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漉
摘要:語文閱讀教學中的深度學習,有助于學生通過作品的人物或事件的感染,產生豐富的聯想,了解和體悟人生豐富的意義,促進健康價值觀的形成。具體策略有:組內合作,組間對話;分層遞進,內外結合;階段反思,聯系生活。
關鍵詞:深度學習;閱讀教學;小組合作;專題學習;階段反思
深度學習是基于建構主義理論的一種學習方式,是指在理解學習的基礎上,學習主體能夠將學習的感受、感知與感悟有機融入自己原有的認知結構中,進而提升學習層次,適應新情境,探究新問題,生成新能力。深度學習也是一種主動的、高投入的、涉及高階思維,且學習結果遷移性較強的學習狀態和學習過程。
語文閱讀教學中的深度學習,有助于學生通過作品的人物或事件的感染,產生豐富的聯想;通過對語言文字的感受以及與作品的對話,了解和體驗人生豐富的意義;通過先哲和時賢的思想與情感的影響,浸潤個性,提升品位,促進健康價值觀的形成。不僅如此,學生還可以用語言來表達自己的生命和成長體驗。本文結合語文閱讀教學的課堂實踐,就如何促進學生的深度學習分享幾點做法。
一、組內合作,組間對話——在比較辨析中體驗
深度學習的語文課堂不能局限于單維、單向的“師講生聽”的“傳遞—接受”式教學方式,而應代之以學生的交流、研討乃至辯論,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帶著好奇與激情主動參與課堂活動。合作學習是獲取知識和技能的有效方法。在語文閱讀教學中,可以通過合作小組的組內合作、組間對話,幫助學生了解、參與、體驗學習活動的過程,掌握學習方法。
例如,筆者在教學《如夢令》時,發現有的注釋版本把“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一句中的“爭”字解讀為通假字,同“怎”,將“爭渡”解釋為怎么渡。筆者把這一不同注釋作為課堂上文本解讀的切入口。學生根據所贊同的注釋,分成兩個小組,彼此之間展開了熱烈的爭辯。同意作通假解釋的一方認為:詩人此刻誤入藕花深處,急著和同伴們商量怎么能夠找到出口,是合理的。不同意這一解釋的一方認為:“怎”作為通假字,表現的是一種語言的詢問,還未付諸行動,與后句中的“驚”相連,味道變淡了,不能因此理解為通假字;“爭”是爭搶的意思,可以想象原本平靜的湖面,你爭我搶,都想將小舟盡快劃出荷塘,人喊聲,搶奪聲,劃槳聲,激水聲,場面慌亂,一時頓起,正是有了爭搶,才驚動了白鷺。一番辯論之后,最終雙方達成共識,原本同意通假解釋的一方也認為將“爭”解釋為“爭搶”更加合理。在學習活動過程中,學生的表達應該“基于傾聽”,教師的引導也應該“基于傾聽”。通過這樣的合作與對話,解讀走向深層,學生因此領悟到偶遇白鷺的又一番驚喜。
有效的小組合作,會讓學生針對問題先獨立思考,再以小組合作的方式討論,在比較、辨析中體驗和感悟。在體驗和感悟中,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從而實現深度學習。
二、分層遞進,內外結合——在相互關聯中感悟
分層遞進是指先研讀教材內容,再進行教材的拓展性研究,最后形成專題式研讀,通過這三個層次來實現學生語文學習能力與水平的提高。內外結合是指專題學習不只在課堂,還應延伸到課外。
例如,筆者在教學《春望》時,發現學生對詩人杜甫并不陌生,之前也學習過不少杜甫的詩作;但一首首單篇的學習,導致學生的知識點零碎化,無法形成體系。整合杜甫不同時期的代表作品進行教學,既可以對杜甫的詩歌形成系統的理解,又可以借助杜甫的詩歌對其精神追求、人格品質有更加深入的認識。
課堂上,筆者先簡介詩人及其創作背景:杜甫(712—770),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被后人尊稱為“詩圣”,他的詩被稱為“詩史”。《春望》作于安史之亂長安淪陷后。當時詩人被俘,目睹長安城一片蕭條零落,百感交集,寫下這首傳誦千古的名作。
知人論世,結合時代背景和作者的人生經歷,才能理解杜甫“憂國憂民”的情感。筆者請學生找出《春望》一詩中描繪的特別的景、特別的情,引導學生理解“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一句——在詩人筆下,面對亂世別離,花也為之落淚,鳥也為之驚心,原本花、鳥這種沒有感情的自然之物也被詩人的憂憤之情所感染。
在學生品讀“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的情感時,筆者補充杜甫《月夜憶舍弟》中的“有弟皆分散,無家問死生。寄書長不達,況乃未休兵”和《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中的“入門聞號啕,幼子饑已卒”等詩句。學生比較品讀,聯想連綿的戰火不知何時才能停止,詩人被扣留在敵軍營中,消息隔絕,得不到家人的音信,深切地感受到戰爭中一封家書的分量勝過“萬金”的心理,進而將其升華為所有受過戰爭迫害的人們的共同感受。
課后,筆者又讓學生結合已學過的杜甫《望岳》一詩進行比較研讀,探究杜甫在不同的人生階段,詩歌情感風格的變化,完成專題學習。學生發現,詩人由“意氣風發”轉變為“憂國憂民”,在經歷了安史之亂后的痛苦時刻,越發關注社會生活和百姓民生,將自己的命運和百姓的命運相聯系,這也是他由“詩人”轉變為“詩圣”的原因所在。通過“分層遞進,內外結合”的方式,學生獲得了更多的閱讀支點,有了充分的思考感悟,從而完成了由淺層閱讀到深度閱讀的過渡。
在語文閱讀教學尤其是古詩詞教學中,教師不能孤立地、個別地教授一篇,而應對教學內容進行系統性的設計,引導學生發現舊知與新知之間的內在聯系,摒棄平面化的單篇式教學,走向立體化的深度學習。
三、階段反思,聯系生活——在遷移運用中提升
反思是一種高層次認知活動,能幫助學生發展思維能力,提升思維品質,也是促進學生深度學習的有效策略。而能否在生活的情境中對所遇到的問題進行解決,是學生是否達成深度學習的評價標準。
在以單元為單位的教學構架中,筆者先根據每個單元的特點設置總體要求,再結合每篇文章的特點設置單篇的教學目標,單元教學結束后繼續組織學生進行階段反思,讓學生“動”起來,讓思維“活”起來,帶給學生新感受、新收獲。
以初中語文七年級下冊第三單元教學為例。本單元包括《阿長與〈山海經〉》《老王》《臺階》《賣油翁》4篇課文。在階段反思時,筆者設計了如下問題:
1.作者為什么要塑造一些小人物?
2.揣摩這幾篇文本中“小人物”的思想感情。
3.結合幾篇文本,思考細節描寫使用的時機。
4.特殊情境的安排對于塑造人物有哪些作用?
5.文章的詳寫和略寫應該怎樣安排?
這幾個問題不但串聯起4篇課文的共同主題,引發學生對生活的思考,而且打通了4篇課文寫作的特點,有助于學生從寫作技巧的角度深度理解。
筆者再引領學生觀察世間百態,感受社會的復雜,人性的美丑,設計“讓老王講講自己的故事”“說說我身邊的小人物”等學習活動,將學生的視野引向生活。
階段反思不是簡單的知識重復,而應著眼于知識的核心價值和內在聯系。一系列的問題設計和學習活動,整合了學習內容,發展了學生的知識遷移能力,提升了學生的思維。尋找語文與生活的聯系,讓語文學習內容和學生的真實生活融為一體,逐步形成適應個人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質與關鍵能力。
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扮演好引導者的角色,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帶領學生由淺層學習走向深度學習,提高語文教學效率,提升學生的語用能力。
參考文獻:
[1] 俞麗萍.基于變構模型的深度學習研究[J].中國教育學刊,2015(11).
[2] 王云紅.論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及啟示[J].新課程研究,20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