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萍
摘要:現代社會高層住宅和單元樓破壞了這種關系,人和自然、人和人之間變得陌生,相互產生隔閡,人也缺少了和自然、陽光、植物的直接接觸。針對現代住宅中存在的缺少公共交流空間的問題,人們逐漸重視住宅的基本功能,試圖打破當今城市住宅封閉的格局,尋求住宅與城市公共空間的新型互動關系,以及促進人與人、人與自然之間交流接觸的新策略。
關鍵詞:現代住宅;公共空間;鄰里關系;人與自然
傳統院落式住宅以內院為交往的中心場所,保持著人和自然、人和人之間直接的親近。現代社會高層住宅和單元樓破壞了這種關系,人和自然、人和人之間變得陌生,相互產生隔閡,人也缺少了和自然、陽光、植物的直接接觸。本文通過分析現代住宅對立體空間中公共空間營造的探索與設計,結合主要參與設計的廣州國際創新城曾邊村安置房項目,對這些設計方法的可行性進行探討。
1 建筑的現代性
建筑的現代性表現在四個方面:功能、技術、思想和體制。技術是建筑創新的主要推動力,結構、材料、設備的技術革新,促使高層、超高層建筑的誕生,創造出20世紀特有的建筑形式。技術的革新,使建筑空間得到極大的解放,促使高度和跨度的突破。同時,現代自由創新的思想觀念也有了新的發展,以人為本的人文觀念和對自然環境保護的生態觀念日漸受到重視。
在我國,住宅正逐漸經歷著從傳統民居,到計劃經濟時代的集約型住宅,再到現代高層住宅小區的轉變。傳統的居住模式和交流模式也隨著現代建筑的發展有了新的轉變。
2 傳統院落式住宅的公共空間
中國的傳統住宅采用院落式布局,這與中國傳統文化的內向性和封閉性的有著緊密的連系,同時也體現了注重人、社會、自然同源同構,天人合一的思想。一個內斂型的院落是家庭的公共活動空間,人們在此活動交流,讓家庭更具有向心性,家庭成員關系更為融洽,這體現了傳統住宅中庭院深深的居住形態。這種庭院同時也給平淡的生活帶來了樂趣與活力,可乘涼、可嬉戲。
如北方的傳統四合院(圖1),內院是整個住宅的主體部分,也是主人全家的主要生活場所。在南方,由于氣候炎熱,民居的形式主要是四周的房屋圍合中間一個小天井,不僅解決了氣候問題,同時也可晾曬衣服,飼養家禽以及各種戶外生活活動,為交流提供了便捷的生活場所(圖2)。
3 傳統公共交流空間的破壞
現代社會高層住宅、單元樓的日益增多,正逐步破壞著這種原始的交流模式。圍墻封閉管理制度,使住宅小區以自身用地為界限,切斷了與城市街道與景觀的聯系,成為城市中的一個個孤島。在小區內部,雖然配置有市場、會所、學校等公共活動空間,但居民仍普遍缺乏公共交流空間和文化活動場所。小區公共綠地雖然為居民提供了交流的可能性,由于交通流線和管理等多方面原因,小區綠地的利用率并不高。而使用頻率較高的小區廣場和體育活動場所,這些場所具有交流時間短、交流對象不固定的特征,并不能有效提高人們交流的可能性。因此,現代高層住宅導致了人與人之間關系的疏遠,人與自然、陽光的接觸減少。
針對現代住宅中存在的缺少公共交流空間的問題,人們逐漸重視住宅的基本功能,試圖打破當今城市住宅封閉的格局,尋求住宅與城市公共空間的新型互動關系,以及促進人與人、人與自然之間交流接觸的新策略。
3.1 架空層的處理
為適應亞熱帶的潮濕氣候,我國南方地區的傳統民居中早就存在底層架空的空間,如干欄建筑或吊腳樓,而這部分架空空間多作為輔助用房使用。近代廣州出現的騎樓建筑,其面向街道的底層架空空間已經初步具有了城市公共空間的性質。而真正將架空底部作為一種建筑設計手法和原則,有意識的加以運用,還是在現代主義建筑時期。建筑大師勒·柯布西耶在他發表的《明日城市》一書中,提出了“架空城市”的構想:城市建筑底層架空,在下面4米高的架空層里設置市政設施等公共空間。這對于現代城市規劃和城市設計有著深遠的影響。而在薩伏伊別墅中,采用底層架空,使上部被托起的生活空間遠離車流噪音和街市喧嘩,這一想法是勒·柯布西耶關于理想生活的原型。在當今的小區規劃中,底層架空常常作為一種活躍的元素,實現功能的合理排布,節約用地,調節亞熱帶氣候,創造鄰里交往空間。
在曾邊村安置房項目中,提出了架空層“公共會客廳”的概念。公共會客廳提倡居住社區人與人之間交流、人與環境的交流并營造居家文化。倡導在社區內自由交流溝通,特別在架空層配以兒童樂園、健身中心、老年活動、健康運動、花藝插畫、問茶聚會等活動。各架空層通過小區綠化步道貫穿,利用室外庭院和架空層相通,即可豐富景觀層次,讓景觀更具有空間感和趣味性,又增強了其功能性,形成環繞小區的鄰里公共空間體系。
可見,架空層的處理,不僅適應嶺南氣候,更多的是激活建筑與外部空間領域的連系,創造豐富的公共交流空間,提高住戶的居住質量。
3.2 立體綠色空間的引入
柯布西耶在薩伏伊別墅設計就使用了屋頂花園概念——他認為屋頂花園是補償自然的一種方法,“意圖是恢復被房屋占去的地面”。
傳統院落住宅的中庭保持了人和自然、人和人親密的接觸。現代居住小區中,由于空間尺度的改變,小區的景觀綠地并不能維系這種原始的關系。因此,如何在立體空間中引入綠地也成了現代高層住宅關注的焦點。注重以人為本,人與自然共生共存的理念日益受到重視。
在曾邊村安置房項目中,將傳統庭院綠化引入立體城市之中,將現代人所追求和向往的綠地和親情融合在一起,體現了對公共城市生活環境的深層次的關懷。集中商業四層裙房屋頂設計為一個開敞的空中庭院,通過微地形的營造,利用臺地式庭院和塔樓架空層相通,即可豐富景觀層次,讓景觀更具有空間感和趣味性,又增強了其功能性。這個空中庭院是各戶與社區之間的緩沖區,回家和出行的必由之路。人們在空中庭院可以散步休閑、舒展身心、訪朋會友。空中庭院分為若干主題,景致與風格各不相同,共享空中庭院的住戶亦會對此產生歸屬感,鄰里之間的親密程度隨著居住時間而加深。空中庭院栽種的植物一定程度上可調節溫度和凈化空氣。這樣就使人和自然、陽光有了密切的連系。
3.3 新的公共文化空間的植入
文化活動設施在小區中的規劃一直滿足不了住戶的需求。而大眾對文化藝術的需求日益增加,當大家仍把藝術空間的印象停留在博物館、美術館、創意工廠的時候,文化藝術空間在住宅小區的植入,不僅促進了藝術走向大眾,更建立起了當下封閉小區與城市公共空間新的互動關系。
芒福德曾說,“交往是引起現代化的關鍵因素,正是交往的壓力帶來了傳統社會的土崩瓦解”。要建設一個現代的城市,首先就必須打破顯存的封閉格局。只有把城市里一個個如同堡壘般的社區真正開放了,城市才能繁榮起來。在住宅小區中植入城市公共文化空間,可成為打破小區與城市相隔絕的現狀。
在曾邊村安置房項目中,為延續原項目用地宗祠文化,滿足村民日常祭拜、節慶歡聚、舉辦宗族事務等需求,在用地中部,設計有三層的村文化中心,傳承祠堂的文化與功能。村文化中心主要功能為大開間展示區和餐飲,滿足不同節慶的使用需求。沿村活動中心周圍,設有敞開架空連廊。不僅半圍合出嶺南園林,形成對景,同時提供了遮擋日曬和遮風避雨的場所,起到很好的降暑作用。立面則運用大量嶺南建筑的裝飾手法——花窗、磚雕、牌坊等。村文化中心新的公共文化空間的植入,打破了文化活動設施的封閉獨立,使居民可以融入其中,參與其中,同時又不破壞小區的管理。小區居民可以共同使用這套公共文化系統,成為小區與城市生活的連系的橋梁。
4 小結
住宅缺乏活力,不能滿足人們當下居住需求的現象逐漸體現。社區鄰里關系的重構、人與自然陽光的互動、封閉小區與城市空間的連系等問題成為現代小區建設的熱點問題。上述現代住宅的公共空間營造手法,也日益受到人們的重視。實現對人的關懷,注重人與自然共存的理念將成為未來現代住宅建設的發展趨勢。
參考文獻:
[1]白德懋? 居住區規劃與環境設計,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92年
[2]簡·雅各布斯? 美國大城市的生與死,譯林出版社,2006年8月
[3]勒·柯布西耶 博奧席耶 斯通諾霍? 勒·柯布西耶全集,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5
[4]富永讓? 勒·柯布西耶的住宅空間構成,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7年1月
[5]劉家琨? 私園與公園重疊的可能,時代建筑,2007年