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文斌 保山學院
隨著《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的頒布,在美育教育中融入素質教育成為一項必要的工作,美育教育的工作重點轉移到了對人的素質、素養進行培養方面,因此,思政教育的融合成為一個必然趨勢。高校作為人才培養的重要場所,應加強對人文教育的重視,將思政教育理念融入美育教育中,促進思政教育和美育教育共同發展[1]。基于此,高校音樂教師需要加強對思政教育的重視,將音樂學科和思政教育融合起來,以提升學生的思政水平和綜合素質,培育更多優秀的人才。
在音樂課程中融入思政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教師長期堅持,如此才能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的思想和觀念,達成思政教育的目標。但是,由于受到以往傳統的教學模式的影響,現在很多高校仍然秉承著應試教育的理念,認為音樂課程不是重點考核的課程,因此在進行課程安排時不會過多重視音樂課程,僅僅安排一周一節甚至2周一節的課時,這樣十分不利于教師的思政教學的開展。
經過調查筆者發現,很多音樂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采用的都是固定的形式,一般是先在課堂上為學生播放一遍曲目,之后帶領學生學習曲調,然后讓學生嘗試演唱,如此便結束了教學,甚至對于一些鑒賞類的音樂,教師也只是簡單地播放兩遍便跳過。這樣單一的教學模式,不僅無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還有可能使學生對音樂課程產生排斥、厭倦心理,十分不利于教師思政教育的實施和落實。
由于課程思政理念是最近幾年才出現的,大多高校教師對課程思政教學不夠重視,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往往將課程思政教育停留在表面層次,并沒有真正落實在實際教育中,即便有的音樂教師認識到了課程思政教育的意義,但是在實際教學中仍然沒有將其融入教學中,只是偶爾對學生進行課程思政理論知識的教學。這樣的課程,無法真正實現課程思政教學的目標和價值。
隨著《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的發布和落實,各個學校都逐漸開始對傳統教學模式進行改革,加強對藝術類課程的建設,特別是對于音樂學科,學校紛紛開始探索如何將思政教育融入音樂教學中,在不斷地拓展和提升音樂教師的教學素養和能力的同時,要求音樂學科的教學設計符合學生的身心特點和實際情況,以幫助學生在獲得音樂知識的同時提升思政水平[2]。經過了一段時間的教學實踐,筆者總結了以下三個方面的教學策略,希望能夠為思政教育與音樂教育的融合提供幫助。
環境對學生的學習質量有很大的影響,良好的環境能夠更好地將學生帶入學習氛圍中,提高學生學習的投入度,從而豐富學生學習過程中的體驗和感悟,提升教學的效果[3]。特別是對于音樂這樣的視聽類課程,環境的影響價值則更加明顯。因此,教師在思考如何將思政教育融入音樂課堂時,可以嘗試從營造音樂氛圍的角度入手,通過良好的音樂氛圍和音樂環境,給學生更好的學習體驗,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感受到思政精神和音樂魅力,從而提高教學效率。學校是學生學習的主要場所,教師在創建課程思政視角下的音樂教學環境時,可以從校園環境建設的角度入手,優化思政教學的音樂環境,提升教學效果和質量。
例如,學校可以在平時不定期組織一些音樂類型的教學活動,借助這樣豐富多彩的音樂活動來營造良好的音樂校園氛圍和思政音樂教學環境,如組織音樂合唱活動、音樂節趣味比賽、音樂劇演繹活動等,讓學生在活動中認識和接觸更多類型的音樂,感受音樂的魅力,進而提升學生對音樂的感知能力,激發學生的音樂學習興趣,為后續開展課程思政教育打好基礎。此外,學校還可以在日常生活中融入多種主題的音樂,如在大課間、放學時播放不同主題、不同風格、不同背景的音樂,從而讓學生接觸更多風格的音樂,使學生在受到音樂熏陶的同時,提升自身的吸收能力和納新能力。在開展課堂思政教育時,教師也要注重對音樂氛圍的營造,在教學過程中適當地播放一些背景音樂,結合思政教學的主題,選擇相應風格的音樂進行展示,以幫助學生凈化心靈,促進思政教育的順利開展。
在高校音樂教學中,大部分教師是依據教材的內容和信息為學生設計教學方案的,可見教材的重要性[4]。課程思政視角下,音樂課堂同樣離不開教材,在實際教學中,教師也要注重對教材現有內容進行挖掘,充分利用其中的思政知識,并據此來設計教學內容,創新教學方式,讓學生在學習音樂知識的同時接受課程思政教育,以提升教學的效果,實現教學目標。這就意味著,教師不僅要關注音樂教材中的知識點,還要注重將教材和思政知識進行融合,為學生設計更加科學、合理的教學方式,讓思政教育和音樂課堂實現很好的融合,相輔相成、互相促進[5]。例如,在教學《黃河大合唱》部分內容時,教師便可以結合教材的內容對學生進行思政教育。這篇音樂和黃河有關,但很多學生沒有接觸過黃河,因此對這首曲目的共鳴程度較低,沒有強烈的學習興趣和欲望。為了引發學生的情感共鳴,筆者結合這篇曲目的背景故事和風格,借助多媒體設備為學生播放了一些和抗日主題有關的視頻及圖片,讓學生感受到當時的壯烈場景,并產生和作品之間的共鳴,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教師還可借助這篇曲目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和民族自豪感,進而實現思政教育的目標。
將思政教育融入音樂教學中,教師除了要滲透思政理念,還需要結合音樂學科的特點,采用合適的融合方式,從而實現教學的價值和意義。在實際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進行思考。
1.利用多樣性特點,激發學生情感
在借助音樂教學融入思政教育時,教師可以適時地為學生設計情感體驗活動,讓學生通過音樂激發內心的情感,感受其中的思政理念,從而實現思政教育的目標。例如,教師在開展音樂教學時,可以引導學生結合曲調的風格和創作背景來思考音樂所表達的情感和思想,以激發學生內心的情感,感染學生的思想和品德[6]。例如,《蘇武牧羊》這首曲目是通過一些曲調的變化及歌詞的內涵來展現當地人們的民族精神和習俗特色的,表現了蘇武被匈奴人扣押后寧死不屈、堅決不降的精神。因此,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可以從民族的角度設計一些教學內容,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讓學生從內心產生對當地人們的敬佩之情,從而達到思政教育的效果。
2.利用綜合性特點,強化情感體驗
每個音樂作品都包含了豐富的語言內涵、語境魅力,都是對情感和精神的綜合呈現。通過對音樂的學習,學生能夠學會聯想。因此,教師在開展音樂教學時,需要引導學生進行多角度解讀,以幫助學生全面地學習和體會音樂的魅力。在這個過程里,學生能夠獲得思想感染,豐富情感體驗。例如在教學高校音樂《春江花月夜》時,教師便可以為學生進行綜合的解讀。這是一個古典的音樂曲目,教師可以通過對音樂背景故事、音樂曲調特點等進行講解來幫助學生進行綜合解讀,以培養學生對山水等景色的熱愛,實現思政教育的目標。又如,在教授《十面埋伏》時,教師可以對這首歌所講述的歷史人物和故事進行解讀,幫助學生感受當下的歷史情感等。
綜上所述,課程思政教育是素質教育背景下高校重要的教學任務和教學,作為高校音樂教師,我們要加強對課程思政教育的重視,在音樂課堂中融合思政教育,以幫助學生獲得道德品質成長,在提升音樂教學效果的同時,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