專業,因此,農學院的微生物教學團隊的組建完全體現了上述四個基本特征。
延邊大學是一所設立在少數民族地區的地方綜合性大學,少數民族教師占有很大比例。探索具有民族特色的地方綜合性大學教學團隊建設與運行機制,研究其管理制度、考核方法與激勵機制等問題,以便建立起符合民族高校特色的教學團隊模式[7,8]。師資隊伍是教學團隊建設的核心,為了使微生物教學團隊能夠順應教學改革和課程建設與發展的需要,農學院通過教師培養和優秀人才引進的方式建設了一支結構合理、兼顧教學和科研的老中青三結合的微生物教學團隊,其中朝鮮族教師4名,漢族教師3名。在年齡結構上,7名團隊成員中50歲以上的教師2人,40~50歲教師4人,30~40歲教師1人。在職稱結構上,團隊成員中有教授3名,正高級實驗師1人,副教授2名,講師1人。教學團隊在組建之際,就從團隊的目標機制、合作機制、激勵機制和管理機制等方面不斷進行探索和磨合,逐漸形成了一個有廣泛認同的工作目標、有團結協作的合作精神和管理運轉高效的教學團隊。
微生物教學團隊依托于省級教學示范中心的平臺,從課程建設和實驗室建設制訂了長期規劃發展目標和中期短期建設目標,奠定了教學團隊建設的基調,促使團隊成員以飽滿的熱情和主人翁意識投入到工作中,讓團隊成員愿意為實現教學團隊的目標貢獻力量。除了有總體的教學目標和團隊建設目標外,在成員個人發展方面,學校微生物教學團隊針對不同年齡和職稱層次的團隊成員制定不同的發展目標,保證每位隊員都能在團隊發展中分類分層推進。針對青年教師,為他們制定培養計劃,在入門、上路、成骨干、出成果各個階段都有明確的目標指引。針對中年教師,給他們提供晉升空間,讓他們承擔主要工作,提供學術交流的機會,促使中年教師盡快成為教學骨干。針對老年教師,要促進老年教師和青年教師的溝通交流,主動分享教學經驗,幫助青年教師快速成長,還要把握教學動向和發展脈搏,為團隊建設貢獻自己的力量。通過科學合理的目標設定,并制定目標完成計劃,促使團隊成員發揮自身優勢,全身心投入到團隊建設中,也給微生物教學團隊的每位教師提供了方向指引,使團隊成員更具有團隊歸屬感和成就感,在實現自我價值的過程中獲得滿足感。
高校教師教學工作的特點是一個教師承擔1~2門課程,而每位教師承擔的課程彼此孤立、封閉,導致教師之間交流少,合作機會少,教師遇到教學難題時無法及時解決,長此以往不利于教學質量的提升。教學團隊的建立將相關專業的教師組織在一起,使教師之間的交流和溝通變得極為便捷,教學團隊成員之間可以相互討論、聽課、評課,還可以在備課、教學、評價和教學資料的整理中彼此借鑒,分享資源和教學經驗。學校微生物教學團隊在課程建設、教材建設、教學改革立項等方面開展合作,充分發揮團隊優勢,建立合作機制,促進了教學質量的提升并積極探索更加符合學生需求的教學方法。幾年來,經過微生物團隊中每一位教師的齊心努力,已建設成省級精品課程1門、省級優秀課程1門、校級優秀課程2門。團隊獲得省級教學成果獎2項,團隊成員先后承擔吉林省教育教學研究課題6項,校級教育教學課題3項,團隊主編全國高等農林院校“十二五”規劃教材——微生物學實驗1部,參編全國統編微生物學教材3部,成員發表教學研究論文10余篇。
要想鼓勵團隊成員更加努力,貢獻更為突出,就有必要建立科學、客觀、公正的團隊激勵機制[9]。延邊大學在結合人事制度改革、教師崗位聘任和分配制度改革等方面,制定了以教學業績為核心,包括師德素養、教學效果、教學研究和科研成果在內的綜合考評方法和激勵政策。農學院微生物教學團隊結合學校考評方法制定了團隊考評和個人考評激勵政策,以團隊業績為基礎,定期對教學業績突出的隊員給予表彰。教學團隊管理績效考核以每位教師個人承擔的教學任務完成情況、教學團隊目標的實現程度來建立起科學有效的考核指標體系,做到團隊成員個人的績效考核與團隊集體的績效考核有機結合。同時教學團隊內部構建團隊利益共同體,促進團隊成員之間的合作,杜絕內耗,促進和諧發展。微生物教學團隊成員既分工又合作,多年來沒有出現教學事故,教師的教學效果反映良好,在學生和教學督導組的評教中,教學效果優良率達到100%。
科學的管理機制是教學團隊建設和有效運轉的根本保證。微生物教學團隊建立了內部自我管理和學校教學管理機構的行政管理運行模式。團隊自我管理主要是以制定團隊目標為主,提高團隊成員的認同度。由實驗室負責人作為教學團隊負責人來實現各項管理職能,實驗室主任對團隊建設負責,并對各成員的教學水平做出指導和評價分析。教學管理機構對教學團隊的管理側重于從政策方面支持團隊建設,塑造團隊精神。農學院在教學團隊建設上制定了相應的激勵政策,給予團隊成員相應的待遇和認可,保障必要的團隊運行經費。農學院的教學管理部門還制定了相應的考核評價體系,以保證教學團隊建設能夠得到健康而持續的發展。
建設一支優秀的教學團隊,是教學工作順利開展的基礎,也是提高教學質量的有效保障[10]。農學院通過組建老中青結合的微生物教學團隊,并不斷探索和完善教學團隊的內部管理和運行機制,團隊有共同的目標增加隊員的凝聚力,促進團隊成員之間的合作共贏,保證團隊和諧發展,并設置完善的激勵機制促使成員為團隊做出貢獻的同時能夠實現自我價值,具有團隊歸屬感,而科學的管理機制保證了團隊的良好運行。在今后的團隊建設中,微生物教學團隊將充分利用學校的相關政策和農學院搭建的教學與科研平臺,通過建立完善教學團隊的管理和運行機制,鼓勵團隊教師全方位參與微生物學系列課程群建設,把微生物教學團隊建設成一支學習型、和諧型、創新型和高績效型團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