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蒙珠
目前的教育教學以鼓勵學生自主學習為主要方式,讓學生參與知識的推理過程,以提升其認知和感受,實現素質教育和能力培養。教師在小學科學課教學中,應將學生的自主學習結合課程知識的科學性特點,引導學生探究科學現象,以自主發現和建立問題、邏輯驗證和解決問題為流程,保證課程教學效果。也讓學生能夠在學習過程中建立問題意識,更好地學習和理解知識,以有助于學生的自主性發展,并提高科學課的教學效果。
問題意識的培養能夠改變學生的學習狀態,需要教師轉變教學思路,針對小學生的特點設計科學知識教學方案,保證課程教學效果,促進學生綜合能力的發展。
一、落實生本思想,構建開放課堂
問題意識的培養需要思考,而不是隨意地提出問題,所以教師在小學科學課教學中,要給予學生積極參與教學的機會,促使其思考科學知識,基于自身的理解認識提出問題,從而為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創造良好條件。教師要落實生本思想,注重學生的主體性,減少對學生的學習限制,并且在課堂教學方式上鼓勵和引導學生去設計問題,使之依據好奇心、想象力,思考和探索知識內容,構建開放課堂。開放課堂的構建可以營造出自主學習的氛圍,使學生能夠提出問題并思考問題,也可消除部分學生的畏懼心理。比如在《聲音是怎樣產生的》這一課的教學中,教師就可先不做講解,而讓學生說一說生活中有哪些聲音,之后再鼓勵學生分析不同的聲音有什么樣的共同點,聲音到底是怎樣來的。同時,不要打斷學生的思考,對學生提出的反問更要給予鼓勵,提供正面引導,使學生在思考問題、建立問題、解決問題中理解聲音產生的原理。在這樣的課堂中,教師提出思考的方向,學生進行具體的問題分析,并在認知中重構問題,進行分析和思考,從而推動學生自主學習和探究,并建立和發展問題意識。
二、創設生活情境,激發學習興趣
小學生有著較強的好奇心和想象力,這些都是培養其問題意識的有效資源。教師在科學課教學中,要讓學生有真實的感受和體會,在了解科學知識的過程中樹立問題意識,為自主學習提供方向。在教學策略上,可以采取創設生活情境的方式提升學生認識和理解科學知識的能力,并使其對知識的理解形成個人的想法,拉近科學知識與生活的聯系,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比如在“動物的生命周期”單元教學中,教師就可以采取用多媒體視頻和實物展示的方式來構建情境,讓學生觀察動物的成長變化,并以生活中具體的常見的動物和教材中的蠶的成長做對比,思考動物的生命周期有哪幾個階段。生活情境的創設可讓學生對科學知識的認知得到延伸,利用好奇心和想象力,從心理認知出發培養問題意識,從而養成探究思考的學習習慣。
三、組建創新活動,引導學習探索
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需要激發和引導,還要注重實踐,以促使學生將問題意識變成主動學習的動力,基于所學思考新的內容,并努力加以應用。小學科學課教師在教學中要重視開展創新活動,讓課程學習帶有趣味性,也引導學生探索,使學習過程中產生的問題變成創新的方向,有效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促進其科學探究思維和創新思維的成長。比如在《磁鐵》一課的教學中,可以基于磁鐵性質組織磁鐵應用的創新活動,讓學生嘗試性地利用磁鐵的相互作用來做設計和手工,也可以指導學生認識磁鐵的性質,使其加深對指南針作用的理解和認識。在創新的過程中,引導學生自主思考,提出問題并加以解決,從而實現科學意識和問題意識的有效培養。
四、開展討論分析,啟發質疑思維
教師在科學課教學中,還可以采用開展討論分析的策略以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把學生的理解認識差異變成教學資源,啟發學生的質疑思維,讓學生在實踐學習中強化問題意識,得到成長。比如在《時間在流逝》的教學中,教師可以組織學生討論分析:為什么有的時候感覺時間過得很慢,有的時候卻很快?時間流逝的速度會變化嗎?以此讓學生思考,對時間的概念理解產生懷疑,并開展討論和交流。最后總結出時間的流逝是恒定的,而人的感覺會有變化,由此解決了質疑,經歷了解決問題的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