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新華 沈燕
在數學學科教學的過程中,學生必須進行大量練習。這個要求在其他學科中也同樣適用,能夠對所學知識進行再回顧、再復習,提高學生學以致用的能力,讓學生提升解題技能,同時還能進一步提升學生的身心素質,不斷推進學生綜合素質全面提升。因此,教師在對學科練習進行設計的過程中,要把握練習設計的原則,注重練習設計的形式。這是“雙減”大背景下,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實施素質教育的一個值得認真思考、深入研究的課題。
新的課程標準指出:“數學學科作為一門基礎學科,必須要將全體學生作為主要對象,讓學科價值凸顯出來,這樣才能推動學生全面發展。”教師要將此理念融入教學的整個過程,還要將其貫穿到練習題中。如果學生能夠進行有效的練習,就會進一步激發學習熱情,自覺主動地參與到練習中來,這樣就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練習活動本身具有一定的目標性,教師應循序漸進、有條不紊地指導學生進行練習。這樣,學生才會通過練習對所學知識點更加熟悉,不斷提升學以致用的能力和水平,推動智力水平進一步提升,為今后的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同時,通過學生的練習情況,教師還能夠掌握學生學習的效果。教師設計好練習內容,能夠最大限度地讓學生減負,推動素質教育進一步實施,引導學生學會自主探究、自主創新。如今,在“雙減”的大背景下,全社會都更加重視作業設計。怎樣在教學的過程中更好地通過練習來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體現出新課改的要求,值得廣大教師深入思考和探究。
一、作業設計應遵循的原則
(一)目的性原則
在組織學生進行練習時,必須樹立目標。積極思考通過練習復習的知識點、幫助學生鍛煉的解題能力等,這些都是教師要提前預判好的。也就是說,練習要有一定的意圖,要確保練習取得應有的成效。
(二)層次性原則
在學生進行練習時,教師要立足于學生的實際,為學生安排合理、科學的練習內容,練習內容的難度也要由簡到難,不可一步到位。只有這樣,學生才能積極適應知識點的坡度,保持學習的積極性,在取得進步時才會感受到成就感和獲得感,并通過不斷努力,合理轉化知識。例如在“加法的交換律和結合律”的教學中所設計的鞏固練習環節。第一層次基礎練習,簡便計算下列各題:15+264+25,36+25+64+25。第二層次是拓展練習,簡便計算下列各題:(96+49)+151,(92+58)+(45+108),(68+76)+32+24。第三層次是思維訓練,能簡便計算的簡便計算:計算2+3-4+5-6+7-8+9-10+11-12+13-14+15。
(三)多樣性原則
這一階段的學生,對事物有著強烈的好奇心,如果在練習的過程中提不起興趣,難以集中注意力,就無法將所學知識運用到解題過程中。特別是教師為學生傳授新知識,如果僅僅運用單一、枯燥的練習,就難以提高學生的練習積極性,久而久之,學生便喪失了學習的興趣。因此,教師在設置練習內容時,要立足于學生的實際,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出發,進一步鞏固知識點,加深記憶。課堂作業設計,可選擇一些趣味性的數學游戲、競賽題等,讓學生可以動口、動手、動腦,由此促進學生的和諧發展。
(四)啟發性原則
練習的最終目的是給予學生一定的啟迪,讓學生在練習的過程中掌握運用知識的方法,并學會積極思考、總結規律,學會舉一反三。
(五)趣味性原則
學生有了練習的興趣,就為學習注入了源源不斷的動力。這樣,就能為學生提供一定的導向,不斷強化學習效果。因為只有對學科知識感興趣,才能進一步提升學習的效率。因此,教師在組織學生進行練習時,要注重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將學生喜聞樂見、感興趣的內容融入練習的題目,引導學生積極思考、主動創新,在練習中體會到樂趣。
二、作業設計應體現的特點
作業設計的內容要求“新”、求“活”、求“實”。要避免陳舊、呆板的練習;要設計新穎有趣、形式多樣、貼近現實的練習。這樣,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保持旺盛的學習精力,有利于教學任務的順利完成。
(一)練習的內容要求“新”,即新穎有趣
這一階段的學生都比較好動,容易被新鮮事物所吸引。因此,教師在進行練習內容設計時,要立足于學生的實際,最大限度地防止練習模式單一、刻板,要創新題目的形式,確保能夠滿足練習的要求,讓學生提高練習的積極性。學生是課堂上的主人翁,我們要讓學生在課堂上充分發揮自己的作用,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投入課堂練習,要調動學生的參與度。同時,教師還要立足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以學生積累的經驗為基礎,為學生設計出趣味性較強的練習活動,例如組織學生猜燈謎、演講、角色扮演、文藝表演等。這種方式,能讓學生對知識點更加好奇,因而積極主動地參與到練習中來,進一步提高教學效果,為學生營造出輕松、愉悅的課堂氛圍。
在教學《質數和合數》結束新課時,筆者設計了這樣一個游戲練習:讓學生立足于自身實際,根據教師的指令以及自己的學號來做出反應。例如,學號中含有數字1的學生代表質數,學號中含有數字2的學生代表最小合數,學號中含有數字3的學生既代表偶數又代表質數,學號中含有數字4的學生既代表合數又代表奇數,學號中含有數字5的學生代表合數。這樣,既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還能為枯燥的學習注入動力,為學生營造出更加愉悅的課堂氛圍,鍛煉學生學以致用的能力。
(二)練習的內容要求“活”,即靈活多變
練習充滿趣味性,能夠極大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鍛煉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不斷提升學生的學習熱情,讓學生在學中玩、在玩中學。教師在對教學練習進行設計時,要立足于學生的基本情況,選擇學生喜聞樂見的主題,將其融入練習,讓學生體會到學科的魅力。教師還要立足于課本內容,深入挖掘合適的課后習題,為學生提供一個展示自我的平臺,可以通過組織分組游戲、猜謎語等方式讓學生加強練習。這樣,能確保每位學生都參與到課程學習中,充分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確保學生學習成績實現質的飛躍,即使前方艱難險阻,也會義無反顧克服困難,取得較大的成效。
(三)練習的內容要求“實”,即貼近現實
數學是生活中的一門藝術,教師要做到教學內容取材于生活,應用于生活。在開展教學活動時,教師要為學生的練習內容注入更多的意義和內涵,讓學生最大限度地體會到學科的魅力,將所學知識運用到解決問題中,讓學生愛上數學,發掘學科的價值。教師在設計學生的課后作業時,要遵循一定的原則,符合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激發學生練習的興趣,自覺主動地將所學知識運用于其中。這樣,學生在得出答案的同時,還能激發學習興趣。例如,在圖形面積計算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可以讓學生充分發揮想象力,思考生活中圓形的物體怎么計算面積,或者在建設一套房屋后,如果需要裝修,用什么計算方法等。這些問題都會引發學生理論結合實際的思考,讓學生明白理論服務于實踐的道理。
三、作業設計應注意的形式
練習課本身比較單調,學生容易產生厭倦情緒,把它當作一種負擔,不能發自內心地探知。但如果教師在練習題的設計上獨具匠心,練習課就會教得有新意,學生就會有新鮮感。作業設計的形式,除了設計書面練習外,還可以設計口頭練習、實踐操作型練習等。形式多樣的練習,既能減輕學生的厭倦疲勞感,又能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教師尤其要注意,設計的練習要有坡度,要合理編排習題層次,以取得多層次的實效。具體形式包括以下五類。
(一)模仿性練習
這類練習是基本練習,與例題相比變化不大,必須讓所有的學生都過關。如:學習完圓的周長后,設計這樣一些練習題,已知圓的直徑或半徑,分別求圓的周長。
(二)專項性練習
這類練習一般是為解決難點知識或重點知識的,能扣緊重難點,使學生盡快把握新知。例如,在對乘法進行教學的過程中,要求學生必須掌握知識的重難點,教師設計了以下題目。
計算出以下結果:
4×0.3=(? ? )? ? 6.5×0.03=(? ? )
43.3×4.l=(? ? )
在下面算式的積里點上小數點:
12.6×2.3=2898
1.26×2.3=2898
1.26×0.23=2898
(三)對比性練習
這種方式的練習,能夠最大限度地分清楚易混淆的問題。如帶分數的加減法和帶分數的乘法;求一倍數與求幾倍數的應用題。要求學生通過題目對比練習,培養分化的能力。
(四)針對性練習
這類練習是解決教師對學生進行評價時發現問題的練習。如學生學完了“年、月、日”的認識后,可設計下面一組判斷練習,要求學生先判斷正誤,后說理。
如,每年都有365天;一年中有6個大月,6個小月;25 個月是2年多5個月。
(五)綜合性練習
這類練習通常都是在學生掌握并鞏固所學知識點之后,設置在最后環節來檢驗知識牢固性的,能夠對學生分析能力起到深化、拓展作用,可以為學生進行創新架設橋梁。如: 學校組織短跑比賽,小紅跑完全程花費了12秒,小明花費了15秒,小芳花費了9秒,小力花費了11秒,分析一下,誰的速度最快,誰的速度最慢,分別相差多少。學生在分析這道數學題時,必須掌握一定的生活常識,知道花費時間少說明速度快,這樣才能夠解題。
總之,練習不再是單純地做習題。教師要立足于學生的實際,在練習設計中投入更多的精力;教師在設計題目時要加入一些學生喜聞樂見的內容,拓寬涉及的生活領域,鍛煉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讓解題更加生活化,將理論聯系實際。這樣,就能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減輕學生過重的學習負擔,出色地完成教學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